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历史解密坊 2019-10-30

在华夏历史上,有很多科技领域的伟大发明,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之外,名气最大的或许就是地动仪了,即一种能预测地震的仪器,由东汉科学家张衡所发明。但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却发现地动仪的原理有些问题,这篇课文就从历史教科书中被删除了,故此也引起不小的争议,那究竟是什么原理出了问题呢?地动仪能不能预测地震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一一揭秘: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话题,在2017年最为“火热”,因为不少家长发现,在当年国家统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竟然将张衡和地动仪的相关内容给删除了。您要知道,地动仪在此前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都是重点教学内容,相信很多读者至今都还记忆犹新,所以很多家长就疑惑了?难道是这里面有什么内幕吗?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其实还真让家长们猜对了,专家们经过研究和测试,发现原来所复原的张衡地动仪,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究竟是哪里不对呢?答案还得从历史文献中寻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虽然对张衡地动仪器的记载很多,但可惜大都是一样的内容,而且还都是用几句话描述的。如《后汉书·张衡列传》中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中有都柱……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意思就是说,张衡造了地动仪,里面有都柱,外面有八龙,每条龙口含铜丸,一旦有地震发生,铜丸就会落到下面蟾蜍的口中。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史料中记载的文字就这么多,专家们便据此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并在1950年复原了张衡地动仪,同时还收录到了教科书之中,甚至远赴海外多个国家进行展示。一时间,张衡地动仪仿佛成了古代科学技术的顶尖代表,但可惜好景不长,国内外不少专家的各种质疑,就开始接踵而来……

如果将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一点,那就是《汉书》的“都柱”问题。因为在所有的史料中,都没有对“都柱”进行过解释,而它却恰恰又是地动仪中最核心的部件,也是地动仪能预测地震的原理所在,所以问题就来了——“都柱”究竟是什么呢?专家们研究发现,张衡在《西京赋》中记载过,他年轻时看过一种爬柱子的杂技,叫做“都卢寻橦”,即人爬上柱子来回晃动。因此专家们推测,“都卢寻橦”就是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灵感,所以“都柱”或许就是木质的柱子。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我们再看1950年复原的地动仪,其中所用到也是“直立杆原理”,即地动仪内部有竖立的金属柱,然后哪边有地震它就倒向哪边,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天衣无缝,但是专家却违背了一个原理。因为按照史料中的记载来制造立柱,那起码也有2米多长,而要稳定的竖立起2米长的柱子,其底部横截面一定就要足够的大,但横截面大了之后它就又不容易倒了,它的灵敏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所以说直立杆原理用在地动仪上是自相矛盾的。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后来又有专家经过改良,将“立柱”变成“悬柱”,即将“都柱”制造成悬挂的状态,就类似于老式钟表的钟摆一样。于是,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在2009年成功复制了另一种地动仪,虽然和原先地动仪的外观类似,但内部的结构和原理却截然不同。当年9月在国家科技馆中,专家们正式对外展出了新的地动仪,并且还当着观众的面进行了地震预测的演示。

结果表明,新的地动仪能成功预测不同强度的地震波,但不过只有形成横波(地震中的以曲线形式传播的地震波)的时候,地动仪才会有反应,即铜丸落入到蟾蜍的口中,而当传来纵波(地震中的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地震波)的时候,地动仪就没有任何的反应。虽然新的地动仪仍有不足,但相对于之前教科书中地动仪,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故此,在新编写的教科书中,也就将老的地动仪删掉了。

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为何被删除,专家说:它最初复原的理论是错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们很多的科学构想也都被慢慢地证实,因此也小编也坚信,在专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假以时日就一定能100%复原出伟大的张衡地动仪。而到那时,或许再更新教科书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张衡地动仪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必将以更科学的面目“登场”。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