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这个词最初是从台湾传过来的,台湾美食综艺在节目中经常介绍到,“古早味”来源于闽南语,意思是古旧的味道,也可以理解为怀念的味道,常见的美食文章也多称为“妈妈的味道”。 许多人都对古早味痴迷,只要一沾上这三个字,就代表着自己不忘本念旧情,类似的场合只要有人说起大家也纷纷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我很是尴尬,因为我的记忆中,古早味毫无值得诉说理由。 我小时候在福清农村长大,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很穷很苦,记忆中的三餐都是地瓜,花生伴随着整个童年。但其实那个年代大家都一样穷苦,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你并不会觉得自己很惨,这不,我记忆中最深的美食不是农村宴席不是妈妈做的饭菜,而是同学的盒饭。我们村是有小学的,周边村庄孩子都带着饭盒来上学,交给食堂蒸熟,中午放学,同学们各自找到自己的饭盒,然后到村里的供销社,打一分钱酱油,就一分钱,用饭盒盖乘着,没有其他任何菜,酱油下饭,一分钱的酱油颤颤巍巍捧着盒盖生怕洒了这个场面我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想起,我丝毫不觉得我能回家吃饭比他们幸福,相反的我一直羡慕他们可以如此吃饭,而在学校当老师的母亲从来没有给过我尝试的机会,现在回想也觉得自己当年如此渴望不可思议。 到了城市,继续读书,我又开始羡慕寄宿生的午餐,还是食堂蒸饭,年代进步了,有菜了,寄宿生会带个大玻璃瓶,里面是辣椒炒萝卜干,够吃一周,周末回家再取,我一直找不到机会可以在学校食堂也如此吃饭,痛恨自己每天都要骑车回家吃完饭再骑车上学,家里的饭菜质量应该是远远超过他们的,可我总是期盼能和大家在食堂挤着有说有笑从罐子里扒拉咸菜拌着米饭吃的机会。 董克平老师曾经解释过“妈妈的味道”,他说是人的味觉约在六七岁后形成记忆,那个时候吃的都是妈妈煮的饭菜,所以就留下的味道的根源,我努力回忆我母亲小时候给我做的饭菜,记忆却始终模糊,只有那一分钱的酱油和大玻璃瓶子不时的会跳进脑海里。 夕时餐厅,这是一个很有情调衣食无忧的老板娘想重现自己小时候吃过奶奶母亲饭菜味道的一家餐厅,在商业社会里,做情调是危险的,不解风情人太多,你要等得起欣赏你的客人;做情调也是开心的,能遇见欣赏的人是比赚钱更值得高兴。 夕时餐厅名气较小,位置较僻,凑巧是这么一种安排,让老板娘可以按照记忆中的古早味慢慢调和餐厅,从不满意到再改进,从磨合到拍板定论,都说十年磨一剑,夕时餐厅也算今朝试锋芒。 尚宾路口往卫前街的那条路叫五显巷,这条巷子有个雨花斋很有名,免费素食,夕时就在雨花斋背后,照片中看见依明捞化的路口,往里走,在一大堆停的乱七八糟的车辆当中,就可以看见夕时。 这样的门面,你一定以为是个酒吧。 还真的是一个酒吧啊,酒吧也能做菜?还会做平民闽菜?还是古早味? 我个人是不大喜欢在这种昏暗暧昧的环境中吃饭的,这样的场合适合鸡尾酒和含情脉脉,你能想象夹着一块猪腰送到对方樱桃小口中吗?唉。 冰镇猪蹄 不逊富黎华,富黎华的冰镇猪蹄全脱骨,夕时还保留千里香那一角,老酒味浓,略带药香,粤菜的做法多放陈皮话梅,可以借鉴,不要那么浓就好,这个猪蹄应该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必点。 糟鱼 敢称古早味就必试这糟鱼,逢年过节即便家里黄瓜时刺堆满箱,老婶婶们还是习惯买来大草鱼胖头鲢,炸完糟腌,一家送一盆,无需放置冰箱,早晨挖一块埋到热粥里,可以连喝三大碗。 非常合格,鱼肉糟味入味够深,糟汁拌饭也是极好,看来,老板娘找到了好糟。(十元一块) 南煎肝 你可以说猪肝选位不对,你可以说刀工不妥,但调味真好,同桌人几乎同时招呼,来碗米饭。必点。38元。 爆炒双脆 暴搓团鱼头同志,这家的爆炒双脆我推荐你来试试,按我们福州话说法,做的很清楚,海蜇是海蜇猪腰是猪腰,调味偏甜,可能是自己养生缘故。58元。 柯豆腐 必点!必点!!必点!!! 凭这碗豆腐,夕时绝对值得爱好闽菜的你来品尝,全桌集体表决,这是吃过最好吃的柯豆腐,猪油渣不算什么,那海蛎怎么处理会那么浓?很久没有吃过这么有海蛎味的海蛎。48元。 杂烩汤 考闽菜师傅就点杂烩汤,一看材料齐不齐二看高汤好不好,很满意,教科书般,猪血猪肠猪肺猪皮猪肚鸭胗目鱼干筒骨腐竹花菜粉丝,再加大量芹菜蒜,胡椒粉再厚一点点就几乎满分了。推荐,88元。 糟菜炒粉干 闽清糟菜炒粉干原来在合龙桥吃过念念不忘,夕时的糟菜炒粉干不像是闽清本地做法,我想主要原因是夕时用了很好的猪油,味道非常浓香,就是我们小时候猪油拌饭那股味道,这味道一出,古早味就来了,不说糟菜,就那些葱头猪油爆香,能不好吃吗?38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