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时常会有这样一种场景: 某个大侠走进店中,对着店小二喊道“一坛白酒、一只鸡,一盘酱牛肉”,完事后,很潇洒地丢下了一块碎银子便转身离去,留下店小二在店中高兴的收拾起银两。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大侠总是要用碎银子付账,古代物价很贵吗?店小二连价格都没报,为何大侠扔完钱走后,他也不数一下? 1、店小二为何不数碎银子 要了解古代店小二为何不数碎银子,咱们就要搞清楚两个问题:1、碎银子值多少钱;2、古代物价如何。 由于古代使用银子作为货币,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事情,故而我们以明清时期的资料为准。 据笔者所知,明清时期的银子市面上主要流传着四种规格的货币,分别是五十两的元宝(也叫马蹄金)、十两的锤形银子、一到五两不等馒头状的小锭银子和一两以下的琐碎银子。 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清时期银子的铸地不同,因而其重量、样式、纯度都不相同。 明清时期一两碎银子价值1000文钱,咱们将碎银子约等于一两银子来看吧,好方便大家理解大侠一顿饭花了多少钱。 万历年间,北京有一位叫沈榜的知县写了一本《宛署杂记》,上面提到当时搬运工每天收入是50文钱,而当时的物价为:“白棉八斤,每斤银八钱;白面八十八斤,银八钱八分,光粉四斤,每斤银五分,川毫笔三十支,银共九钱,大笔六枝,银一钱八分;连七纸一千八百张,银一两八钱;牙香一斤八两,银一钱二分,水胶一斤八两,银一钱五分;牛油烛六斤,银共二钱四分……。” 注意,明代一斤约等于现在598克,也就是大概现在一斤二两。 按照上面的物价,当时88斤的白面,价值880文钱,大侠一顿饭,怎么也吃不了这么多,所以对店小二来说:这哪里是顾客,分明是某个吃了几十文钱,却给了十倍小费的财神爷。 2、古代有测量工具 我们总是牵挂大侠花了多少钱,却很容易忽略碎银子这个概念。 古代的碎银子,它的数值是不固定的,在消费它时,就需要工具来辅助商家和顾客对接,这种工具叫做——戥子。 【戥子】 戥子是一种测量工具,专门用于精细的交易,比如药材、金银交易。 双方给定银子之后,用戥子称量数值,多则用工具切割银子,少则加钱,所以店小二不用去数,也没法数,他只要拿戥子一称即可。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