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静嘉读书(ID:jingjiareading)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历任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参见:告诉你一个清醒的“中国” 丨葛兆光和他的35本书 有人谈到葛兆光老师学术经历,大致分为三段:前十年研究传统中国宗教与文化,中间十年研究中国思想史,2000 年之后,则关注 “中国” 与 “周边” 。这个总结大体不错。所谓 “前十年研究传统中国宗教与文化” ,指20 世纪80 年代先后出版的《禅宗与中国文化》和《道教与中国文化》。这两本书在当时被看作是“打破僵化模式”的著作,成为八十年代“文化热”的代表作。后来的《中国禅思想史———从 6 世纪到 9 世纪》及《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资料更加丰富、论述比较细致,评价也更为理性。葛老师出身古典文献专业,除了佛教与道教,在文献与文学领域与金开诚教授合著的《历代诗文集叙录》、《唐诗选注》和《汉字的魔方》,被称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分别侧重文献、选注和理论的“三书”。所谓 “中间十年研究中国思想史”,最重要的是在复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中国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和《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这部《中国思想史》出版后,即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引起了关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思想史意义”、“哲学史还是思想史”、“知识史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本土立场与国际立场”的激烈争论。所谓 “2000 年之后关注‘中国’与‘周边’”,是指其2006 年以后在复旦文史研究院推动的“从周边看中国”研究课题,以及先后出版的《宅兹中国》、《何为中国》、《历史中国的内与外》以及《想象异域》等著作。这些论著对亚洲、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等关系重大的话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论述,再次引起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与争论。这一系列著作,超越了历史上的中国,涉及到整个东亚,它们在人文学界所引起的话题,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与延续。媒体评价: 他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心忧“家事、国事、天下事”,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人格和责任担当。强烈的公共关怀和问题意识,让书斋里的他常常“忍不住”拍案而起。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而具穿透性的思辨之力,廓清当下种种 “学说” 之乱象与迷雾。 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兴趣和研究对象,当然与当下的某种关怀有关,也和时势有关,但是我也一再提醒说,作为一个学者,要小心翼翼地区分开学术与政治,是直接去批判、迎合或者讨论,还是说,你是在探寻问题或思想的来源?我在《余音》那本书里讲,学术研究跟政治关切之间,有一些不同,我最近在香港出的那本《历史中国的内与外》里面也强调,我们做历史的人,只是一个诊断病源的医生,但不是动手术、开药方的医生,我们只是把历史、把问题摊给你看,怎么处理是政治家的事情,我们做不到。 我当然觉得,应该有人直接介入社会和政治,大声呼吁,就像古代说的以“木铎”或近代说的以“警世钟”一样去唤醒民众、针砭时弊,但是学者采取的策略则不同,他有另外一种表达社会关怀的方式。余英时先生有一句话说,“我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但这不是说他没有兴趣,没有关怀。我自己也有一句话,就是我并不去和政治“近身肉搏”。说老实话,投身政治,要有很大的勇气,也要很大的能耐,还要社会给他较大的空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就像周一良先生说的,我们“毕竟是书生”。但是,话说回来,无论如何我总觉得,所有学术变化,学术研究,肯定与这个“时势”是离不开,我说“形势比人强”,就是说我们学者不大能够改变时势,但是时势在不断刺激我们的问题意识、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 现代中国的转型还应当讨论疆域、民族、认同和国家这些问题,现在中国如果包括这么大的疆域,包括那么多的族群的话,它是怎么从帝国转型的,它真的转型了吗?就是说,现代中国这种国家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形态,是中国现代国家形态是特殊的,还是西方现代国家是特殊的?自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西方的民族国家或者现代国家这种形式,已经成为这个国际秩序中所谓正常的,那么,中国这种特殊的国家形态,就带来了很多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内外困境的来源。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所以需要历史学家去研究和说明。 这就是我们研究“中国”的问题意识。 葛兆光问答: 太多了,各种书都有影响,而且我也不可能只受一本书影响。按照标准答案,应该说是“下一部”,但是下一部是什么我还没想好。各有不同。像《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很通俗,适合一般读者入门;《宅兹中国》代表我的最新想法,引起争论;《中国思想史》篇幅最大,也花了最大力气去写。过去精神非常集中,能一直工作四五个小时,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不能坚持原有习惯了。过去有很多爱好,年轻的时候几乎会所有球类、棋牌,也会画画儿,现在业余兴趣都没了,除了电视上看体育比赛,其他的都变成干巴巴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