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海涛专题讲座】以微细解剖为基础肺癌CT诊断---SCLC

 忘仔忘仔 2019-10-27

概 述

1、SCLC最常见(肺癌的13-15%)、恶性度最高的原发性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LCLC、SCLC,恶性度增高)

2、倍增时间:30-60D,60-70%病例首诊已发生淋巴结、胸膜或远处转移,生存期2-4个月

3、发病年龄60-70Y,男:女=2.6:1,与吸烟正相关

4、不提倡手术,多数对放化疗敏感,多2年内复发或死亡

5、有人认为低剂量CT筛查无益于提高SCLC存活期

影像表现

影像分为三型

1、周围型:边缘清晰,均质结节、肿块,缺乏分叶及毛刺,与其他原因结节鉴别困难,有向肺门发展的趋势,淋巴系统改变有提示意义

2、中央型:沿支气管粘膜下浸润,表现为支气管腔外肿块,随后逐渐向腔内生长,支气管管腔狭窄,肺不张少见,多是继发

3、纵膈型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冰冻纵膈,找不到或分不清原发病灶

表现

1、周围型和中央型: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持续轻到中度强化,PET高摄取,毛刺极少见(1%),分叶可见,钙化少见(23%),胸膜牵拉少见

2、坏死不明显,灶状坏死,空洞少见

3、气管正常或受压改变,圆顿,内壁毛糙

4、淋巴系统累及常见,跳跃转移,转移淋巴结坏死、融合常见

5、肺内血行转移可以有,一般是晚期表现

6、胸腔积液少见,胸膜转移少见,大结节

7、动脉、静脉正常或受压改变,肿瘤血管少见,可静脉侵犯

8、肺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大致正常


鉴 别 诊 断

1、纵隔淋巴瘤:两上纵隔呈波浪状增宽为纵隔淋巴瘤平片的特征性表现,CT表现为中前纵隔内弥漫性软组织肿块,特别是前纵隔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对心脏大血管的推压移位比较明显,而肺门淋巴结肿大较轻,肺内浸润灶相对少见,伴有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2、中央型NSCLC:早期即发生阻塞性改变,两者有明显区别。肺门肿块较局限,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肺不张相对多见。病理组织学类型多为鳞癌。鳞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以壁内蔓延为主,向腔内凸出明显,故易出现阻塞性改变。

3、结节病:两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边缘清楚,典型者呈土豆块状,一般不融合,当肺内出现病变时,肺门淋巴结缩小,本病病程长,临床症状轻,对激素治疗有效,50%病例可自愈。

4、肺结核:肺内单个或多个结节灶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其表现与SCLC非常相似,若能在肺内结节灶周围或两肺其它部位找到结核病灶,随访1~2个月病灶无明显改变,抗结核治疗有效,则有助于肺结核的诊断,肺结核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强多呈环形强化,易出现坏死和钙化。


小  结

关于小细胞癌

王兆宇老师如是说小细胞癌侵袭力强,破坏力不如鳞癌强病理上,SCC细胞较小,胞质很少,黏附力差,肿瘤有一种软软的感觉对于大气道,SCC常常是长入,水陆两路攻击,支气管长入加中央间质渗透。原本早期SCC大多为周围型,因生长侵袭迅速长成了‘中央型’小细胞癌的尾巴,它的病理本质是肿瘤沿着支气管内伸展,腊肠样,本质上可能也是沿着支气管伸展之后,膨胀性生长结果与鳞癌鉴别点,就是SCC的肺血管破坏力差得多,往往有肺血管漂浮征

黄勇老师如是说

《从微观到宏观》

1.小细胞癌通常起自支气管内膜表层下,质地柔软,对管腔的影响是狭窄多于腔内阻塞,因此我们往往更容易观察到较长段的支气管狭窄,较少出现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等。

按:肺鳞癌常常直接阻塞支气管并造成肺不张,形成所谓“S”征等。

2.小细胞往往迫不及待地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肺门纵隔淋巴结往往肿大显著。原发病灶有时会比较小,甚至隐匿且与增大淋巴结之间难分彼此。

按:或许我们观察到的支气管狭窄主要为淋巴结的压迫。或许这个小细胞癌它原本就来自周围。

3.肿块边界常常比较光整,可以浅分叶或尾状突起延伸,极少毛刺,周边比较干净。

4.病灶破坏性能不强,较少明显坏死液化,较少破坏血管。常会有轻到中度的强化。

按:如果我们从病灶中观察到比较完好的血管结构,肺鳞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5.侵袭性强,易于沿组织间蔓延穿行。在肺门纵隔与血管等结构“融为一体”或穿行压迫,形成纵隔冻结。

6.进展相对迅速。可在数月内发生明显变化,否则可能不是小细胞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