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故“蕉鹿”中的“蕉”是“芭蕉”还是“樵”

 闻理书屋 2019-10-28

典故“蕉鹿”中的“蕉”是“芭蕉”还是“樵”

我们在阅读古文或古诗词时,常看到“蕉鹿”一词。如: “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辛弃疾《水调歌头·呈南涧》)“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贡师泰《寄静庵上人》)“蕉鹿”典故通常指梦幻。

 “蕉鹿”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列子•周穆王》。传说郑国有个樵夫野外砍柴,碰到一只惊鹿,打死后又怕人瞧见。匆忙中把鹿藏到小沟里,覆之以蕉。樵夫因高兴过度,不久竟然忘了藏鹿地,以为是一场梦,边走边叨唠。

有个人听了叨唠话找到了死鹿,拿回家对老婆说:“刚才有个砍柴的说,梦见打死一只鹿,却忘了藏在什么地方。我去找找竟真的找到了,看来他真的在做梦。”他老婆说:“怕是你梦到砍柴的打到鹿了吧,哪里有砍柴的,现在我们得了鹿,是你的梦想成真了吧?”他说 :“反正我真的得了只鹿,管它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

樵夫难忘丢鹿,夜里梦到藏鹿地,又梦到拿鹿的人。次日一大早,依着梦去找,竟找到了那个人和鹿。俩人争执不下。就闹到法官那里。法官说:“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做梦,真的做梦却找到了鹿。他以为你是做梦却得到了鹿,而他老婆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 这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了。国君说: “唉!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 ”为此他询问宰相。宰相说:“是梦不是梦,这是我无法分辨的事情。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行。现在没有黄帝与孔丘,谁还能分辨呢?姑且听信法官的裁决算了。”

“蕉鹿”中的“蕉”,《汉语大词典》、《词海》注释“蕉”“樵”古字通用,是薪柴、柴草之类。既然是通用为什么不说成蕉叶呢?当然,专家已有定论,此时突发奇想能不能从芭蕉的生长特性来认证一下当年郑国跟本没有芭蕉,进一步佐证呢?

芭蕉性喜温暖耐寒力弱,亚热带才能露地栽培。我国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西周时的郑国位于秦岭北,郑国就没有芭蕉。这好象有定论了。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中国的气候在历史上曾今产生过极其剧烈的变动。甲骨文还记载有一位商王在狩猎中得一象,商朝的墓葬中出现了陪葬的小象,小象脖子上有铜铃,说明这是一头宠物象。联系到河南所处古地名为豫——是人牵着象的标志,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时期,河南那边是亚热带雨林,到处跑大象。竹与梅等亚热带植物在《诗经》里常被提及。例如《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山在西安以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冀豫鲁三省交界处。这样看来郑国可能有芭蕉了。

不!这还要进一步查查典故周穆王时期的气候。

请看竺可桢关于中国气候的变迁表

气候变化阶段

时间范围(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第一温暖期

3000B.C.--1000B.C.

商、西周初年

第一寒冷期

1000B.C.--850B.C.

周代

第二温暖期

770B.C.--公元初

秦汉时期

第二寒冷期

公元初--60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温暖期

600--1000

唐朝

第三寒冷期

1000--1200

宋代

第四温暖期

1200--1300

元朝

第四寒冷期

1400--1900

明清时期

周穆王二年(西元前1000年)至东周平王东迁时(西元前77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冰河期,气候严寒。《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江长江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与897年。“蕉鹿”典故正是发生此时,当时郑国也就根本就没有芭蕉了。“蕉鹿”中的“蕉”,肯定是“樵”,是薪柴、柴草之类无疑了。笔者可以佐证了。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发觉思路不对,应该查看典故写作时期的气候。作者列子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温暖期,亚热带植物北移。《诗经》中反映北方出现竹与梅等亚热带植物正在此时。这样看来郑国完全可能有芭蕉了。

 我的佐证失败了。还是专家说得对,文中是樵夫野外砍柴,碰到惊鹿。砍柴不会砍充满液汁的芭蕉。覆之以蕉,顺手的是薪柴,而不是芭蕉。虽然佐证无功,然而通过无用的佐证使我对当今气候问题产生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当今气温升高是不是仅与人类活动相关。

 “蕉鹿”又为何引出成语“蕉叶覆鹿”的呢?

 “蕉叶覆鹿”始见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三十七回,探春、宝玉和黛玉要起一个诗社,李纨接受黛玉建议,提出各取一个别号。探春是诗社的发起者,先取了一个别号:“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黛玉一听,笑道:“你们快牵了她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听了不大明白,黛玉说:“古人曾云'蕉叶覆鹿’。她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由于《红楼梦》普及,“蕉叶覆鹿”也就传开来了。

曹雪芹的“蕉叶覆鹿”是不是无影造西厢呢?不是!明代杂剧《蕉鹿梦》,情节取之《列子•周穆王》,然而不同的是,《蕉鹿梦》中用来覆盖鹿的是“蕉叶”。曹雪芹看过杂剧《蕉鹿梦》,所以编出林黛玉戏谑探春这一段,同时又暗示姑娘们都看过《蕉鹿梦》等闲书、禁书。

“蕉鹿”因杂剧《蕉鹿梦》改成“蕉叶覆鹿”,从而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如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