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循行 《内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白话翻译: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 分支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这一段几乎每一脊椎旁开1.5寸都会对应内在相应脏腑,上学时北背诵的歌诀在这分享一下: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藏。数字代表对应的锥体,名称代表脏腑在膀胱经上的背部腧穴,所以膀胱经背部腧穴可以调理全身的脏腑功能,当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在背部腧穴中及时发现)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 经络经气异常的发病表现: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膕踹(腨)、脚皆痛,小趾不用。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等感冒症状。鼻衄,头痛(多为头的后部疼痛大约是我们平时枕枕头的位置,有时也会有头顶的疼痛),目痛(眼球胀痛,感觉要凸出来一样,或者灼热感),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膀胱经之脉上额交巅络脑,邪气随经上逆则头痛;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下行经股入腘窝,一支循背下行,至腘窝后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经气不利,则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气化失司,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 经络穴位养生: 下午3:00~5:00:《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白天多喝水都是有好处的,所以不一定非得固定在这个时间段。 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攒竹 (上图)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矫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难产。②头目痛,鼻塞,鼻衄。 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键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肿痛。②难产。③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④小儿惊风。 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委中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作用】:舒筋利节,清热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参,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③腹痛吐泻。④遗尿,小便不利。 上髎 (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八穴,合称“八髎穴”)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 【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下髎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气海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关元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小肠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膀胱经是我们平时不管是养生或者治疗时不可不提的重要经络,它在督脉的两旁,像门神。同时因为在脊背部联系了所有脏腑,所以膀胱经可以说是人体最重要的经络之一了。日常中我们可以通过拍打、按摩、拔罐、刮痧等通经活络。 拔罐按照穴位定位由脊椎两旁,自上而下排列,单次拔罐不可过多,时间5-10分钟即可,下次拔罐一般要隔一周左右或等罐印消退后再拔。 刮痧是沿着膀胱经自上而下刮,一般膀胱经不单独刮。先由中间的督脉开始刮,然后是左边的膀胱经,最后是右边的膀胱经(膀胱经先左还是先右没有明确的标准,但都是从中间督脉开始)。还是出痧即止,上背部出痧较易,腰部一般出痧较少或不出痧,不出痧不可强行强刮。 针灸,针灸治疗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腰背部内在脏腑较多,非专业人士不可单独操作。 说到膀胱经很多人并不会陌生,很多喜欢养生的人在一些养生甚至美容机构总是会被告知“膀胱经不通,膀胱经瘀堵”,其实“经络不通”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所有的病症几乎都可以被定义为“不通”,尤其是疼痛,谓“不通则痛”。但是在“不通”的基础上我们是不是还要分清“不通”的位置,即病变脏腑,还要知道“不通”的原因,是虚是实?是寒是热?是表是里(既是位置,有时是原因)?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原因,若以一句“不通”全面概括,未免有些泛泛而谈,不知其然了。上边说的辨别“不通”的方法,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详细探讨,这里我们只学习关于中医经络的基础。如有其他问题可在评论区提问或私信给我,我会尽快回答您的问题。 以上论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或不同意见之处请多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