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遇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崇宁真君庙牌楼(振头关帝庙木牌坊)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19-10-28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昨儿下午陪夫人去图批闲逛,乘公交沿槐安路一路西行至友谊大街,下车站名为“振头关帝庙”,我极少来桥西,既然有这么个地方,便顺路去参观一下吧。行不多远,一个形貌古朴的木结构牌坊出现在眼前。说来惭愧,我对国保层级以下的文保名录并未仔细盘点过,也一直以为咱国际庄的市区里(俺说的是市区,不是市辖区哈)压根没啥古迹,而眼前的这座牌坊,还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物件,我之前竟是一无所知呢。
图1:振头关帝庙木牌坊

振头(原名镇头)这个地名由来已久,以前这一带曾是石邑县的治所,宋代县废(并入获鹿)村兴,振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集镇。搁在一百多年前,石家庄还是个小村子的时候,振头可是牛逼的多,当年京汉铁路在这地界上设了一站,就是以振头来命名的。于是乎,在这里出现一座颇具规模的关帝庙完全有其群众基础,据说,振头关帝庙在宋代便已有之。
图2:振头关帝庙正门

在城市吞并农村的汹涌浪潮下,振头终将在不久后与石家庄这座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也必须要感谢文物部门的努力,能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给小庙留下了一亩三分地。在关帝庙的右侧和后方,楼盘已然开发完毕,左边尚有一些没处理干净的平房,前面则搞成了停车场,没给牌坊留下一点余地,拍照就只能从侧面动手了。
图3:牌坊在群楼的掩映中成了“矮子”
图4:旁边是振头村尚未拆干净的一部分

眼前,一块悲催的文保牌子倒在了地上,背面朝天,看来是有段时间无人问津了。说真的,我所见过的各级文保单位,即便保护现状再差,作为“脸面”的文保牌照都没有这般境遇的,在这里有请文物局关注一下。回家后查阅《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牌照正面所书应为“崇宁真君庙牌楼”,为省级文保,崇宁真君,是宋徽宗给关公在道教中的封号。此牌坊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所建,比石家庄城市的历史还要早三百多年,也是市区内硕果仅存的明代遗迹了。
图5:倒在地上的省级文保牌照
图6:牌坊精美的木构件
图7:两侧石柱间的石狮

牌坊主体为木构,顶部铺设琉璃瓦,工艺高超,设计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其整体保存状况看起来还可以,至少旁边的牌照都倒了,它还稳稳地立在这里。唯历经风雨雾霾侵袭,又年久失修,木结构上的漆皮剥落较重,未来如何保护修缮也是颇费思量。有趣的是,这里“年龄”最长的竟还不是这座牌坊。走进关帝庙中,这是一个三进院落,正殿两间,空间略显局促。在后院中供奉着一株老槐树,一看牌照,树龄已有千年以上。
图8:后院的千年老槐树

振头关帝庙在清代曾四度重修,四块重修碑记均嵌在正门两侧,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已模糊难辨,现存主体建筑说是以嘉庆年最后一次重修的为基础,但我觉得比较新,年份能否到代尚存疑问。此庙近代亦屡遭兴废,民国初年乡绅李烂然、张好友还在此办过义学,直到1999年村里才将庙产移交给河北省道教协会,重新成为宗教活动场所。现在庙中有几位道长住持,除传统庙会之外,也可承接一些私人法事,我们进来的时候正赶上一场,吹拉弹唱好生热闹,因之我们也不好再进后殿中看个仔细,只在前面帝君阁中拜了关公便即离去。
图9:后殿中正在进行的法事

此番偶遇古迹一处,心情颇愉悦,故特作此小文,也算不虚此行了。
 
图10:牌坊背面


                              静思斋 于岳
                             2019年10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