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清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三家的文治武功皆有突破,站在文化角度,它们都繁荣出了不同的文艺形式,但是有一个现象,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如果以文人的精神气质划分,唐朝自成一派,属于阳光开朗型,明清则为一组,相较唐朝而言,明显晦暗了不少,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而明朝的主要形式则是小说,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奇书,分别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值得一提的是,前面的三部都是说书的匠人常年讲评之作,后来被施耐庵、罗贯中等文人整理成册,才变成的章回体小说,严格说来并不是作者的原创。 唐朝和明清在文学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似乎无法直接比较,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作品隐含了作者本人的形象。
到了明清,几乎再找不出来这样的文学作品,似乎文人的脊梁骨一下子就没了,一个没有脊梁骨的人,其形象气质必然是晦暗了。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1、科举取士? 杨坚建立隋朝后,为打破门阀世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很简单,向天下延揽人才为我所用,创造性的推出了科举制度。
但是,科举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考试,交卷后,都是要把考生的名字密封起来的,以防作弊,但在隋唐时期,考生名字是直接毫无遮挡的显示在卷子上面的,这就给徇私舞弊者预留了空间。到了宋朝,开始密封考生名字,这在整个世界都是首创。
所以,明清的读书人,真的是因为“八股”而变得思维僵化,以至于晦暗无光了吗?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丙辰恩科第一场史论中的一道题目,这倒也中规中矩,接下来再看第二场:
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酸腐文人整天摇头晃脑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怎么还考起日本、美国的事儿了? 这场科举,共三场十三题,并非是一卷定终身。就算是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如果是个书呆子,都没法应付这样的考试吧?更遑论弄个进士撸个状元了。 所以,文人的精气神这事儿和科举关系不大。
2、内敛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唐宋两朝的开国君主都是世家出身,唐国公李渊家族,世代领兵,追随杨坚建立大隋;赵匡胤则是辅佐柴荣,在柴荣死后,篡权领国。或许是这种出身,导致了他们对待知识阶层都采取的同样的态度------包容。 在这种包容下,各个学派开始生根发芽,简直就是春秋版的百家争鸣,在这其中,一个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说------程朱理学诞生了。 程朱理学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先是由程颖、程颐这哥儿俩外加周敦颐、邵雍等人发起,经过几十年发展,到了南宋的朱熹手中开始归纳总结,这个“理学”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门派。历经元朝,到了明代,终于一统江湖,成为儒学的扛把子。 简单的说,这个学派就是教你怎么成神成圣的一套说明书。话说回来,若想羽化成仙,必然要付出艰苦的修行,看看那些为追求长生不老服仙丹的君王们,哪怕是死都不在乎,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既然成神成圣才是儒家最终的理想,其它杂七杂八的自然就是邪恶的了。所以,这种说明书,其实就是条条框框,很多人按照这样的操作,最终就是“作茧自缚”了。 作为明清的文人,确实够倒霉的,诗词玩不过唐宋,戏曲又搞不过元朝,可选的余地不多了,最终,他们同说书人站在了一起。 把评书艺人的东西整理成册,明朝四大奇书就凑出了三册。还有个文人,不敢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创造性的弄了个笔名,叫兰陵笑笑生,写出了《金瓶梅》。因此书太过于真实,屡屡被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