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

 xxcc140 2019-10-30

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

肿瘤的治疗最早见于《山海经》。公元7世记的《晋书》曰:“初蒂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开始有“癌”字出现。到明代,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辨证用药及鉴别诊断已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认识。如明代申斗亘在《外科启玄·论癌发》曰:“初起时不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从中可清楚地看出,古人不仅记述了肿瘤的症状、病因病机,对其预后也有较清楚的论述。明《证治汇补》曰:“吞酸小疾也,然可即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

虽然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肿瘤的描述与西医某一种肿瘤极其相似,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良恶性的划分,也无法与西医肿瘤的病名一一对应,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文献中的论述进行分析。现将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分别归纳如下:

一、鼻渊

鼻渊,又名“鼻痔”、“鼻息肉”、“控脑砂”等,相当于鼻咽部恶性肿瘤。

《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不止也,传衄。”金代窦汉卿称鼻孔中息肉为“鼻痔”。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日:“有流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鼻渊浊涕流鼻中,久淋血水秽而腥……控脑砂因蚀脑虫……鼻痔初起榴子形。”上述文献对鼻渊、控脑砂、脑砂、鼻痔症状的描述,均与西医鼻咽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鼻咽部恶性肉芽肿)相类似。

二、噎膈

噎膈,又称“膈证”、“食膈”。

历代关于噎膈的描述很多。《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灵枢·上膈》篇日:“下膈者,食啐时乃出。”“膈中”是指食物进入后即吐出,这很像食管癌的表现。“下膈”是指食物进入后停一段时间后再吐出,这与幽门梗阻极其相似,可见于胃窦癌晚期。隋代巢元方在《食噎候》中日:“饮食人则噎塞不通……胸内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下,名之日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名之日膈。”从其描述看,膈的症状与食管癌相似,膈的症状很像是贲门癌。至明清,医家已认识到噎膈是顽痰瘀血等有形之物阻遏其间,如明代赵养葵在《医贯》中日:“噎膈者,饥饮得食,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去。”清代徐灵胎在《医学十二种》中指出:“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从上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症状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三、反胃

反胃,又名“翻胃”、“胃反”。

《金匮要略》中指出,“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对反胃和噎膈并未区分。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将反胃描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则食以即吐。”此段描述与幽门梗阻极为相似。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噎膈翻胃日:“干枯贲幽魄不通,贲门不纳为噎膈,幽门不放翻胃成。”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对食管、胃、小肠、大肠之间的解剖已经相当清楚,对类似于胃肿瘤的症状、病因都有一定的认识。

四、积聚癥瘕

有关积聚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五变》:“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止,蓄积留止,大聚乃起。”《难经》曰:“气之所积日积,气之所聚日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合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难经》将积证按五脏所生分为心、肝、脾、肺、肾五种,其中心、肝、脾、肺四积与肿瘤的症状类似,现列举如下。

1.心之积

又称伏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曰:“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宋《济生方》曰:“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从上述的描述可见,心积是指上腹部较大的包块,可见于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胃癌等。

2.脾之积

又称痞气。《难经》曰:“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疽。”

《医学入门》载:“脾积胃脘,稍右日痞气,言阳气为温所蓄也,令人黄疸倦怠,饮食不为肌肤。”《证治要诀》曰:“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气。”由此可见,脾积为右上腹较大的肿块,伴有黄疸、疲乏无力、消瘦、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见于肝癌、胆管癌等。

3.肺之积

又称息贲。《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贲息有音,甚则唾血。”《难经·五十六难》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身热,脱肉。”宋代《济生方》记载:“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贲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暝,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该描述类似于西医学的肺癌。

4.肝之积

又名肥气、肝壅、肝胀、癖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诸病源候论》曰:“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圣济总录》曰:“肝气壅盛,胁下结块,腹内引痛,大小便赤涩,饮食减少。”这些描述类似于肝癌之特点。

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积聚包括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等在内的胸腹部固定和活动的肿块。

关于癥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曰:“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诸病源候论》曰:“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又日:“其病不动者名曰为瘢,若病虽有结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可见癥是腹腔内固定的肿块,逐渐长大变硬,患者腹大,不纳食,赢瘦以致死亡。这些与腹腔内恶性肿瘤的症状相似。瘕是腹腔内可活动的包块,如石瘕、肠覃。石瘕者, 《灵枢·水胀》记载:“生于胞中……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子女子。”这与子宫肌瘤的肿块

逐渐长大,如妊娠,并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相似。肠覃虽也“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但月事以时下,颇似卵巢肿瘤。

癥瘕与积聚均包括腹腔内固定与活动的包块。宋《圣济总录》曰:“癥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明张景岳也认为:“瘢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从历代医家描述的症状看,两者有所不同。一般积聚多指上腹部的包块,如肝积、心积、脾积、肺积,而癥瘕多指下腹部与盆腔的包块。

五、乳岩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称乳岩为乳石痈,其多处与乳腺良性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相似。其描述包括:“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乳中结聚成核,微强,不甚大,硬若石状”;“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乳中隐核,不痛不痒”;“石痈之候微强……但结核如石”。这些描述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极相似。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称乳岩为“妒乳”,记载日:“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质出,浸润为长,百种治疗不瘥。”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记载:“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峻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宋·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认为,乳岩“若未破可疗,已破难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烂,见五脏而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谓:“乳岩初结核隐痛,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速灸养血免患攻,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药不灵。”此段描述颇似乳腺癌的发病过程。《外科全生集》记载: “乳岩……男女皆有此证。”

六、瘿瘤

中医所谓之瘿多指颈部特别是甲状腺部位的肿块。瘤则范围广,如宋·陈士铎《三因方》谓:“瘿者多著于肩颈,瘤则随气凝结”,并将瘿瘤分为五瘿六瘤进行了详细论述。“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名曰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破。”《外科枢要》曰:“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缕,名曰筋瘤……其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按之实软,名曰肉瘤……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从以上的描述可见,瘿包括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瘤包括肌肉、皮肤、骨及血管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筋瘤多指纤维肉瘤,血瘤包括血管瘤、血管肉瘤,骨瘤包括骨骼的良恶性肿瘤,肉瘤多指恶性肿瘤,亦可指良性脂肪瘤。

七、失荣

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日:“失荣者……其患多生肩之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隐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起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又日:“失荣症生于耳前及项间,初如痰核,久则坚硬,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坚硬乃作,肿痛异常,乃百死一生之症。”《类证治裁》

指出,失荣可生于“颈、肘、腋等处”。由此可见,古人所指的失荣症好发于颈部及锁骨上,与西医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癌极其相似。

八、茧唇

茧唇,又名紧唇、沈唇。《妇人大全良方》记载:“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名曰茧唇。”金代的《疮疡经验全书》将其描写为:“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者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一小瘤,如豆大小,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从上述症状看,茧唇与唇部恶性肿瘤如唇癌、唇部恶性黑色素瘤比较接近。

九、舌菌

舌菌,指舌癌。《外科金鉴》云:“舌菌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若失于调治,以致肉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妨碍语言饮食,时流臭液,再因怒气上冲,溃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颈颌,肿如结核,坚硬,痛而皮色如常。顶软一点,色暗不红。破后时流臭水,腐如烂棉,其证虽破,坚硬肿痛,仍前不退,此为绵溃。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疮医大全》曰:“本病舌头一烂,外壳虽好,其中如烂鱼肠相似……血出如泉,穿腮腐龈……”这些描述把舌癌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和转移都阐述得非常清楚。

十、肾岩

肾岩,又名翻花、翻花下疳。《疮科心得集》曰:“本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后……时觉疼痛应心,玉茎肿胀,竖肉翻花,如石榴子样,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气味异臭,痛楚难胜或鲜血液注,斯时必脾胃衰弱,饮食不思,形神困惫,则玉茎尽为烂去……”其描述与阴茎癌相似。

除以上中医文献所描述的几种与肿瘤有关的疾病外,还有诸如脏毒、耳菌、牙菌、石疔等,在此暂不一一罗列。(肿瘤科主任医师 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