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小啵 编辑 | 金雀儿 来源 | 布谷学习 布谷老师: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吗? 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对于孩子而言,拖延是家常便饭。 无论是作业上的拖延还是生活中的拖延,家长们总是对孩子们的磨磨蹭蹭煞费苦心,但总是收效甚微,甚至还遭到孩子们的抵触。 长期的拖延不仅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还会影响孩子们的习惯形成。 所以,人生有限,拖延有害。 一、长假拖延症,上学徒伤悲 撒贝宁在《放学别走》中这样理解拖延症: 事情不到最后关头了他不干。就比如说我有个方案要交了,但是说的是周六,到了周一不着急,到了周三心里就开始有点焦虑了,到了周六领导电话来了,对领导说已经写完了,其实才开始写方案。 学生假期写作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想起杭州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收假前补作业的新闻。 杭州一小学四年级,一个班35名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布置的所有寒假作业,老师全部收齐的只有10个人。 据家长们说,为了大家交齐作业,老师提前两三天就开始在家长群里通知,并把要交的作业一项项列出来。他们开始疯狂地查漏补缺,可是,有写作业真不是两三天就可以补全的。 如体育作业,一位妈妈发朋友圈说:“明天要开学了,今晚狂补体育作业。10次1分钟跳绳,2次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累瘫,说比游1000米还累。” 第二天学校早间集会,不少孩子还在打哈欠。 想必,这些孩子前一晚一定是奋笔疾书,熬夜学习了。 真是假期拖延症,上学徒伤悲。 二、产生拖延的原因 拖延症总是让学生不能高效的完成任务,甚至导致学习质量下降,那么,产生拖延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1孩子的“消极抗议” “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 作业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令他们讨厌的事情,当一个孩子面对自己讨厌的事情就倾向于不想做。 “为什么又要上补课班?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作业?”小孩子对大人不满,对要做的事情不满,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表达,于是便消极抗议:“我什么都不愿意做。” 面对孩子的不愿意做,家长又会过多的唠叨和反复的强调,这样就会引发“超限效应”,导致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使原本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变得难以完成。 “超限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效应,指个体受刺激过多或者被刺激作用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 也就是父母越是不停催促,孩子越是赖着不动。 纵使你软硬兼施,孩子还是一动不动。 所以,拖延便成了孩子对付大人的“无声却有力的武器”。 2即时满足,玩痛快再说 李诞在《奇葩说》上谈到“即时满足”: 我们人类曾经有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他今天饿了,一伸手一个果子,他当时就能很快乐,但这种人被淘汰了。活下来的,是我们这些不快乐的人,春天种,过几个月,秋天收,这叫做延迟满足,采集的叫做即时满足。 人类天性就是热爱即时满足、讨厌等待的,况且,孩子本来就是喜欢玩的,他们只要一时玩的开心一天都会开心,他们天天都想要玩的开心。 所以,在孩子面前,好玩的是最要紧的事,孩子们屈从于自己的快乐本能,就会拖延着不去做那些本应做的事情。 在TED演讲上,TimUrban讲到:“大脑有一个理性决策人,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 及时行乐的猴子总是占大脑上风,孩子们也就变成了一时只顾玩的贪玩猴子了。 3缺乏时间概念 梁实秋说:“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视他的时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时间并没有多大的概念,更不会去珍惜时间做事情了。 孩子们总觉得“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紧急且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最容易被忽略,因此容易产生拖延。 比如写作业,在很长的一段假期中,孩子会不知不觉的玩过去,在愉快玩耍的过程中,将时间拖到了最后的最后。 三、 怎样解决拖延症呢? 那作为宝爸宝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拖延症呢? 不妨试试下面三招吧。 1、大任务分解成小计划 史蒂芬在TED演讲里,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C学生变为A学生的。 幼儿园到大二期间的史蒂芬,一直是得C的学生,到了大三,史蒂芬想要做些改变。 所以他在学业上做了一个轻微的改变。 如果他需要完成一份作业,例如,读上课本的五个章节,他把这份作业分解成自己能完成的任务,而每个任务都只要求自己专注5到10分钟,大概就是三到四个段落。 当他完成任务后,他会起身去打篮球,画画或者玩几分钟电子游戏,然后再专注下一份5到10分钟的作业。 从那以后,一直到他毕业都是全A的学生,每个学期都会登上院长嘉许名单,校长荣誉榜。 当我们给自己设立一个特别大的任务时,常常会因为做不到或者做起来有困难,就容易放弃然后拖延。 我们不妨像史蒂芬一样,也把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 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定一个“任务时间表”,每天完成一项只需要5-1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小任务,任务完成后给孩子一个奖励。 比如:
有效的奖励机制会激发孩子对事情的兴趣,当孩子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的同时获得一个个小奖励,成就感就会让孩子坚持每天完成一项小任务。 2、运用20秒规则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常在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找各种理由来推迟做各种事情,但是,一旦开始做了,这件事就会变得没有那么难。 Shawn Achor 在《快乐的优势》一书中描述了运用“20秒规则”培养练习吉他习惯的小故事: 一个小伙伴的目标是每天练吉他,他发现自己走到另一个房间取出吉他所用的时间大概是20秒,因为这额外的20秒导致他每天不太想取出吉他再练吉他。 于是,他从柜子里拿出了吉他,买了一个吉他架并把它安放在卧室的中间位置,每天看着吉他再说服自己用20秒练一会吉他,久而久之,这个小伙伴改变并且养成了每天练吉他的习惯。 20秒虽然很短,但足以让你养成一个习惯。 因此,家长需要形成这么一种思维:你所需要的只是二十秒疯狂的勇气去做一件事。 然后,我们引导孩子开始做20秒的事情。 比如:
这一规则特别直接,但是真的很有用。当孩子开始用20秒做一件事情,那他接下来就会有做完这一整件事情的时间了。 3、帮助孩子设定deadline 有人说:“deadline(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 一件事预留的时间越多,人们做事情就会越倾向于慢慢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越靠近deadline,人们的工作效率越高。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deadline实验”: 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分为两组,两组的任务相同,但是设置的截止日期不同。第一组没有规定完成时间,第二组规定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 三天后,第一组的任务没有完成,第二组任务完成并且完成的非常出色。 所以,我们可以帮孩子也设定一个deadline,提早完成的话,还发放额外的奖励。 如果你规定孩子六点之前完成作业,五点三十分孩子就完成了,你可以说:“我们可以额外的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了,因为你今天提前完成了作业。” 最终,孩子会明白按时完成是好的,提前完成是更好的。 理解孩子是思想方面,这些小妙招是技术方面的,大家不妨试上一试。 布谷老师说: 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各位宝爸宝妈,不能一味地催促孩子,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大人有大人的行为方式,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节奏。 因此,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进行平等交流来达到一种“共存”的和谐状态,发现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节奏,让孩子在“慢慢长大”和“拖拖拉拉”中找到平衡点。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