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唐代时期,那个时候,人们既没有银行卡,也没有如今的银行汇票,那么当时的商人在进行大宗买卖的时候,是如何交易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唐朝出现的货币制度——飞钱的诞生。 飞钱 一、飞钱产生的背景在我国唐朝中后期,经济快速发展,尤其在两税法实施之后,扩大了当时对货币的需求量。然而当时的货币制度并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货币,因此,钱币不足成为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飞钱被广泛推广。它的最大好处在于商人们不需要再带大量现金在身上,它可以在甲地存进,在乙地取出,这样,既解决了当时大唐的钱币不足问题,同时又保障了交易的安全问题,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广泛的推广。 二、飞钱的作用飞钱又称“便换”,正如字面意思一样,商人可以很便利的在异地换取金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汇兑制度,飞钱产生于唐宪宗时期 (805年—820年) ,据《新唐书》记载:
可知飞钱就是商人在甲地缴纳现钱并取得票据,在乙地凭票据取钱,这一点类似如今的银行汇票。 飞钱的产生在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飞钱带来的现实便利就是可以避免金属钱携带不便的困难,这对当时商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便利。唐代商业较前发达,大宗交易,如:绫绢、茶叶、竹木、羊马、米粟等日渐兴盛起来, 因此,在进行大宗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货币。 我们来计算一组数据,按照《通典》卷9记载“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 铜钱 当时铜钱每贯100两,古制一斤为16两,故每贯铜钱合6.25斤。按唐斤合1.19市斤计算,每贯铜钱重7.43市斤,千贯则重7430市斤。试想一宗需要20万贯的交易买卖,货币重达148.6万斤,可以想象这货币的运输困难及其成本。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这20万贯的钱币退出流通领域的时间不会很短,流通的货币总量会受到影响而减少。而飞钱的出现,一方面节省了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商品、货币的流通速度。这对当时而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此,唐朝出现“腰缠十万贯,跨鹤上扬州”的诗句也并非夸张虚构。 三、飞钱的影响首先,飞钱虽然在唐朝兴起,但是它的汇兑功能在宋代延伸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这段文献分析可得知,宋初货币兑换业务的经营方法与我们刚才介绍的唐代方法一模一样。商人首先在京师存入钱,由三司负责,并要收取每二十文的私刻钱,然后商人到诸州去兑取。开宝三年 (970年) ,宋政府专门设立了“便钱物”来负责管理商人的入钱,简化了商人入钱的手续,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 又有严科律令,汇兑信用得到保证,便换业务迅速发展。 唐代铜钱 其次,飞钱发展起来的汇兑信用对纸币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交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是信用纸币,这种纸币只是一种代表符号,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是不相符的。众所周知,在纸币出现之前,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即货币所反映的社会价值与它本身具有的社会价值完全相等,即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完全符合。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铜钱,都规定了铜钱的铜质标准和每枚铜钱的重量,并且以重量为钱币的名称,以此来保证币值和货币信用的稳定。 而自身无值的纸币代替自身具有价值的金属铸币, 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纸币的信用。即必须使人们相信纸币这种货币的价值符号与铸币具有同等的价值, 并确认纸币也具有铸币的职能,发挥同样的作用。怎样使人们接受纸币呢?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用票据是关键的环节,它为人们接受纸币做好了信用方面的准备,所以有学者认为汇兑信用票据—飞钱是交子产生的历史渊源之一。在中国货币史上飞钱是汇兑信用的开始, 它“合券乃取的方法使得‘认票不认人’的信用票据树立起了它的权威。” 回顾中国纸币的发展历程, 飞钱所具有的汇兑信用的影响不可忽视, 尽管它短暂一现。当然要客观的认识飞钱的影响,它并未完全缓解钱币不足问题,但它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较之其它措施,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飞钱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但其汇兑功能及汇兑信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全文1973字) 参考文献: 《新唐书》 《交子的产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