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石涛也,非八大;八大,八大也,非石涛

 涂鸦吧 2019-10-30

石涛《千山红树图》

石涛,石涛也,非八大;

八大,八大也,非石涛

文章来源_网络

石涛,石涛也,非八大;八大,八大也,非石涛

说来也怪,一提起石涛,人们即刻想到八大;或提到八大,人们又会想起石涛。

齐白石《石涛作画图》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1642一约1707),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明朝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出生时正逢社会动乱,崇祯帝自缢身亡,王室中人蠢蠢欲动乘乱夺取更高位置。石涛之父朱亨嘉不甘寂寞,身穿黄袍,自立监国,后被杀害。自此石涛在一个宦官的带领下去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

朱耷(八大山人电影图片)

八大,即朱耷(1626—约1705),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

八大山人《松鹿图》

虽然八大比石涛年长十六岁,但都是明末清初人士,同为明宗室后裔,都有国破家亡的经历与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处境,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所处的时代画坛摹古风盛行,石涛、八大他们作为画坛一代宗师,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八大山人《荷花翠鸟图》

他们这种冲破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常把他们联想在一起,也是不足为怪之事。

八大山人《仿倪山水图》

石涛与八大虽然一生未曾谋面,虽然他们的交往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但他们毕竟还是心心相印。他们相互推崇,不仅有书信往来,还有画事上的合作。如八大绘兰石,石涛补竹;石涛 画桃源图,八大作《桃花源记》;八大 画水仙,石涛题诗等。他们的合作,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能在书信往来中传递。

石涛《千山红树图》

“屡接先生手教,皆未奉答,总因病苦,拙于酬应,不独于先生一人前,四方皆知济此等病是笑话。人闻先生年逾七十,而登山如飞,真神仙中人。济方六十四五,诸事不堪,十年已来,见往来者新的书画,皆非济可能赞颂得之宝物也。今日李松庵兄还南州,空函寄上,济欲求先生堂画一轴,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樗散数株,阁中空诸所有,即大涤堂也。此事少不得者。馀纸求法书数行,真济宝物也。款求写大涤子大涤草堂,莫写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空。不能还身至西江,一睹先生颜色为恨,老病在身,如何不宣。上雪翁先生。济顿首。”

石涛《游华阳山图》

从以上石涛向八大求画的书信内容可知,八大曾为石涛画 过一幅尺寸比较大的《大涤草堂图》,房子小放不下,石涛因此求八大再画一幅三尺 高一尺阔的小幅作品 。由此我们 即可想象到他们的交往真可谓是甚密。

八大山人《群鹿图》

八大之所以叫八大,“八”字是“朱”字的尾,而“大”字恰是“耷”字的头,藏头露尾,里面隐藏着朱耷的真实姓名,里面更浸透着明王朝被清王朝所代替的无可奈何。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这种人生哲学和政治观点,势必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来。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八大山人《花鸟四屏》

石涛的处世哲学与八大大相径庭,他虽然有国破家亡给他带来的仇恨,也有一生浪迹天涯所尝受的人生磨难,但他与他的父亲一样,不甘寂寞梦想出人头地。他曾两度在清帝南巡时接驾,因皇上能叫出了他的姓名,他就受宠若惊,还山呼万岁。石涛的这段经历常被人鄙夷为钻营,可从人性角度看,一个拥有超凡绘画能力的画家渴求外界的认可完全可以理解,在无限的矛盾和痛苦中,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他笔下山川的氤氲气象,意境的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这大概也是石涛绘画风格与八大不同的缘由吧……

相关链接 >>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

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