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寒者热之丨同仁堂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桂附地黄丸

 秋水一页 2019-10-28

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丨同仁堂附子理中丸

处方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份: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解: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大辛大热的附子,脾肾双补,补火生土。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中焦虚寒之重证,或兼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者。

临床应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胃神经官能症,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肠炎、结肠炎、肠痈。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心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

附子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大补阳气,还能散寒。为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

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

理中丸,为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比生姜弱点。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附子没和姜一起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

附:同仁堂参桂理中丸

成份:人参、肉桂、附子(制)、干姜、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湿定痛。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血寒,行经腹痛。

用法: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姜汤送服加强温中散寒功效)

临床应用: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所致胃痛: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饥时痛重,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怯寒,神疲气短,大便溏薄。慢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中焦虚寒所致呕吐泄泻:时作时止,面色晃白,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水谷不化,脘涨纳少,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阳虚寒凝所致痛经:行经腹痛,小腹不温,遇寒痛甚,喜温喜按。

下焦阳虚,寒湿下注所致寒湿疝气,得温痛减,遇寒痛甚,手足不温,腹股沟斜疝。

  附: 桂附理中丸

成份:肉桂、附片、党参、白术、() 炮姜、炙甘草。

功能主治: 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用法: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桂附理中丸比附子理中丸多了一味肉桂,温阳祛寒之力更大,并能补火助阳,对脾胃虚寒,提升脾肾阳气的,治疗腰间盘突出,腹中冷痛,泄泻日久不愈者,尤为适用。

附:理中丸

成份:党参、白术(土炒)、甘草(蜜炙)、炮姜。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及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振奋脾阳之要药。以党参之补,益气健脾,以复运化,为臣药。君臣相配,温养中焦脾胃阳气,以复运化、统摄、升降之能。以白术之燥,健脾燥湿,防脾虚生湿,为佐药。以炙甘草之和,益气和中,为使药。四药相配,一温一补一燥,使脾胃阳气振奋,寒邪祛除,则运化升降功能恢复诸证自愈。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要点:本方为温补脾胃,治疗中焦虚寒的要方。以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附:党参理中丸(其实和理中丸几乎一样)

成份:党参、土白术、炙甘草、炮姜。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临床运用: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所致。本方证治广泛,但总属脾胃虚寒。一则失于温煦,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或胸痹证;二则运化失常,症见腹满食少;三则升降失常,症见呕吐下利;四则摄纳无权,症见阳虚失血,或病后喜唾涎沫等。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等。

附:同仁堂桂附地黄丸

处方来源:东汉医圣张仲景(名机,字仲景)《金匮要略》的肾气丸方,六味地黄丸即以此方为基础化裁而成。后世多将原方中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黄。

成份: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功能不像理中丸是温脾胃,是温肾阳。)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为君药。山萸肉、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附子、肉桂辛热,助命门温阳化气,共为臣药。主辅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阴中求阳,用量上补肾药居多,温阳药较少,取“少火生气”之意。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而补得力,并防滋阴药腻滞,共为佐使药。诸药配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证自除。

方中既补肾阴,又补肾阳,但配以肉桂和附子,以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目的,是以偏温补肾阳为主。阴阳互生,阴中求阳。正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此,桂附地黄丸对于肾阳亏虚所致之疾患极为适宜。

临床应用:适用于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足之证,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前列腺肥大,水肿,白内障,不孕阳痿等疾病属肾阳虚证者

里寒证的成因,有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外寒入里,深入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不外乎寒邪直中与寒从内生两个方面。治疗上皆以“寒者热之”为原则,均以温里驱寒立法。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直中亦多导致阳气不足。故本类方剂除以温热性药物为主外,每多配合补阳药同用,尤其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证属危急者,又须加入补气固脱的药物,才能收效。

广东杰德药业有限公司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使用或在医生与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附文:一招提高酒量,饮酒不伤身。

公司年会、朋友聚会、家庭聚餐,中国人的宴席上怎么能少了酒来烘托气氛、促进感情。虽说咱不提倡拼酒、以酒量论英雄,小酌怡情,但是有时也难免伤身。

有啥办法能提高点酒量,增加“内功”呢?李洪渊老师提到一招,今日分享给各位。

李洪渊老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主编,山西中医学院执业中医师,国家中医临床教学骨干教师,现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李可经验传承工作室】。

分享妙招之前,先了解一下“酒”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人越喝越有酒瘾?

酒是本寒标热的东西。什么叫本寒标热呢?我们喝了酒以后,身体疏泄的力量会加强,人会发热,比如说面部发红、出汗等等。发热过去以后留给体内的是寒。所以说表现出来的是为标、是热,留在体内的反而是一种阴寒的东西。

有一些人喝酒时间长了之后他的脸色会变暗,就说明他体内的热走了,留下的是寒冷的东西,这种寒冷的东西恰恰就是我们继续想喝酒的原因。所谓的酒瘾只是留在我们体内的寒,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这种寒导致的不舒服只能等到下一次喝酒,标热又表现出来的时候才得以缓解。喝酒后血脉流通速度加快,疏泄的力量加强,把留在体内的寒带动运转起来,我们对这种舒畅的感受感觉非常愉悦。但是在反复喝酒、热散掉、寒停留在体内的过程中,体内就会留下越来越深的阴寒的东西。如果不把这种阴寒消除掉的话,就很容易就成为一个有酒瘾的人。

【消酒瘾、增酒量一举两得】

这种本寒标热的这种寒,怎么样才能消除掉呢?

在喝酒之前或者在平时服用些同仁堂附子理中丸,用上一个阶段后,体内的寒可被温中祛寒的附子、干姜祛除,又通过白术、党参、甘草这些草药调理脾胃,就会把体内的寒气拔出来、散掉。

一个人脾胃功能的强弱、湿气的大小决定了他酒量的大小。如果他体内没有寒湿,对酒的运化能力也会加强。这时候会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酒瘾越来越小,另一个就是酒量增大。这真是一举两得,有酒瘾的人趁机减减喝酒的频率,同时喝酒的“内功”也增加了,偶遇场合也不必应付不来。

【喝酒之后该吃什么呢?】

喝酒之后如果身体恢复不过来,能吃点什么药物帮助缓解呢?

其实酒后也可以吃附子理中丸,但是它解酒的功效不是体现在把酒给化解了,它更侧重在解除喝酒造成的阴寒停留在体内的危害。

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过去经常吃六味地黄丸,尤其是喝了酒,身体恢复不好的时候他就吃六味地黄丸,然后恢复得非常快。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六味地黄丸不能常吃,因为它是滋阴的药物。最初发明六味地黄丸是适用于小孩子的(出自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前面文章有写过六味地黄丸),小孩的阳气比较旺盛,是一个成长的状态。如果他的阳气过于亢盛、收敛不住的时候,就要用六味地黄丸补一些水份,恢复平衡一些。当中年人阳气太过亢奋的时候,就是本寒标热,喝了酒热散开却收不回来的的时候,吃六味地黄丸恰恰对症了。但是你要想酒量增加,还真得附子理中丸,把体内的寒给散掉才行。

酒是人类最特别的发明之一,酒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能成事也能坏事。佛教中把酒列为第一戒酒也是因喝酒后会导致种种不妥。但最后还想说:长点心吧,少喝点!

附中药材知识:附子,附片,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川乌)、湖北、湖南等地。加工炮制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等。附子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gù]冷之疾。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乌鸦)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性味】辛甘,热,有毒。【归经】入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附子是一味剧毒药,然而,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有毒无毒是相对的,“有是证,用是药”,根据病人的“证”选用剧毒药物,药物的针对性强,能够发挥其专注、强大、峻猛的治疗作用。此时有毒之药就成了有益之品。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以拯救患者,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附子中毒绝非只和剂量大小有关,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包括药材质量不好、炮制方法不当、长期过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

临床发现,很多患者不懂正确煎煮含附子的中药。这类药一般要先煎附子1小时。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因此,很多有经验的中医生通常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去麻”。

另外,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患者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忌。煎药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性加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广东杰德药业有限公司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使用或在医生与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