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峰:教育专业化成就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

 老刘tdrhg 2019-10-30

为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及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规划并引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于10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第六届(2019)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进行深入讨论。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振峰做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我交流的题目是《教育专业化成就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对教育有哪些支撑,第二是人工智能时代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由这个问题生发出来未来学校是否会被代替,以及未来的学校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到来了它对教育有哪些支撑,我思考三个方面。

第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带来第一个支持就是代替我们教师,很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可能是低效能的一些工作,所以第一个问题是解放教育生产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老师的重复性劳动可以被代替,能不能借人工智能帮助老师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其次是管理,怎么了解学生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路径。人工智能第一个工作就是解放教育生产力。

第二,人工智能有什么用?

它能够实现原来我们想做而无法做的因材施教,只有利用人工智能来精准的评测学生,关注学生,把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点滴作为成长数据积累下来,从数据中挖掘出关键信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我们就可以精准推送。比如现在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借什么样的书,如果过去靠统计会非常累,现在不同的学生借不同的书都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长期以来借的都是信息化方面的书,他在这方面感兴趣。如果他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考虑能提供课程精准的帮助其成长。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看学业成绩,我经常讲考了98分的人,一种是遗传,看什么东西马上就过关。另外一种是反复操练,如果关注到投入产出比就知道两种孩子不一样,现在在做高考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实现分数之后的含金量不同。如果精准的课程推送给他们,就可以基于不一样的多元理论使他们成为不一样领域的引领者。这是关于人工智能支持个性化的测评和精准的推送。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缩短认知过程,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比如我们现在对很多微观领域的东西难以理解,可以用AI、VR技术感受不一样的学习资源,获得不一样的认知,缩短我们的认知路径。

人工智能有三大功能,第一构建新的学习场景,转变学习方式;第二经过精准的测评实现因材施教,课程定制;第三解决教育生产力,积累数据成为精准测评的数据来源。但是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教育专业化成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如果说人工智能有这三个方面的功能,那么学校教育会不会消融,老师功能会不会被替代,我们就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思考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的功能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的功能就是把由遗传决定的智力潜能转化为现实可能。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教知识,把这种能力外显化,外显在我们的交流中,在问题解决上,在每天工作问题解决上,这个功能我称之为教育的功利化的功能,是教育目前我们最关注的功能之一。教育的第二个功能是实现以人类作为类的存在的社会化生存、社会化存在。如果这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来看一看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我们学校,会不会代替教师的专业劳动。而这个问题又和第一个问题高度相关,如果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教育的导向化的功能,而外化教育的功利性功能,恰恰是教育的失败。教书将遗传决定的潜能转化为现实可能,需要关注三个点,精准化的个性测评,是否会导致生命存在的不可完全预知的神秘感消失,生命因偶然带来的精彩将不复存在。第二儿童世界的魅力在于生命的可塑性,这种行为分析后的推送让试错、丰富、挫折都大大减少,同时也把鲜活的生命贴上了鲜明的标签。第三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只要他活着就是价值,人不能仅是工具化的存在。所以我们就要回归教育的第二功能。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支撑下的我们应该具有的计算思维,与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同等重要,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一种通识教育,渗透进入其他知识技术教育之中。第二,要建立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要培养高创新、高创造、高情感、高沟通的人才。

那么人工智能还有一个挑战,从生存的角度讲什么工作可以被替代,我们能干点什么。我认为管理行业不会被替代,因为管理行业除了技术性的管理还有人与人对话的技术管理。管理的艺术是未来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技术;第二哲学、数学、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者;第三发明、发现与创新;第四与你共情的聊伴,事实上与此类似的演员、偶像,偶像是人,偶像是引领人类文明的一个标杆式的人物。这些人是不能被替代的。

未来的学校要做点什么?未来学校的教师首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能提出正确问题的人,第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的搭建者,我们也许不能教的很好,但是我们提供平台,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探究者、发现者、合作者。我们善于讲解远远不够,还要成为人类精神传递的示范者。

未来学校的资源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有多样化的交往空间,是为了使我们社会化程度更高,在交往中在走向社会可能遇到的挫折、挑战、问题,甚至在我们交往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使我们认可某个价值,否定某个做法,实现社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多样化的教育空间。另外,是支持创造的环境,这是实物、实验,是AI、VR远远不能实现的。比如现在很多学校让孩子们做实验全部已经进入到模拟状态,基础实验是不能完全由模拟的实验来代替的。实物更是如此,我们的实物、实景、实验可能会慢慢的进入到虚拟空间,可能会被人工智能的想法给代替,但是当它无法外显的时候只能成为个别人的游戏,这是未来学校的资源,未来学校的课程。

没有课程的体系就没有课程的专业性,因为社会、家庭都可以教育,但是完全不具备课程要素,当课程要素都存在的时候才能成就未来学校的课程。未来的学校课程应该怎么弄呢?要有利于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一个是素质,第二是适应未来社会。从专业、职业的角度来看,课程结构我这里面讲了加减乘除四个方面。“加”,要大量增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数字意识、数据意识、编程的知识等,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这一块做的很不成系统,课程改革这一方面严重缺失。“减”什么?马云前两天在千人校长大会上讲外语还要做大,外语还是有用的,体现不同的文化。是要从语感中找到体验还是基于文本内容找到体验,我们可以商榷,我觉得这个可以减。外语课程不需要那么多,三大高考体系语数外,外语占的比重我认为是不合理也是不合规的,我们适度的调整未来一定可以去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乘”,要加强什么,现在信息技术有了,加强的目的也是为了跟增加联系起来,我们还需要乘,当然要乘大于1的数字。我们要不断的给它加大而且要优化这方面的教学,我们不能简单的就这么干了,这一系列的东西要生长出来。“除”,我还是说除数一定要大于1以上才有意义,需要弱化,比如需要花较多时间记忆的学科,知识点散在的东西完全没用,原因是什么?因为已经有的研究表明把芯片加载在人的脑子里面完全可以把知识转借过来。人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个东西有多少用呢,可能也有用,可能没有用,关键在于理解,这是我的理解。

未来学校的管理,人和生命的对话,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家会注意到图中男孩背着书包体现出一种差异,而书包里面装的是是人类的文明,装的是成年世界的积淀。这张图给我们很多信息,也透视着一个关键词,就是彰显差异和个性。男生和女生不一样,成年人和非成年人不一样,我们学校既然要成就人工智能时代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化认知,仅仅靠今天的人工智能是做不到的。所以未来学校无论教师、课程、资源、管理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当然变化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想象,可能在预见,也可能已经开始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人有了很好的概括。很多人都看过《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今日简史》三部曲,作品中写到什么呢,说人类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事物。人生逻辑不再是线性的,教孩子拥抱未来,保持心理平衡比教他们物理方程式重要得多。这是我们驾驭人工智能的需要。

马云也在前两天说过,说过去靠灌输知识获得价值,未来老师靠引导价值赢得尊重。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智商、情商,更要培养爱商。机器只有芯片,只有人类才有伟大的心,有爱,机器有精度,而人有温度,AI时代需要爱的时代。有一位校长跟马云做了对话,说了一句话:我们也想有爱,也想培养爱商,但是请问你的阿里巴巴在要人的时候他智商不高,学历不高,你要吗?我们的校长永远应该在教育情怀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谢谢。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