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脾气虚,清阳不升发热三则

 破药壶 2019-10-27

悲哭过度,气虚阳浮发热(一)

柳某,男,14岁,1989年7月23日下午三时诊。

其父代诉:患儿素体虚弱,近日因外婆去世,协哭过度,遂致头晕神疲,不思饮食,走路脚酸无力。诊见:神形消瘦,面色苍黄,短气懒言,视物模糊,两唇苍白,苔白舌淡,饮食少进,不口渴,脉浮软无力。显然系中气虚馁。

拟补中益气汤:炙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0g,柴胡2g,升麻2g,陈皮3g,炙甘草4g,生姜3片,大枣6枚,5剂。

其父撮好药准备回家,抚摸儿子的肌肤很烫,测体温竟高达41℃。此时室内气温高达37℃,而体温41℃,将服的又是温补药,稍有差错,杀人如反掌。强烈的责任感,责我重新审查原诊断。经认真复查,从舌、脉、神色、气的盛衰综合分析,原诊断无误,其热为气虚阳浮。前贤张景岳曾谓:“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寒从内生则阳气无所存而浮散于外……而察之法,当以中气之为主,而外证不足凭。”正与本例病机相合。况且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历史,当时尚无体温表,对身热之诊断,已自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应为体温表所测之温度而左右。为谨慎起见,嘱在近处旅社住下,以便观察。

晚饭后服下头煎,在室外乘凉,一小时后其父按约来告,精神有好转,头清爽多,视物较前明亮。3小时后测体温降至38.2℃。翌日早晨再测,体温已退平。

劳倦伤脾,气虚阳郁发热(二)

潘某,女,42岁,1990年12月15日诊。

患者因建新屋,劳倦所伤,罹病在床。刻诊:面黄形瘦,短气懒言,头晕目眩,两眼喜瞌,目开则视物旋转,饮食纳少,温温欲吐,心胸烦热,四肢烦冤,时冒虚汗,脉缓弱,舌淡苔白,体温39.3℃。证属劳倦伤脾,而生内热。治宜健脾益气,甘温除大热。

处以补中益气汤:炙黄芪30g,党参30g,白术20g,当归10g,陈皮3g,柴胡3g,升麻2g,炙甘草3g。上方服2剂,心胸烦热减,眩晕不作,原方续服3剂,热退身和,纳开神复,已能操持家务。

按:劳倦何以生内热?盖脾为元气之本,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若有所劳倦,脾胃气弱,升清降浊失司,脾转输无权,以致水谷精微滞留胃中,阳气不得宣发,郁而生内热。此病理变化,在《内经·调经篇》早有形象而生动的记载:“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故内热。”由此可见,这种内热,其实质是由劳倦伤脾,形气衰少为基础而发生的。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故当健脾益气升阳为法。补中益气汤顾名思义有补益中气、健脾升阳之殊功,补其中土,执中央可以灌四旁,阳气得伸,则内热除。

饮冷伤脾,阴火上乘发热(三)

陈某,男,5岁,1995年9月21日诊。

其母诉:患儿嗜食瓜果,饮冷,近两月来,身热稽留在37.8℃~39.2℃之间,每易感冒,不思饮食,形体日瘦,身重懒行,经中西医治疗乏效,慕名来诊。刻下:头发萎黄,面色青惨,倦怠懒言,便溏、尿黄浓,体温38.7℃,但时洒洒恶寒,脉弦数无力,舌质淡,苔白腻夹黄。证属脾胃虚弱,湿热流连,清阳下陷,阴火上乘,且肺失所养,肺卫不固,不任风寒。

拟升阳益胃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柴胡、半夏、白芍、泽泻、黄连各10g,防风、独活各6g,羌活4g,炙甘草5g,陈皮3g,生姜5g,大枣5枚。两煎和合分3次服,日1剂。

服3剂身热减,恶寒罢,精神好转,纳渐开,效不更方,续服7剂,诸症大减,纳已香,大便成形,尿略微黄,后以补中益气丸善后调治痊愈。

按:据《脾胃论》所述,升阳益胃汤主治肺之脾胃病。本例由于贪食生冷,脾胃受伤,湿困不化,清阳下陷,阴火上乘,且脾胃虚损,肺失所养,卫气不固,不任风寒,而易患感冒,故见以上诸症。升阳益胃汤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解表;用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而阳气升发;以黄芪、党参、甘草补肺气;黄连、泽泻清湿热并下行而解;白芍和营并节制羌、独、防之辛燥。诸药合用,健脾益胃,化湿升阳,补肺固表,与病相合,故鼓而效。

纵观以上3例,一为悲哭过度,气虚阳张之发热;

二为劳倦伤脾,气虚阳郁发热;第三例为内伤饮冷,清阳不升,阴火上乘之发热。病因虽不同,症状也有别,但脾气虚,清阳不升则一,故同以甘温健脾、益气升阳为法而取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