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观阴墟宫殿宗庙遗址——豫鄂自助游(05)

 三爱先生之馆 2019-10-28

2019年9月5日一早就赶到阴墟宫殿宗庙遗址,遗址内设阴虚博物馆,二者是一个景区,售票窗口还没有上班,先拍拍照。这里是5A级景区,1961年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规范。怕你焦急,售票窗口先开,你拿到票,还要在闸机口等,到8点整刷票才能进去。老伴半票35元,我免票。

为什么这么积极?因为阴虚宫殿宗庙遗址和博物馆展示的内容非同凡响,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世界公认,人类社会迈入文明门槛有三个标志:1.有文字,2.有城市,3.有金属冶炼术。大量的考古成果证明商代满足这些条件: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了我们的文字;发掘的洹河南岸宫殿宗庙遗址和隔河相望的殷墟王陵遗址,以及东面的洹北商城,展示了我们的城市活动;出土的精美青铜器显示了我们拥有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由此,排出世界四大源头文明,即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可惜,其他的文明都中断了,没有流传下来,灭亡了,其文字是死文字。只有我们的文字是活的,一直在使用,并在使用中发展。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灭亡的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不仅没有灭亡,也没有中断过,还持续发展至今的也只有一个文明,还是咱们的中华文明。也许有人会问,那著名的希腊文明和波斯文明呢?研究表明,前者是巴比伦文明与埃及文明在海上相遇而产生的,后者是巴比伦文明与印度文明在陆上相遇而产生的,不属原创,不算源头文明。至此,就能理解我们一早赶来的心情。


01  还没有走到阴墟宫殿宗庙遗址大门,就被街边的商代式样建筑所吸引。

02  快到了,街边出现巨石指示牌。

03  前面就是阴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大门。

04  到早了,售票窗口还没有开,先拍拍照。

05  老伴在“甲骨文发现地”碑石前留影。

发现甲骨文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清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城内,有位叫王懿荣的学者兼官员,患疟疾,家人赶紧到北京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抓了药回来。查看药方时,一味叫做龙骨的药,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

中药里所谓的“龙骨”,实际上是远古大型脊椎动物,比如大象、犀牛等的骨骼化石。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龙骨入药的记载。王懿荣发现,这些龙骨上有一些划痕,他好奇的拿起来查看,没想到,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竟然无意中揭开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王懿荣,时任朝廷的国子监祭酒,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或者说是第一名牌大学的校长,学识渊博,尤其在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方面的造诣极深。他喜欢搜集上古、尤其夏商周以来的铜器古玩、印章,甚至是残石片瓦。见多识广的王懿荣将这些龙骨上的刻划,与自己收藏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反复揣摩,终于看出里面的内在发展轨迹,并断定是比青铜器上的金文更古老的文字,跟现在使用的汉字有着不解的渊源关系。那么,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兽骨就是珍贵的文物。这一破天荒的发现,让他激动得站立起来,坐不住了,为了得到更多的甲骨文,他放出风声,要重金收购刻有符号的“龙骨”,并按刻符多少论价。

消息一传开,一向不被人们注意的龙骨立刻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和重视,龙骨也就变得身价百倍.甚至连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如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人等都拥到古董商人那里去秘密收购龙骨。

正当王懿荣准备开始着手解开甲骨上的秘密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巨变。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身为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见八国联军破城,大势已去,毅然与妻子一起自杀殉国。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06  你看,路边巨石上的红字就是甲骨文“龙凤”二字。右边是“龙”字,左边是“凤”字。对照繁体字“龍”、“鳯”,是不是更好认些?

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第一位商王,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都建国,现代考古证明郑州商城遗址就是史书上的亳都商朝的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法,前后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数度迁徙,自公元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都至,即今天的安阳,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07  我身后是中国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现存国家博物馆。

08  由于司母戊鼎高大雄壮,鼎内腹的铭文俺拍不到,从网上下载一张铭文拓片,以飨读者。

商代的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近来,有学者研究认为“司”应该读“后”,所以又称“后母戊鼎”,这属于学术争鸣,不关咱们游客的事。从字面上读,“司母戊”是祭祀母亲戊,“后母戊”是王后母亲戊的意思,都说得通。假如要我发表意见,俺支持原名,已经用了几十年了,何必多此一举。可以断定司母戊鼎是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更大胆的推测是,司母戊鼎应该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戊”就是武丁后妃妇妌的庙号。该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这一带现称殷墟王陵遗址。当时这里是日寇占领区,躲过了日寇的疯狂抢劫;后又差点运到台湾去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南京机场发现了她。司母戊鼎可谓第一国宝,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 ,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更显威武凝重。鼎足上铸有蝉纹,又添神秘色彩。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处显峰露芒。

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展现了商代青铜文化的高度发达。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09  这是遗址内的北组宗庙祭祀坑,为殷王都大型宗庙祭祀场所,共发现49座。

49座祭祀坑中,包含5座车马坑。其中,有201具殉人,多数是“人牲”,少数坑有随葬品及羊、犬等牺牲,为殷人祭祖典礼的遗迹。人牲,即史前和奴隶制社会时期,为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而杀戮活人以为祭品。此祭祀坑遗迹,是了解三千多年前奴隶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最形象的教科书。


10  车马坑遗址。


11  殉人坑遗址。


12  坐姿殉人坑遗址。


13  老伴在遗址参观,前面红色的柱子,表示发现了础石。

商代建筑是一块础石上立一根柱子,利用柱子支撑屋顶搭起宫殿房屋建筑。础石越多,说明建筑规模越大。


14  发现窖藏甲骨坑,也许是商代档案室。


15  真实的龟甲骨文文物。

16  真实的牛甲骨文文物。

17  遗址内考古并没有结束,这是一处考古挖掘现场。

18  到妇好墓参观,白色大理石塑像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塑像后面的建筑称“享堂”,近处青铜器型房子是妇好墓入口。

妇好,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现其完整墓葬,文字和墓葬得到印证,让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所以妇好墓的发现,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19  给咱们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位巾帼英雄拍张正面照。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有勇有谋、军功卓著,向有古文字记载的女中豪杰致敬!

20  从这里下去参观妇好墓。

21  妇好墓挖掘现场,复原展示,有青铜器,还有殉人。

22  这是在殷墟博物馆拍到的“司母辛”青铜方鼎,是妇好墓出土的,可惜,隔着玻璃拍,看不太清楚。

23  你对青铜器感兴趣嘛,特地从网上下载一张清晰的“司母辛”鼎照片,以飨读者。

司母辛方鼎于1976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商代晚期,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足高31厘米。口呈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圆柱形透底空心足,足孔深28厘米。体四角各有一条扉棱,四足上端外侧也有扉棱,与四角的扉棱呈一直线。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雷纹衬地。腹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乳钉纹三排,乳钉浮出器面。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细眉巨角,纹样浮出,极为醒目。口下长边一面内壁中部有铭文三字:“司母辛”。“妇好”为生前的称呼,“辛”是她死后的庙号。


24  三爱先生看甲骨文挺认真的。

25  你对甲骨文感兴趣嘛,这里有十二生肖及姓氏的古今文字对照表。

就要离开殷墟了,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古有仓颉造字”之说,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史官,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因此,中国人造字历史应该追溯到黄帝时代,那大概是五千年前的事,我觉得在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并不是说咱们的文字到商代才成熟,商代之前还有个夏朝,也许在夏朝汉字已成体系,可惜没有考古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还得感谢商代的占卜之风,否则,哪有甲骨卜辞?

历史没有假设,人家的古文字都是死的,只有咱家的汉字源远流长,使用至今,你还要往前推,知足吧!

下午赶往焦作,游云台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