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翰林钱府 2019-10-30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比较完整的原文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里面蕴含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把万物的最高境界归于自然而非人为。这段话字字珠玑,句句智慧,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白色是最纯洁的一种颜色,但如果太白了,稍微有些许污点就会很显眼,反而不禁玷辱,故曰“大白若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兰质薰心,乃大白者,但反容易遭受玷污,难禁世间风雨的摧残。此白只应仙界有,哪堪俗世风尘染。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方形本是有棱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于圆形,不见了棱角,故曰“大方无隅”。这正如我们的地球,本是高山深壑,但我们从整体上看却是一个圆球,就是因为她太大了,大到不见了棱角。从道德层面上讲,真正的方正之人,不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碰之则伤的尖锐之人,而是内方外圆,大而不见其隅,广而不触其角的大方之家。故真正的大方之人,看起来反而很圆滑。既坚持原则又能通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器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则难以成形,往往看似很无用,然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限量,故“大器晚成”。姜子牙被周文王聘用之前,干啥啥不成,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被老婆称为无用的东西。然姜子牙是大器,其用不在家常小事,而在治国安邦。故其虽年逾古稀,却仍在渭水空钓,后终于把周文王钓到了,帮助周族完成了改天换地之业,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齐国的始祖,真可谓大器晚成。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音乐是声音的一种,最美妙的声音归于天籁,与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为一体,而无人声之噪,故曰“大音希声”。琴弦间流淌出来的美妙音乐如高山流水,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听了心旷神怡,完全不以为这是在刻意演奏,而本身就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一样。那种人声鼎沸,喧嚣热闹的音乐不过是噪音,污人耳膜,君子堵耳犹恐不及,非大音也。大音怡人性情,无丝毫嘈杂之声,故似稀声。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现象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的反映,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最大的现象就成了物质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透过现象可知其本质。而规律是无形的,通过规律,我们就可预知事物的现象。把具体现象抽象成规律,那就是大象,抽象则不见象,故曰“大象无形”。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背後隐藏的无形的真象,那才是“大象”。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道”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唯自然规律乃为大道。唯大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以为其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者,实乃“大道”者也。真正的大道隐于最自然的百姓日用中,而不是标其名,述其理,强迫百姓去遵循,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道即大道,隐而不称其名,故曰“道隐无名”。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把自然之状态奉为最高境界。读懂这一段话,老子之思想可知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