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漫谈抑郁症

 中医药方便 2019-10-27

明医公开课

>>>1398<<<

治疗郁证,用的是解郁的药。

在郁证里,首先就是肝胆病,肝郁、胆郁。肝胆都属木,胆属甲木,肝属乙木,甲乙木嘛!关于木郁,《黄帝内经》有一篇大论,叫“五常政大论”。论中有一句话:“土疏泄,苍气达。”这个话很有意思,土代表六腑,六腑要疏通排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饮食水谷都要经过六腑的消化代谢。也就是说,土代表肠胃活动的机能,它要疏通排泄,必定要“苍气达”。肝胆属木,木之色为苍,故苍属于肝胆。“苍气达”,肝胆木气就调达了。这个人消化排泄都很正常,“土疏泄”,必然肝胆之气就调达了,“苍气达”。

到了金元时期,出来一位朱丹溪,朱震亨,这人很有才,也很了不起,他就从《内经》的“土疏泄,苍气达”中有所领悟,把原话换了一下位置,提出了“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直接把“疏泄”归肝胆了。从那以后,中医学里头才有肝主疏泄理论。

换而言之,肝气的疏泄前提是六腑之气调达。如果六腑之气不调达,肝气也就不调达了。这样一来,就把升降浮沉的物质运动规律具体化了。张仲景治疗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是因为肝胆主出入,少阳主枢。枢,就像是开门、关门的门轴似的,能够往外开,也能够往内合。开合中间的一个机关叫做枢。小柴胡汤可以通过利少阳之枢来解决疾病,故在临床上应用的机会很多。《伤寒论》有六个柴胡方剂,小柴胡汤用得最多。

学术是不断发展的。到了一定时候,总会有人站在其对立面。这是一个常规,医学方面也是一样。你的学术思想,有人反对,甚至批评你,这很正常,还是古人说得对,“见仁见智”,是不同的。

等到了清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叶天士先生,他是温病学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来治疗温热病。他主张药得用甘寒,治伤寒也好,治杂病也好,偏于一点儿寒凉,甘寒辛凉,来解决温热病的问题。

叶天士很了不起,其人才气太大了。他看金元时期的李东垣讲升降,讲《脾胃论》,是侧重于脾,而忽略胃。

李东垣《脾胃论》的学说侧重于脾,常用人参、黄芪、白术、紫草、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等,这都是针对脾的。

叶天士对于李东垣忽略胃很不满意,就提倡治胃,尤其是养胃阴。胃是阳明啊,阳明属燥啊,故胃得要润。他给胃阴虚起了个名,叫“胃汁竭”。胃里的津液叫“胃汁”,“竭”就是穷竭了。胃汁少了,肝阳就会亢盛了,肝风、肝火、肝阳、肝气这一系列的肝病就发生了。“胃汁竭,肝阳亢。”他就开出一个方子,都是一些甘寒的药味,如沙参、麦冬、玉竹,疏肝也就是佛手、香橼、橘叶这样的药,就不用柴胡了。

张仲景的那个时代还用柴胡。到了清朝的时候,叶天士提出“胃阴论”,就不用柴胡了。不但不用柴胡,还说了一句话:“柴胡劫肝阴。”为什么不用柴胡呢?因为柴胡这个药能劫伐肝阴,吃了不好。

叶天士这个人很有贡献,他开创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王孟英,以及后来擅治肝病的王旭高,都受他的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的著作,这本书要看一看。他很能够读张仲景的书,把《伤寒论》研究得很好,但不是死读书,都在张仲景的经方基础上有加减化裁。

比如说,小青龙汤原方有麻黄和细辛,叶天士用这个方子,如果用了麻黄,绝对不用细辛,如果用了细辛,绝对不用麻黄。张仲景用柴胡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这和《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结合得天衣无缝。

由于温热学派,尤其是叶天士的提倡,讲“胃阴论”,讲柴胡有“劫肝阴”之说,故清朝有些大夫就不用柴胡了。我那个时候读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就纳闷了: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头一个法就是疏肝解郁的,为什么不用柴胡呢?是因为叶天士的那句话,到现在还有影响。我有一个台湾的朋友,他找我看肝炎病,我开的是柴胡解毒汤。他拿回台湾,台湾一位名老中医说这个方子不能久吃。为什么不能久吃呢?他说“柴胡劫肝阴”。

从用药风格来看,张仲景是神农学派的人物,很多认识都源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讲的是药,到了伊尹,《汤液经法》讲的是方,到了张仲景,《伤寒论》讲的是辨(论、辨通用),都是有体系而来的。

小柴胡汤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代表方剂,和《神农本草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的“土疏泄,苍气达”、朱丹溪的肝主疏泄理论一致,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学术成就。后世的本草著作没法和张仲景的用药对上号。

到了金元时代,“四大家”里有一位李东垣,他是讲升降的。如果说张仲景讲出入,以出入带升降,那么李东垣就是以升降带出入。李东垣讲“升清阳,降浊气”,你看一看他的药方,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里头都有柴胡、升麻、陈皮这些长于升降之药。

李东垣的升降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主要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影响。金元那个时候,国家经常战争,人民生活没法保证,流离失所,饮食不节,就容易得脾胃病。脾胃病一旦发生,升降就不好。另外,李东垣也受古代升降出入学说的影响。

李东垣的升降理论是很伟大的,一个是升,一个是降,他在补脾胃的时候用甘温之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炙草,这不是补药吗?补脾胃,就泻阴火,他用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这不是升吗?升清阳之中能够降浊阴,故他的四个方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总结起来讲,就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从哲学来讲,这是作用与反作用。看着是补,实际上还起到了泻的作用。补脾胃不是补吗?它还能够把下焦阴火泻了。甘温除大热,甘温是补,大热是泻。

关于升降出入作用,汉朝的小柴胡汤、金元时期的补中益气汤,效果都是明显的。物质的运动就是四个字:出、入、升、降,汇聚在一起就叫“大气一转”。大气转动了,人就没有病了。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