分享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渐华 2019-10-27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今天刚看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直播,从河南陈润儿省长的讲话到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再到主办方的宣传口径,有三个诉求点甚是醒目:1.新郑是黄帝出生成长建都之地;2.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3.中原就是河南,河南就是中原。

对于河南方面的这3点诉求,本人是不认可的。在这里作出三点回应:

一、说新郑是黄帝出生成长建都之地缺乏证据支持。从《国语》《史记》《中国通史》到现在的中学课本,从郭沫若、翦伯赞、徐旭生(河南籍)、蒙文通、傅斯年、白寿彝(河南籍)方光华、赵世超(河南籍)、沈长云等史学大家的论述,到近现代无数的仰韶考古发现可以证明,黄帝部落发源于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是原始西羌的一支,和藏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用“汉藏语系”。黄帝部落发源于渭水流域的姬水,安葬于桥山黄帝陵早都是史学界的公论。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目前关于黄帝记录的最早史籍。“黄帝陵”题写者郭沫若先生对于“姜水”和“姬水”的位置也做过深入的考证,认定都在陕西渭水流域,两个部族世代通婚。有一点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黄帝故里只能在陕西的姬水旁,据专家考证目前只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绕流黄帝陵的“沮水”;一个是渭河的支流“漆水”。说黄帝出生在新郑是经不起推敲的,说新郑是“黄帝故里”根本就是一派胡言。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严正指出:新郑搞什么黄帝故里没有任何依据,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为地理考古学告诉我们,在仰韶文化的黄帝时代,新郑还是一片泽国,属于淮河流域的东夷文化,不产古盐,人烟稀少,野象横冲,一片荒芜,根本就没有产生黄帝部落的土壤。

二、说河南是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地是错误的史学观。《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更是一部伪书,是严重的谬论。基于唯物主义科学史观,我们要正确看待和认识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用“瞎编了一部河南史,搞乱了整部中国史”来定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部伪书,我感觉“恰如其分”。仔细品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部书以“河南中原论”和“黄帝河南论”为两大法宝,在历史的基础上篡改历史,在谎言的基础上背书谎言,罔顾事实,根本不值一驳。如果让民众接受这样的历史,可以说贻害无穷。历史上在河南建都的主要就是“东汉”“西晋”“北宋”所谓的3个“半朝”,加在一起400年左右,言及河南有3000年历史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错误的观点。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中华文明五千年,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河南只是以关中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辐射而已。请问:河南那一项文化不是传习自关中?

地理考古学告诉我们,中国黄河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文明由西向东传播是一个必然。从6万年~4800年的大地湾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同类型)到以关中为源头核心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为其代表性遗址),再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从最早的彩陶,粟作农业,饲养家畜;从6600年前姜寨遗址的黄铜管、刻画文字,5000年前的青铜刀,到4200年前的青铜镜;从“黄帝都城”西安的杨官寨遗址 ,到陕北芦山峁遗址、石峁古城遗址遗址(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邦遗址);中华文明5000年,从文字、青铜器到城邦,哪一个重大的文明创造不是诞生于关陇大地?豫地的裴李岗、贾湖遗址、二里头、郑州偃师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哪一个不是来源于西方?

河南的历史定位其实两句话就可以说完:一是华夏文明、东夷文明和苗蛮文明的交汇地;二是关中的附庸。

三、以“中原”自比河南,不符合“中原”的涵义。“中原文化”是相较于“狄夷游牧文化”而言的,它的内核一直在关中。“农耕文化”是文明的主要标志,关中平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先驱,周人则是中国最早大面积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先民。武王灭商,分封72诸侯,随着以镐京为中心的周族势力的东进扩张,“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考古学理论把中国分为6大考古片区,其中“中原”为其一,他确认陕西是“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三大区域包括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这就是“小中原”——即“中原本宗”。其中关中平原面积5万平方公里;汾河平原面积5000平方公里;伊洛平原面积500平方公里,只占关中平原的百分之一。洛阳以东属于荒芜之地,以巫神东夷文化为主流,并非属于华夏的“中原文化” 。郑州并非属于黄河流域而是属于淮河流域;郑州在文化上属于“淮夷”的“淮河文化”,并非属于“古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流域”,所谓“三川”,指的就是关陇地区的渭河、泾河和洛河。《辞海》中对“中原”一词的解释很清楚,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人居住地”,这也是“大中原”的概念。包括现在的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大部、宁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东西部等广大区域。“中原”从没有什么以河南为中心的广义狭义的两说论,所有的中国史籍记载从没有“中原”专指“河南”一说。到了近代,“中原”一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也泛指“汉地十八省”或“中国”,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中原”。从“中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毫无疑问,从炎黄文化开始一直到唐末,“中原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关中。我们看看古代先贤是如何论述“关中”和“中原”的关系的。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清·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论述:“三代及三代以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替。源于陕西的华夏文明最终取代了夷商文化,重振华夏文化风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每次看到河南自诩为“中原文化”“中原经济”“中原戏曲”“中原历史”的代表,什么“环中原国际自行车赛”,总是感觉特别的刺耳,这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对文化传承的漠视!?河南就是“河南”,河南文化就是“河南文化”,你代表不了“中原”,你既不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只是“中原”“中州”“中土”的一部分而已,在地域上也只占“中原地区”面积的不到五分之一,甚至你也不是“豫州”的全部;你既不是中国人的“老家”,也不是“最初的中国”;你既不是夏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周文化的核心;你既不是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也不是中国人的祖根地;你既不是伏羲太昊的故里,更不是“黄帝故里”;你就是你,名字叫“河南”,你也只能代表“河南”。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是最早关于“中原”的记录,指的就是“关中平原”。从历史到文化,“中原”的概念一开始只指“关中”;到后来随着以关中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迅速传播,“中原”的概念才进一步扩大,到最后泛指整个中国。所以说“中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原”的荣光既属于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属于整个“中国”,而不是某一地区用来篡改历史的“私物”。以关中为核心周文明的创立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新纪元,使我们中国人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 ,这也是最早的“华夏”“中国”“中原”“中华”诞生在关中的主要原因。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现在国内有一股逆流,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总纲领,以所谓的“黄帝故里”为总抓手,以打造“祖宗文化”为中心,借用“中原”概念,生造各种祖宗故里和历史文化古迹,打造“河南文明中心论”,弱化甚至大量窃取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来为自己张目,言及陕西关中属于戎狄之地,长安属于“胡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周秦汉隋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关中难道不属于“中原”?创造灿烂辉煌的华夏圣都长安难道是“胡都”?离开了陕西,何谈中国历史?何谈中国文化?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大省的陕西,她的辉煌早已彪炳史册。

在这里我要说,河南既不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也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附庸而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前4000年主要以关中平原的华夏圣都长安为核心,近一千年主要以华北平原的北京为核心。著名古都学家侯仁之(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全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前后虽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也就是西安,后期就是北京”。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也指出:从炎黄发源到唐末,长安作为周秦汉隋唐五大盛世的首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陈润儿先生在演讲中说:“新郑是黄帝出生成长建都之地,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并以“中原”自比河南。三湘大地历来是文盛之地,我真不知道陈先生说这些话的依据是什么?估计是受到了伪书《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影响。

拜祭文化泛滥的当下资金从哪里来?

河南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黄帝故里文化景区”,从拆迁征地、建设维护、智库研讨会,到各种推广宣传活动,费用是惊人的。十几年来大量的资金支出,请问:钱从哪里来?应该由谁出?是不是经得起国家的审计?

笔者认为:黄帝祭祀乃国家最高礼仪,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传统。囯祭就是公祭,费用自然由国家财政支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除过囯祭之外的都属于民间祭祀即私祭,费用自然由民间社团或个人出资。现在拜祭文化泛滥的核心原因是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一哄而上的各种名人拜祭该降温了,国家应该出手管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