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阿布的书柜 2019-10-30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芬妮与亚历山大》——永远的大师伯格曼

标题定下很久却迟迟未肯动笔,倒不是因为被琐事所恼,当一个导演已近乎电影巅峰时,笔者除去“好”字之外,再无其他可言;又或是怕自己的拙笔不够好,生生污了心中大师的声名…今天在这里,我想谈谈伯格曼,谈谈这位艺术大师是怎样用自己的场面调度、生活、信仰以及对电影的喜爱,将其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我们的双眼一直紧跟着角色的表演,我们的注意力被角色吸引,同时也因他们分心,导演分明明白这些要求,从而电影便充满了有趣的声音和动作。不知为何,我总喜欢将安东尼奥尼同伯格曼作比较,前者的影片想来也就是冷,无比疏远而自制,不含一丝温情,让观众看了觉得寒冷却也生不出些许暖意,节奏却异常缓慢,像老者将自己的故事向你徐徐道来,他镜头下的场景是随人变化的,满出整间屋子的蓝,扭曲的红,大片的白。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安东尼奥尼导演的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

伯格曼亦如是,《呼喊与细语》中整个火红色的美术布局,像是要将一切毁灭殆尽,复古的白色长裙,深深的将人物反锁在屋内,姐妹试图走近彼此,却无论如何都隔着一层墙,最终也不过相散收场——这是亲情的牢笼。《婚姻生活》里,单调的屋内布景,水波不惊的生活,聒噪的妻子,看过此片的未婚人士恐惧婚姻,已婚人士恨不得马上离婚,已离婚人士暗自庆幸,如此一来,导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爱情的牢笼。

伯格曼似乎对“家”有种莫名的情感,他的许多影片场景都搭建在房子,也就是家里,这就尤为考验导演的场面调度。他镜头下演员的喜怒哀乐冷静而中立,你永远不会为其大喜或大悲;大哭或大笑,却往往在影片的最后一秒长长唏嘘一声,明则水波不惊,暗则波涛汹涌。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婚姻生活》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

但他们又不尽相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人如景色冷静疏离,到最后依旧绝望无助,而伯格曼却仁慈很多:《野草莓》里刻薄的伊萨克总归是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沉睡的一刻见到初恋对自己微笑;《第七封印》里流浪艺人抱着妻儿,远远的看到神迹;《芬妮与亚历山大》里亚历山大终于逃出了冰冷的牢笼,回到了祖母的怀抱。

场面调度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与整部影片的叙事体系相联系,《芬妮与亚力山大》以场面调度高效推动叙事,片头便是亚历山大在偌大的房子里寻找,橙红色的屋子富丽堂皇且充满欢声笑语------即便窗外白雪皑皑,屋内的烛光却总能把人照的暖暖的;而后母亲改嫁,主教冰冷刻薄,屋里尽是空空荡荡白墙一片,有的只是陈规旧矩,年老无情的女仆,奄奄一息的病患------即便冬天早已过去,窗外流水潺潺。

两处房屋,两种季节,两个家庭,一个芬妮,一个亚历山大,对比如此强烈怎叫人不心生怜悯?这类似的对比却不止一处,如此搭建起来的戏剧冲突,便是三小时的慢节奏也总能让人津津有味,不愧誉为伯格曼最不“无聊”电影。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大家庭,富丽堂皇的房屋

每一个角色被导演刻画的入木三分,人物形象丰满却各有其特点。亚历山大的敏感细腻;母亲高贵典雅;父亲对艺术无比热爱;叔叔风流好色却也体贴入微;以及早已成为一家人的腿部残疾的女仆小麦,形象各式各异却总能搭建起那份温暖和亲情;而与之相对的主教一家人,毫无温情可言,冷漠又自恃清高,长期屈服于主教的刻薄之下,冷静的看着亚历山大被惩罚,导演特地将亚历山大被主教呵斥的场景和祖母在家同叔叔,小麦,母亲以及死去的父亲之间的场景剪接在一起,漠然与温情在十几分钟的镜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冷色调主教家,强烈的对比

这里我们不得不探讨一下伯格曼电影中对宗教和艺术的探讨,在此片中导演将艺术比作生父,宗教比作继父,这时伯格曼对艺术和宗教的态度便一览无遗,将要结束时,可以看到,主教倒在床边向母亲下跪请求不要离开,更是将高高在上的宗教如弃敝屣;而生父肉体即便早已消亡,但灵魂常在,着一袭纯白西装,适时的出现在亚历山大面前。

无独有偶,《第七封印》中,主教最终被瘟疫所缠,挣扎死去,孤独艺人得以存活。导演将艺术凌驾于宗教之上,但似乎相信神迹,无论是犹太人施展法术救出亚历山大还是在犹太店目睹死去千年的木乃伊仍有呼吸,甚至是主教一家人的火灾,都不是一般逻辑思维所能解释得通的。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1957)

通过电影表现宗教信仰的导演不计其数,但大多都略显生硬而不自在,唯有伯格曼,骨子里的东西表达的无比畅快,水到渠成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套用巴赞的一句话:“把盐放入水里,在用思维的火蒸发掉水分,你还可以找回盐,然而,如果水是直接从水源汲取出来的,那么水的原质就是咸的。”他事先便把思想放入作品中,使题材浸透思想,同样渗透的另一思想便是爱。

回顾自己的一生便是《野草莓》;讲述自己几段离婚经历便是《婚姻生活》;与亲人间痛苦而疏离的关系便是《呼喊与细语》,《芬妮与亚历山大》便是集所有于大成,从呼喊与细语中初见端倪的死亡是否会阻隔爱的话题在这里便得到了更好的诠释,父亲在临死之前默默念叨:“这下我扮演鬼魂,真正可谓技精于斯了。” 连同他未完成的哈姆雷特,都在往后的日子里逐一完成。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毫无疑问,伯格曼是痛苦的,只有真正将痛苦溶于生活的人才能做出真正的艺术,可不是,艺术总来源于痛苦。但我又暗自庆幸,导演在其最后的影片中找回温情,亚历山大终于又躺在祖母怀里了。

五个小时,一场人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