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影赤峰》之四十二: 红旗剧场:多功能“影剧院”

 捉光凑影 2019-10-27


下面继续《光影赤峰》,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红旗剧场。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红旗剧场咱们从这张照片说起吧,看这个照片骑的多数都是自行车,年代就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它坐落的路段是在新华路和哈达街的交叉处,它一进门处是一个高台阶,从台阶上去之后进入剧场,它原来的名是叫影剧院,文革期间给它改名改的是叫红旗剧场。建设时候呢,是在1958年开始,这个时候它的雏形刚建成。张老师,它除了演剧之外还有很多功能是吧?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它虽然名字叫影剧院,就是演电影演剧这样一个场所,其实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政府礼堂。就是昭乌达盟党政机关在这开重要会议的一个重要场所。比如说这张照片,你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昭乌达盟第1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这是1983年,就是说当时昭乌达盟党代会也要在这里面开,其实它说穿了是一个综合性的带有政府礼堂以演京剧为主,放电影为辅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剧院它一共容纳八九百人这个样子,它里面是单层,它里面功能非常齐全,进去这里面有一个大厅,大厅它的两侧是衣帽间,就是说你来的重要客人穿的衣服比较多的时候,你要把这个衣服寄存在两边的这个衣帽间里面,就是比较讲究了。再一个它那个里面演出的场所两侧还有休息厅,演出中间它要有一个15分钟的休息,人们就可以离开座位到这个两侧的大厅里面休息,所以它的整个功能非常完善。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咱们赤峰有一个剧团,原来热河省的时候叫热河省第二剧团,驻在头道街小戏园子,影剧院建成之后,这个剧团就过来了,然后就成立了一个昭乌达盟京剧团,红旗剧场呢也成了咱们昭乌达盟京剧团的一个演出场地了。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昭乌达盟京剧团在文革期间它就改名了,它不叫昭乌达盟京剧团,它叫昭乌达盟革命样板戏学习班,它改了这么一个名儿。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我印象最深唱样板戏。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就是说它这个剧团帝王将相那些老戏不演了,它就是把八个样板戏的京剧部分学下来之后进行演出。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这不是宣传海报,这不是整个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这不都是都在那儿,那个时候要求各个单位各个学校都要到红旗剧场来看这八个样板戏,而且回到学校回到单位呢,还要学唱。这个样板戏,当时已经成了一个主流声音了。
赤峰市民俗学者 刘玉祥:咱们这个京剧团始终在内蒙古自治区吧,在京剧上还是首屈一指的,所以说在京剧表演上和人员素质上都是比较高的。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那个演员功夫不得了啊,沙家浜也好,智取威虎山那空翻连轴的做的非常漂亮,这都是过去那些老唱戏的老演员。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样板戏深深的扎根在60岁以上的几代人的记忆里,它现在是挥之不去,你现在看到了公园到一些广场啊。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仍然有一些拉着京胡唱着京剧的一些人。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红旗剧场)演京剧是盈利的,因为它卖票而且票很贵,但是演电影它是招待,不卖票的,是发票的,它这个性质跟其他的像立新电影院它们不同的一个性质。再一个呢,它这个剧场还兼一个什么功能呢,就是在昭乌达盟体育场没盖的时候呢,它还兼主席台。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群众性集会它就成了主席台了,这是到了后期这有这么一张照片,红旗剧场的字样也没有了,显得就败落了,萧条下去了,好像这里面也不放什么电影了,这可能是最后期了。
赤峰市民俗学者 刘玉祥:就要拆扒了。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因为当时会议中心已经到昭乌达剧场了,等于就是把这个红旗剧场很多的功能都转移了,所以说当时的红旗剧场以京剧为主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周边都是新建筑,唯独这个红旗剧场是老建筑,当时市文化局就想把它拆了变成一个文化大厦,它最后呢是和建昌营合建的,给原来的红旗剧场保留了一个地下室,只能演电影这样一个地方。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这就是最后,后来最终落成的红旗大厦,是一个综合性的商业大厦,也是文化广场这么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向东这一侧的正脸儿上还有红旗剧场这几个字它仍然把这个名字保留下来了。

记者/刘禹汐 周璇 袁鹤鸣

编辑/姚威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