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陈凡在北京讲授摄影课。 在当前中国照相摄影的影像拍摄活动中,研究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多样化与践行拍摄者作品艺术结构的深层化,并达到从拍摄到观赏的有机勾联,具有实际意义。 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可分为表层审美心理和深层审美心理两级的照应。 表层审美心理,传达了观赏者对作品中,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面和真实的景观的认同。从摄影的艺术创造性出发,这种真实当然就是指或自然景覌或社会环境或人的影像艺术结构后的真实,它无疑不应排出影像提供的假定性和多元时空的造意构成。 深层审美心理,传达观赏者对作品观赏思考后产生的情感撞击与回馈,它促使了观赏者心灵情感能量的施放和渲泄,从而引发了观赏者从各自的经历实践中,“在更深层次上发现自己,即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矛盾运动形式”而产生的认同(或不认同)和共鸣(或不共鸣)。如果作品能够从深层的心理感应中引起观赏者这种强烈的共鸣对应,即引起不同的观赏者多视点情感触发的多样化外延效应,那么“这一幅”或“这一组专题”作品就能使观赏者获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反则不能。 而多样化则表达了这两级审美心理的递进和完善。 照相影像的拍摄者作品艺术结构的深层化,实质上就是照相影像的瞬间“抓取”中的个性意识的总体现。没有个性,作品便失去了相互依存的价值。而个性意识,则是照相影像摄影人主体心态的充分自由和造化的思维个性(经历的好恶的兴趣的等等)的充分展示。注重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多样化与用照相影像的造化者作品多元结构的深层化,实际上就是在强调照相影像摄影人与观赏者心灵勾联上的交流、理解和共鸣的趋向同步或接近同步,进而使多视点情感触发的外延感应达到强化思考的程度。 观赏者的观赏起点与观赏终结,是一个多样化的选择过程,照相影像的拍摄者作品的深层化,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而改变传统的单纯强调物象选择的纪实性视点运动,有助于照相影像的拍摄者与观赏者建立一个合谐的勾联空间。既然承认照相影像的拍摄者主观对应客观的移象交替关系,就应承认这种主客关系,就是移情造意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反映。 我们强调心理选择与物象选择的双向注入,并以照相影像的拍摄者的心理选择支配物象选择,这无疑表明照相影像的拍摄者的心理选择过程,已跨越传统的纪实限域,进入了人性价值的造意思辨阶段。将照相摄影从表层纪实感应,推进到深层造意感应中去,这就是照相影像摄影人个性意识的具体化。 但照相影像的拍摄者的作品“内在本质的透视”,照相影像的拍摄者的个人体验、艺术感觉,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时。才有可能在他的作品探进中,引起观赏者参与的积极意义。 所谓照相影像摄影人个性意识的具体化,就是指照相影像摄影人的主体创造力,在其具体作品中的显现,这是第一创造,或称前期性创造。而观赏者对其作品的审视,则是第二创造,或称后位性再创造,后位性再创造是“受作品制约和由作品生发”出来的。照相影像的拍摄者作品的厚重感,不仅能使观赏者产生生发性再创造,而且对观赏者具有制约性,如果完全脱离开“这一幅”或“这一组专题”作品形象构成的根本特征,去无限的遐想,那么,照相影像的拍摄者与观赏者之间建立的心灵勾联的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观赏者的再造创,“准确地说应指他们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想象艺术形象时所得的不同印象和认识,但对形象的根本特征则不能重组和改铸。” 我们既需要呼唤照相影像摄影人个性意识的觉醒,需要照相影像摄影人在各自的拍摄践行(或后期制作修版或整合)活动中,自觉地对“自身深层意识的挖掘”,也需要使这种具有美学眼光、历史和现实眼光的挖掘,对应于观赏者的多层次需求,有机地把观赏者的个人情感和内心经验引向同步,最终达到从创作到观赏的心灵勾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