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祛湿剂/水湿为病的概述及治法、祛湿剂的定义 祛湿剂在我们这个教材里面是很大的一个章节,因为湿病在人体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 我们说水湿为病,整个我们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水,人体呢一个成年人,也基本上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是水,这都是一种自然界中全息的特点,而疾病很大一部分都跟津液的一个化生、运行、代谢这个有关,所以水湿病变在很多疾病当中,都可以为主发生,或者兼挟发生。 作为水湿的病变,我们分类来讲,一般都用痰、饮、水、湿四类来归纳它。 * 最基础的是湿,湿一般分类有: @ 湿热、 @ 寒湿, 这类性质的不同。 在治法上还要考虑到上中下三焦,是要考虑三焦,要三焦分消。 湿聚可以成痰、成饮;饮邪泛滥可以成水,水气病。 作为痰饮的饮呢,一般分类,各类古代医学著作不一样,但很多遵循张仲景分为四类,也就是说它分为悬饮、溢饮、支饮、痰饮这四类。 ** 这个饮邪是指,湿聚成饮停留在某个局部,有一些方呢,在我们前面讲的比如十枣汤治疗悬饮,小青龙汤是表里同治,对内来说它也可以治疗寒饮内停,所以前面也涉及到一些。 作为这一章痰饮水湿,作为水饮方面的病,治疗方剂相对多一点。 除了我们说湿和饮之外, *** 痰一般分为五类,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作为痰来讲我们后面有祛痰剂,专门讨论这五类痰,那是在后面讲。 这个祛湿剂主要讨论的湿邪为病,以及一部分治疗痰饮的方,以及治疗水肿病、水气病的方。 ***** 水呢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我们这个祛湿剂里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阴水为主,特别在温化寒湿这一节里边。 前面我们谈到了这个水湿为病,大体的一些种类,和我们相关的这些章节的一种安排的情况。 从祛湿剂的定义来讲, 凡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这是笼统的一个提法。 因为治疗水湿的病变,一般来说都要考虑到三焦分消,都会给水湿以出路,在治法方面,在 * 上焦,宜开宣。 上焦要开宣,开宣肺气,气行则湿行,气行则湿化。 * 中焦,一般用苦燥或者芳化。 @ 苦燥就指的苦温燥湿,或者苦寒燥湿, # 苦温针对偏于寒湿, # 苦寒针对湿热,清热燥湿, @ 中焦苦燥,芳香可以化湿,所以中焦治法里面,也有用象白蔻、藿香、菖蒲,这些带有芳香特点的,芳香化湿药。 * 下焦,一般排出水湿,有淡渗利湿,利水的作用。 因此上焦开宣、中焦芳化以及燥湿、下焦淡渗,就构成了三焦分消治疗水湿的,从大的角度的基本治法,我们对祛湿芳化先要有一个大体的概念。 对于湿邪为病,在辩证当中,你要首先分清外湿、内湿,因为湿的产生它内外有两种因素: * 外湿, 一类比如说久处湿地,环境潮湿,或者涉水淋雨,过河涉水,或者淋雨感受外湿,这类都是属于湿从外来的范围。 * 内湿, 由于水要靠脾胃的运化,不是说人体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转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如果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脾失健运那水液就会形成水湿。 所以水湿的形成有外湿、内湿两类。 作为治湿的方法来说内、外是不同的, * 外湿我们要散,外邪要散, * 内湿要消,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芳化苦燥淡渗祛除水湿,更重要的要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所以治湿的方法还要结合具体的部位,具体的脏腑,以及根据它兼挟的因素来具体决定。 湿邪呢,我们在学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谈到 * 湿邪最容易阻滞人体气机,所以在配伍用药的时候,都配有理气之品,理气之品使气行,气机通畅,气行则湿化,有助于祛湿。 * 使用祛湿剂的时候,要考虑到祛湿剂有很多是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容易耗伤阴津,容易伤津液,所以如果作为 @ 阴虚津液亏损,阴虚体质, @ 或者病后体虚虚人, @ 孕妇这些, 使用祛湿剂要慎用,或者两相兼顾! 比如阴虚挟湿这个类型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两方面既要照顾到阴液,又要考虑到消除水湿病邪,这两者兼顾,所以整个湿病治法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所以我们这一章祛湿剂,也是全书当中分量较多,重点方比较集中的章节。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方剂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