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自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历朝历代的政府对于这个外来宗教的管制就从未停止过。只是绝大多数的时候,僧侣都是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内部仅仅依靠主持和僧规戒律作为约束。 《魏書志釋老十》云:「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正是这种相对开明的环境,佛教的规模在我国发展得非常大,据元代宣政院(元代专门负责管理僧侣的机构)至元二十八年(1291)统计,官方在册的僧侣人数:全国寺院凡二万四千三百一十八所,僧尼合计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佛寺】 二十一万左右的僧侣人数,数量是非常惊人的,特别是当时朝廷会给予正规僧侣土地、税收上的福利,这样一来,这二十一万僧侣所占有的土地规模是非常庞大,且还享受财政上的优待。 2、朱元璋面对的困境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君王,他在建立大明之后,面对着的是一个百废俱兴的烂摊子。 了解朱元璋往事的朋友,都明白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和尚。那段时间,各处天灾不断,加上朝廷管理不当,只得出家做僧人混口饭吃,这也间接说明了当时的僧人相对平民而言,日子是非常不错的。 【僧侣剧照】 前文我们提到过僧侣不仅规模大、田产多,还有许多寺庙甚至利用自己税收上的特权,做起了矿产、商贸活动,以此谋利。 可刚建立的大明朝,明显是没法这样去供养僧侣的,也不能再放任寺庙无节制的发展。于是,在民生和信仰之间,机智的朱元璋取了个平衡点——僧官。 明代的僧官,绝大多数都是和主持区分开的,也就是说寺庙内部选出一个主持,朝廷又会任命一个僧官。 僧官的职责范围比主持广,不过通常寺庙内的事情,还是主持自己管理,除非寺庙违法犯忌。 【朱元璋化缘剧照】 明代的僧官,有四条硬性规定: 一、必须由政府任命; 二、必须服从政府管理; 三、必须是僧人; 四、除了寺庙中的事情,还要负责世俗政府划定区域内跟佛教相关的事宜。 朱元璋对于佛教的特殊情感,源自于他出家时的所见所闻,故而他认为,佛教发展虽然需要受到制约,但总体上,仍然是非常宽松的。 朱元璋在《宦释论》谈到自己对佛教的看法,认为佛教对于百姓而言,总体上可以起到劝人向善的效果,不亚于圣人之道:斯道自中古以下,愚顽者出 ,不循教者广。故天地异生圣人于西方,备神通而博变化,谈虚无之道,动以果报因缘,是道流行西土,其愚顽闻之,如流之趋下 。渐入中国,阴翔王度,已有年矣。斯道非异圣人之道,而同焉。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中国僧官制度史》《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