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届美展|美协发声,网友热议,画照片与抄袭怎么判定?

 佚名山顶洞人 2019-10-29

近日关于全国美展中的部分作品使用网络图片进行创作成为众多画家议论的焦点,在没有明确的的判定之前,抄袭的字眼遍布各大自媒体。美协官方紧急发布通知,对展览中出现抄袭的作品将严处。很多网友在讨论该不该用照片,照片是用自己拍的还是网络图片,还是回到写生得来的素材…

著名理论家陈履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也在十三届美展的研讨会上指出:“网上现在有很多质疑的言论,例如照片跟作品雷同的问题,我们应该正面回应,因为这些社会的关切和质疑,都是专业的人发现的。发现的问题毕竟是冰山一角,我们有没有章法来杜绝这样的问题发生?这样才有益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否则下一届什么状况,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预料到。

但是美协对于照片跟作品雷同,怎么样算抄袭至今也并没有说明白,关于创作中使用照片,有的网友是这么评价的:

“艺术作品要来自生活,照片也是来自生活,我至今不明白这两者有何不同,画家画照片都能逃过评委的眼睛进入国展,只能说明他的油画确实画的好,难道油画非要到现场画才叫油画,恕我直言,很多经常到现场写生的那些作品真不敢恭维,油画无论你怎么画,重要的是看最后的效果,借用先到照相技术,只能说让油画更进步了,只有那些在野的的所谓画家们才高喊写生,写生是学习油画的一种方法之一,但并不是艺术作品最终的效果,优秀的写生可以是一幅优秀的油画,但绝不是优秀的油画都必须是写生。真正的伟大作品是画家在工作室殚精竭虑,勤奋创作出来的 考两三个小时的写生就画出伟大作品是江湖自欺欺人,江湖流派”—粉丝留言


也有人这样说:

“相机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印象派乃至现代的一些大师借助摄影来介入他的创作如,德加,毕加索等等。

利用相机来寻找构图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照片无法彻底对空间和层次变化进行完全的复制,它的成像结果必然是对形象的简化和压缩,会有平面化的感觉,与对象有一定的区别,脱离了对客观对象的三维空间的观察转而进入到一种平面的图像的复制过程中。

这样主动放弃了很多观察对象的机会,对自己的观察学习提高设置了障碍。

观察对象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简单说是在看待一个物象时始终保持对其整体性或结构性特征的把握。

普通人看一个物象,注意力一般限制在视点所及的局部中,这种叫做观看;而画家的眼睛需要时刻感受到局部之外的特征,需要观照到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这种方式才能称得上观察或整体观察。整体观察需要在训练中严格要求,我想回复一下一楼,大师写生一幅好作品需要几月甚至好几年,你自己眼界不够没见过好的,不代表写生不好”——粉丝留言


“说靠两三小时写生就画出伟大作品是江湖自欺欺人,江湖流派。看了留言我这个学了一辈子美术史的人才知道梵高,马蒂斯,杜菲,德朗,莫迪里阿尼毕加索,席勒等众多大师留下无数2,3个小时的写生都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的作品,真是贻笑大方哈哈哈哈”——粉丝留言


“绘画本质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味照片画只是照搬,画出来照片技巧,甚至超于照片,常说的〃超写实〃,本身只能说作者绘画技巧高超,说明不了绘画本身要反应的思想问题,对世界的认识,不能给观众以美的再次创造之美的感受。经典之作在于不但有高超的技巧,更要给世界全新的认识,这就是绘画,否则,只能是〃相片〃,能超过照片的不多,但懂得绘画语言的寥寥无几…”——粉丝留言

今天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画家们大部分的视觉经验都来源于图像,所以说创作中使用照片作为素材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照片怎么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照片的创意和版权归属都是值得画家们注意的事情。

首先来说图片的版权问题,当绘画作品把图片转换成绘画语言,并且带有画家思想的作品时也不一定是侵权。美术史中我们都知道,梵高画过很多米勒的作品,构图、人物形象皆来源于原作,梵高画浮世绘题材,马奈画的《草地上的午餐》,培根、杜尚这些画家等等都在一些作品上进行了再创作。判定一幅作品是否侵权不能简单的只看某些方面的雷同,例如如果一幅摄影作品本身是有创意的,画家的画抄袭了这个创意,既是表现语言不同,但是创意是抄袭的。

《播种者》(米勒〈左〉梵高〈右〉

然后是临摹的问题,如果一个画家用相同的表现方法画了一幅和另外一幅作品一样的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临摹的行为,大家在学画的过程中也都临摹过好的作品,这个判定说简单也简单,但是也会有问题,我们知道美术史上很多临摹的作品也被当成是真正的艺术品传世,比如《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

《八十七神仙眷》 绢本 水墨  纵30厘米 横292厘米 现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如果是单纯的借用图像中的一些视觉元素进行再创作,把图像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个在当代艺术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手段,关于这块在当代艺术中的挪用现象中已经有了很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关于照片,大家之所以会热议画照片与写生的问题无非是因为很多人一味的机械的描摹图像,画面毫无生气,我想这些作品好坏的标准其实几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先都已经分的很清了,什么是神品、什么是能品这些稍微有些绘画经验的画家都能判断,如果一个展览中大量出现机械的描摹的作品,那么只能是评委的问题。这样说画照片也并不能说明写生的画家就一定能画的生动,也有很多写生画家套路很明显,虽然对着不同的写生对象,但是习惯性的用笔、用色,没有任何思想的去画画,画面一样是呆板而无生气的。


那么究竟改如何利用图像,这里列举一个简单的视觉现象:其实人眼的成像和相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维米尔时代就开始利用机械成像的原理,借助到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景深,失焦等现象,而人眼睛看到的都是实的。写生也是,一个景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管是颜色、光影都在一直变化,画家们再现这些景象的时候如果想画出真实的感受,一定是能够捕捉到自然中那些最生动的一面。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借用很多张照片,抓住真实感受,这样的画面是否可以说是等同于写生?


关于利用图像、写生素材、其他辅助手段进行创作的事情,这里无非就是绘画水平的高低,画家修养的高低,眼界的高低的问题。无论使用那种手段,只要画面呈现出的是画家的高端的艺术修养,高超的表现技法,作品都是好作品。


另外附上13届美展被大家挖出来的那些图像与作品,抄袭与否,画的好坏的评判就交与大家吧。

十三届全国美展 油画展区获奖提名作品

网络图片

还有这个画是谁的?微信群友有人发过来的照片


十三届全国美展 油画展区获奖提名作品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陈丹青在一篇文章里曾说过:今日中国画家人手一架照相机,加上一大堆画册与杂志。照相机加画册,是我们视觉经验的全部来源。换句话说,机器复制图像事实上支配着中国的架上绘画,而画家仍以可疑的方式思考“绘画”,还不知道这一思考的支撑点,其实并不是绘画,一个画家不会写生是非常危险的。”

十三届全国美展 油画展区进京作品

网络图片

百度的图片搜索功能,很多画家还不一定知道

国画展区 进京作品

(国画也可以和油画一样写实的)

国画入选作品

网络图片

水彩、粉画入选作品

国画入选作品


国画入选作品





油画入选作品



漆画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