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心 | 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

 香光庄 2019-10-28

《音乐疗愈》中国最美音乐微刊

心本自静,何须外求

修行在心,不贪不嗔

音乐 | 静心 | 冥想 | 疗愈 

花的微笑 来自音乐疗愈 04:03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去年,在节目《奇遇人生》里有这样一段,陈学冬的临场表现被大赞。
 
录节目期间,阿雅突然被告知自己的一个好友因车祸去世。这个消息让阿雅崩溃大哭,她坐在路边难过地痛泣。
 
陈学冬没有强行尬聊,也没有努力安慰,只是蹲在阿雅旁边,静静地陪着他。

当他表现出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不知如何安慰阿雅时,阿雅坦言,他已经给了自己最好的安慰。
 
这应该算是高情商抚慰受伤的他人的典范了。
 
高情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中,需要与人交往、相处,。

高情商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受欢迎的人,被人疼、被人爱,同时也让我们得到爱情、友情和事业。
 
而情商的核心是共情,也就是说,想要拥有高情商,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1

你有过努力安慰对方
却最终失去彼此的经历吗?
 
亲密,不是基于爱,而是基于理解。如果你不够理解对方,即便爱得很浓烈,也会使彼此遍体鳞伤。
 
亚瑟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也是美国一所著名治疗中心的心理学家,他自认对心理咨询和身体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得知自己的亲弟弟大卫吸毒并跟几个吸毒的狐朋狗友一起打劫导致商店老板死亡。

并被全国通缉逃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小旅馆时,亚瑟首先想到的还是弟弟的不争气,毕竟父母一大把岁数了还要为弟弟的事情操心。
 
大卫出逃在外,亚瑟成了唯一的联络人。亚瑟为大卫请好了律师,并打电话劝说他回国自首。大卫害怕坐牢,虽然走上歧途,但还是心存一丝骄傲。
 
他告诉亚瑟:“哥,我不想坐牢,如果我回去坐牢,还不如自杀呢!”亚瑟恨铁不成钢,但还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卫,你快回来吧,求你了。
 
你难道想下辈子都待在欧洲吗?我和爸妈都想你啊。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父母着想啊?”
 


亚瑟此时27岁,正在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劝慰人的方式够普通的。
 
大卫哭着说,让我想想啊(别逼我可以吗)!
 
一阵静默后,大卫说,哥,我爱你,告诉爸妈,我也爱他们。
 
亚瑟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说服了弟弟回国自首、坐牢改造、重新做人,这是自己和父母最想要的结果。
 
当然,他也自认为这是对亚瑟最好的结果了,而自己作为哥哥,显然在弟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他拿了主意。
 
可是,挂完电话后,大卫买了一袋海洛因,回宾馆跟朋友道别后,自己躲在小房间里,注射了致死剂量的海洛因。

当被发现尸体时,针头还插在胳膊里。

弟弟的死让亚瑟非常崩溃,他不明白弟弟为什么会自杀,为什么吸毒犯罪让自己这么了结一生?
 
他更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没有帮到弟弟,反而促使他选择了死亡?自己立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可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帮不了,怎么帮别人?
 
这些疑问和困惑促使亚瑟全心投入研究“如何陪人渡过绝望,如何抚慰人心”。
 
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共情研究专家,也明白了弟弟最后那句“我爱你,也爱爸妈”的含义。

可惜自己当时并不懂得共情有多重要,所以无视了大卫的情绪。
 
从弟弟的自杀中,亚瑟感受到了共情的力量,他坚信如果自己早点懂得共情的话,大卫应该还活着。

每当回想起自己在弟弟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他的态度和反应,他就非常自责。
 
而自己从自责反思,到帮助父母走出悲伤,再到治愈许许多多无助的病人。

他让自己从“压倒弟弟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了“全世界最会共情的人”。

并总结出倾听、安慰他人的真实路径,这些发现和感悟都被他写进了《共情的力量》中。
 

▲点击图片购买《共情的力量》


2

镜映能力
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看透别人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人想法、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你的共情能力越高,说明你越能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有先天遗传成分,也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
 

1、情绪脑VS思维脑
 
共情能力,既包括情绪感受能力(与情绪有关),又涉及换位思考能力(与思维有关),所以它跟大脑的两个部位有关:杏仁核和新皮层。
 
杏仁核是情绪脑,是管理我们各种欲望和情绪的部位,也是产生眼泪、储存记忆的地方。
 
它控制着大脑所有的神经回路,会对个体遇到的危险情况做出或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新皮层是
 
思维脑,是随着进化逐渐产生的,可以指导个体进行反思、逻辑推理,进而调节自身行为。
 
共情能力是杏仁核和新皮层配合的结果:
 
杏仁核感受刺激,产生情绪感觉,并将刺激通过神经回路传给新皮层,新皮层接收刺激,做出思考和反应,最终调节行为。
 
所以很显然,如果在大脑中情绪脑占主导,但思维脑发育迟钝,那这个人肯定情绪反应激烈,对后果的反思能力和换角度思考能力都很差。
 
很多做出反社会行为的人及杀人犯就属于这一咖,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特别容易动情,突出表现是动怒,在情绪刺激下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他们往往不计后果,对他人的感受反应迟钝,与别人的交往也很难深入。
 
这种人的内心与他人是缺乏连接的,所以虽然常常容易情绪充沛,血液里却流淌着孤独感。
 
对于情绪脑主导和思维脑主导的个体,在行为上有什么不同,亚瑟在书中提到一个特别明显的对比:
 
以情绪脑为主导的蛇,在饥饿的时候会把刚出生的小宝宝吃掉,而且丝毫不会觉得内疚;但受思维脑主导的人类,却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
 

2、镜映:你被怎样对待,就会怎样对待别人
 
我们在出生时,大脑的情绪脑就已经发育完全。

所以会表达情绪,嗷嗷大声哭,或哈哈大声笑,但思维脑几乎没有发展,所以婴儿的世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思维脑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点点发育完全,这样随着孩子长大,会慢慢学会如何看见他人、安抚他人。
 
不同于其他物种,人类具有独特的镜映能力,早期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镜映能力,是说小孩子需要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中获得自我意象,把他人看作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如果镜子映射出的是阳光,孩子会收获自信和优越;如果镜子映射出的是黑暗,孩子会变得自卑和怯懦。
 
共情能力高的父母,孩子一般也具有高情商。

因为父母的共情能力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给予更多呵护和安抚,这会加强情绪脑和思维脑的连接回路,强化共情的产生。
 
相反,如果父母跟孩子的互动中充满漠视、暴力或愤怒,会造成神经回路的短路,孩子只能学习到情绪表达,学不会反思和自我调节。
 
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如果在成长中,父母没有教会我们共情,没有对我们温柔相待,我们便会陷入情绪旋涡中无法自救,不会安抚自己,更不会调节和掌控情绪。
 
于是,长大的我们,再度成了焦虑的父母:
 
我们不会跟孩子共情,因为自己没有被看见过,所以也看不见孩子;我们不会跟爱人共情,面对爱人对爱和理解的渴望,我们爱莫能助。
 
感谢心理的韧性,即使我们从小没有被共情对待过,依旧可以学习如何去掌控情绪,如何去感受爱和信任,如何去共情地关爱他人。
 

▲点击图片购买《共情的力量》


3

同情是为了安慰
而共情是为了理解
 
共情不等于同情,但很多人却把同情当共情。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给出理解,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相比于喋喋不休、高谈阔论,很多时候沉默不语反而显得更有力量。
 
如果你对对方的感受没有来龙去脉式的理解,一句“我不知道”是最有力量的回应。
 
正如开头提到的陈学冬,他不了解阿雅跟故友的感情,不了解阿雅对这个意外有多大的情绪反应、多么痛的体验,所以不言语。

这时,如果他过多地尬聊和安慰,说些“人死不能复活”“你不要伤心了,要注意身体”之类的话,就成了同情。
 

把同情误认为是共情,是很多人缺乏共情能力的重要原因。
 
亚瑟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着重分析了共情式倾听与同情式倾听的区别:
 
共情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会激发我们做出有怜悯心的利他行为;同情是一种情绪,是共享他人的恐惧、悲痛、愤怒或喜悦的被动体验。
 
如果不好理解,请看下面这个比喻:同情就像水和油的混合,它们接触但不交融,依然维持各自现状,所以,我是我,你是你。
 
共情更像水和牛奶的混合,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所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同情是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共情是到他人内心去感受痛苦。真正的共情,需要你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关注当下的她的独特感受。
 
被共情的人需要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此时此刻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泛泛的安慰。

比如:
 
闺蜜失恋了,找你倾诉痛苦,你安慰说,别哭了,为这个渣男不值得。(没有设身处地)
 
同事因为项目失败很郁闷,你安慰说,早知道对方这么难搞,你还不如不接呢。(没有关注当下)
 
孩子因为表演不出色很伤心,你安慰说,妈妈小的时候也出过丑,表现还不如你呢。(没有特例对待)
 
所以,共情的人,心理装的全是理解,可以全神贯注倾听、理解对方的内心。

为了理解对方,你需要放下自我中心。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点,就不会在安慰他人时等到对方哭诉完,然后大展身手,大聊自己的经历和学识了。
 
因此,对需要被倾听的他而言,你的经历、学识没有丝毫作用,让自己在这一刻成为他,比什么都重要。
 

4

学会表达共情
抚慰受伤的灵魂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一定想成为他孤独难过时最希望陪在身边的那一个。

不过,只有当你具备表达共情的能力,才有力量陪伴他渡过一个个绝望的时刻。
 
在《共情的力量》中,亚瑟阐述了当别人求助于你时,你可以马上表达共情的七个步骤。
 

1、使用开放式问题
 
在沟通时,多用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怎样”;不要用封闭式问题,如“这个不难看吧”。
 
因为封闭式问题的问答双方是不平等的,虽然你看上去是询问,但其实想要的答案清晰可见,
 
对方知道你想要得到什么回答,为了讨你开心,他只好顺从你;如若他真实地表达自己,难免与你产生冲突。
 
所以,封闭式问题其实依旧是以自我为中心,暗含着对对方观点和感受的不欢迎。
 
2、放缓节奏,防止思维被情绪裹挟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情绪上来了,挡不挡不住,常会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行为。当一
 
个人沉浸在悲伤或愤怒中时,会缺少理性思考的能力,非常躁动,只想发泄情绪。
 
如果你想要帮助他,不是帮他思考,而是帮他冷静下来,恢复思考的能力。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某种情绪也是各种特定因素结合在一起所造就的。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导致分手,但不能说她每一次失恋都是源自安全感的缺乏。
 
但我们常常喜欢化繁为简,倾向于给人贴上标签,并把这个标签作为解释她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主要原因。
 
有了这种认知倾向,我们在倾听时,就会不自觉地去总结、下结论,当对方倾诉完问你怎么办时,你可能会说:嗯,我说下我的理解……
 
如果你想共情,请不要匆忙做出评判,不要根据你对一个人以往的理解来给出总结。当你不知道怎么安慰对方时,那就说“我也不知道”。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心理具有镜映能力,身体也一样。如果你不能觉知自己对他人的感受,那就觉察下自己当下的身体有怎样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对对方的回应。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如果你假装共情,但神情游移或眼神漂离,或摆出不耐烦的姿势,会挫败对方的倾诉欲。
 

5、联系过往经历,找寻真正原因
 
共情时,我们既要关注对方当下的情绪,也要分析对方过往的经历。

因为他的情绪未必跟当下发生的事情相关,很可能源自过去未被解决的冲突。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找寻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帮助对方真正成长。
 
6、参与并跟随对方的生活故事,不喧宾夺主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
 
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别人的故事,而是让自己参与到别人的故事中,

跟随他一起去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将这个故事画上美丽的结尾,然后各自奔赴前程。
 

7、设定界限
 
我们常在安慰别人时比惨,比如,朋友的宠物死了,你说,我的狗狗死掉时,我比现在的你惨多了。
 
又或者,朋友告诉你男友出轨了,你说,其实,我老公也背叛过我,还不止一次,然后吧啦吧啦地讲自己的惨痛经历。
 
自我暴露只会让沟通的关注点偏离,对对方没有丝毫作用,因为一个人的忧伤,并不会因为别人也遭遇同样的问题而被治愈。
 
所以沟通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抽离和合适的界限。

你不需要用相同的人生故事跟对方产生连接,你要做的只是参与到她的人生体验中,坦诚地放下自己,关注对方的情绪。
 
学会共情,不仅能够修补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裂痕,让我们成为富有治愈能量的个体。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共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自己的人生故事,拥有更鲜活的内在生命力去感受感恩、谦逊、宽容、宽恕、仁慈与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