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纹银碗 东魏 高3.4厘米 口径9.2厘米 足径3.5厘米 1976年河北赞皇邢郭村李希宗墓出土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盛食器。形似莲花。敞口,唇略卷,喇叭形圈足。碗内壁锤钅叶水波纹33道,自底向口部作辐射状排列。碗内底中央锤成一圆台,上有一朵俏丽的莲花,花瓣肥硕丰满,瓣尖微上卷,莲花外饰联珠纹两圈,口沿处饰联珠纹一圈,制作精致。碗内斟满酒后,由于折光作用,有酒波荡漾,令人有陶醉之感,是 莲花纹银碗 东魏 高3.4厘米 口径9.2厘米 足径3.5厘米 1976年河北赞皇邢郭村李希宗墓出土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盛食器。形似莲花。敞口,唇略卷,喇叭形圈足。碗内壁锤钅叶水波纹33道,自底向口部作辐射状排列。碗内底中央锤成一圆台,上有一朵俏丽的莲花,花瓣肥硕丰满,瓣尖微上卷,莲花外饰联珠纹两圈,口沿处饰联珠纹一圈,制作精致。碗内斟满酒后,由于折光作用,有酒波荡漾,令人有陶醉之感,是 鹿角牛头金冠饰 北朝 高19.5厘米 宽14.5厘米 1981年内蒙古达茂旗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两件金冠饰是牛头形的金步摇冠的装饰。它们像在牛头上插上一棵有12个枝杈形如鹿角的小树。在每个枝上及牛的双耳上分别挂一片桃形金叶。稍有颤动,金叶就会随之摇曳。牛头上嵌有玉石。 鎏金折枝凸花银盘 唐 高1厘米 径15.5厘米 重200克 1972年陕西西安南郊曲江池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盛食器。银质。六瓣形,宽沿,平底。内底心锤钅叶一朵凸起的五瓣折枝花,周围以茎、叶、蕾相衬托。花纹鎏金,使折枝凸花更加鲜明艳丽。 刻花赤金碗 唐 高5.5厘米 口径13.7厘米 足径6.7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碗为圆唇,侈口,圆腹,平底,下接外展圈足。碗壁锤出双层莲瓣,上层莲瓣内阴刻折枝花和鸳鸯、鹦鹉、鹿、狐等珍禽异兽,下层刻宝相花。口沿下刻飞鸟流云,近底处饰一周五瓣小花。圈足外壁刻菱形纹,足缘饰一周联珠。外底刻飞鸟一只,周围有五组缠枝卷草纹。纹饰皆以鱼子纹作地。此碗制作精细, 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 高18.5厘米 口径2.3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银壶造型仿同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壶,为扁圆体。壶口上有鎏金覆莲形盖,提梁呈弓形,鎏金。平底下接椭圆形圈足。腹两面各锤出舞马衔杯纹,底足连接处饰一周辫纹。纹饰全部鎏金。圈足内有墨书“十三两半”四字。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曾于宫中置舞马取乐,天宝以后取缔。这件壶上的纹样为文献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唐 通高24.2厘米 口径12.4厘米 底径14.4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贮盛器。银质,鎏金。侈口,有盖,短颈,溜肩,鼓腹,喇叭形圈足。盖呈覆扣侈口碗,满饰葡萄、石榴和忍冬蔓草纹;颈部饰双瓣和四瓣相间的海棠花;肩部有对称竖耳,上按半圆形提梁;腹正背两面各饰一欲飞的鹦鹉和鸳鸯,周围饰环状花枝一圈;足部纹饰与颈部相同。通体饰鱼子纹地。纹 乐工八棱金杯 唐 高4.6厘米 口径7.2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饮酒器。金质。口沿外侈,腹内收,为八棱,圈足外撇,有把。内壁素面。外壁每棱口沿下底沿上均饰一条联珠纹。整个杯子分成八面,每瓣面内錾一乐工,手抱乐器,空间填以蔓草纹,底饰鱼子纹。足沿饰一周联珠纹,底与足连接外各饰蔓草纹,把呈环形,上有圆蔽遮,外侧饰一兽头。器物成型以浇铸为主,图案富于变化,反映了唐代 鱼龙纹四瓣金盘 唐 通高3.5厘米 口径7-13.1厘米 足高1.1厘米 重174克1983年陕西西安太乙路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盛食器。金质,椭圆四瓣形,敞口,圈足。内底中心锤鍱隐起的鱼龙戏珠图案,地刻水波纹,外饰一周联珠纹,联珠纹外又饰一周花瓣带。器壁由扭丝花纹间开为四瓣,每瓣饰一簇宝相花,花簇两侧配以对称如意花纹,口沿和圈足外侧各饰一周莲瓣纹,纹饰皆以鱼子纹为地,以阴线刻画细部。外壁 鎏金双狐双桃式银盘 唐 高1.9厘米 口径22.5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盛食器。双桃形,宽沿,浅腹,平底。内底心两中各锺鍱一狐,上面一狐头向左转,两耳抿于脑后,长嘴朝地,双目俯视,作行走回首状;下面一狐头翻转向上,长嘴朝天,双目仰视,亦作行走状,与上狐互相呼应,两狐皆鎏金,构图简洁,神态生动,富有立体感。 |
|
来自: 老刘tdrhg > 《11、香炉/壶类/金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