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东风伯庙考》

 风吟楼 2019-10-30
食茶配趣味

樟东风伯庙,现隐于深宅大院之间,与清名园“西塘”一墙之隔。樟东前人行驶红头船必拜妈祖,那么,风伯在宗教中属那个派系?樟东怎建有全国稀有的风伯庙?风伯庙与红头船有何关系?风伯庙在樟林古港中有哪些考古价值?让我们带着些问题,踱进隔壁的苏北校友会图书室,拉开书橱,翻开书卷,便可寻到这些答案。

一、风伯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崇拜的自然神,属本土宗教道教中崇拜之神。翻开《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在这里,出现了风伯的记载。那么,风伯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传说中的风伯为雀头鹿身蛇尾豹纹,是蚩尤的师弟,一名为飞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离骚》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之形容诗句。东汉蔡邕在《独断》中称“风伯神,箕星也,真象在天,能兴风”。古人以箕星为二十八宿星中东方七宿之一,如天相出现“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道教的《云笈七羲》中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证,长是指风吹拂大地,化生万物。在道教的宫观中,风伯己演化为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称为风伯方天君,并有神诞,为十月初五日。对风伯的祭祀秦汉时己列入国家的礼典,唐朝的《唐会要》规定“诸郡各置一坛,奉祀风伯”。在清雍正六年,帝命钦天监在皇宫东侧建“宣仁庙”,供奉风伯,庙中匾额为雍正所书“协和昭泰”。京城遇有不测风云,皇帝要亲带大臣到庙焚香祷拜,以保天下风调雨顺。

够了,以上传说史料,足己说明风伯是一位为人民谋幸福的神明,这就是在省尾国角的樟林埠为什么建有全国稀少的风伯庙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嘉庆十年,二林案件的突发。在红头船航行的航线上,也是海匪活跃的“烏水洋”。由于清廷水军无力保护海面航道的安全,我们祖先这些红头船小业主不得不向海盗上交粮菜、保护费,不得不与他们称兄道弟,运动一来,便成了“勾结海匪”之大罪了。当他们对官府之“应酬”不如意时,便发生了震动朝野的“二林案件”。樟林红头船船主林泮与林五被控通匪,虽有林五家人林英上京申寃,但圣旨未到,二林人头已吊在连理树上,林五家产充公,林泮之家产及西塘园林与大夫第充公,后西塘被拍卖,大夫第则空着,到嘉庆二十四年,来了县太爷尹佩

这是故事之第三了:尹佩绅,云南蒙自人,嘉庆七年进士,时任澄海知县已多年,撰有《凤山记序》一卷。当时,妈祖文化已弥漫在整个樟林古港,红头船出海必拜新围妈祖宫,为什么要用林泮充公的大夫第改建为风伯庙呢?妈祖自宋以来多次受各朝敕封,封号越来越高,在民间越来越受到百姓的信奉。笔者曾上湄州岛,见妈祖庙建筑群中有顺风耳,千里眼,还有郑和、姚启圣、施琅等八位历史人物之塑像。但找遍全岛,没有风伯的位置,沿海各县乡,也无风伯庙,只有金门岛上有风狮爷之石雕柱而己。时家乡古港红头船上,也只有妈祖与千里眼,顺风耳之偶像,这就说明,风伯与妈祖虽同属道教系列,但沿海船民信奉的还是从人演化为神的妈祖娘娘。但尹太爷为什么要在樟东建一个风伯庙呢?这与当时樟林的神明崇拜背景有关:

弹丸之地的樟林共有五座妈祖庙,其中有全粤东最高最宏伟的新围妈祖庙,她的主要组建参与者就是被清政府杀头的林五!当时建妈祖庙时林五将有捐款的信男善女姓名都勒石于庙墙,也许有预见,他故意不把自己姓名勒上,连他自建的新兴街“紫气东来”之石匾额都不落款,可见其人城府之深。但人算不如天算,今天落得个与林泮头断吊在连理树的下场,但樟林人都知新兴街与妈祖新宫与林五的关系。

那么村民拿着祭品去新围妈祖宫跪拜的是谁?在古代乡村,每个古庙都负有对百姓的正面教化作用。能不能用行政手段再建一座新庙把信徒们吸引到官庙来呢?再建一座妈祖庙是无意思的。京城不是有雍正帝亲建的风伯庙吗?如从京城引来香火,再从林泮充公的产业里面选出一落大夫第,那天时地利就缺人和了。

故事之四开始了:说干就干,你看从嘉庆二十四年冬天开始,尹太爷多次来樟林,二次捐本人私款、塑风伯像、立碑记、蓄庙产,一切为了风伯庙,还在庙建了戏台。只要我的锣鼓一响,潮剧一唱,看你妈祖庙那些老太婆还不拐着小脚到风伯庙前看“金花牧羊”与“陈三五娘”吗?再用行政命令,春秋二祭,全埠各行各业,乡民士绅,都应前来祭拜。上面已说过,在京城雍正帝已建有风伯庙,所以在樟林古港附近结合红头船航海事业的发展,建风伯庙是一项不错的面子政绩工程。再者祭拜的是一位为人民谋幸福的慈祥老箕星,当然上合圣意,下顺民心了,有此动机,尹太爷动作起来了

一、自己带头捐俸两百两银。

二、发动镇市中商民合力捐资六百八十两银。

三、合资向官府购买林泮没官“大夫第”一所三进,内有30间房,改为风伯庙及埕建戏台,堂额“时风若顾”,当时只立木牌神位。

四、亲自带领乡绅民众“虔具牲醴以致祭于风伯之神”。

五、在庙前立《樟林镇鼎建风伯庙碑记》陈述了在樟林古港建庙,是为发展古港红头船航运事业之保障之需要之道理。

六、建庙次年,潮汕因旱米荒,尹太爷来樟发动商人往台,厦运米回潮度荒。并把这次米粮救荒海运成功归于风伯之保佑,集资为其塑造神像。

七、当年十二月,尹太爷“又捐廉银二百二十余两,自买充公四围田十五亩……永为祭业”。

八、设庙董事职员三人,后于道光二年请僧人名“照我”一人为庙住持。

九、把东陇港外的泥坪拨归风伯庙纳租,每年可得四十两租金。

十、树立《拨充风伯庙祭祀香灯章程碑记》。

十一、到道光六年与七年,再次把两处沙坪和一处铺屋拨归风伯庙,使庙产租金每年收入达一百二十六两

十二、道光七年,离任之际,又写了《谕风伯庙司事值办祭祀》一文。

十三、在风伯庙立了《拨充风伯庙祭祀香灯示》碑,详细开列七年来拨归风伯庙田产、面积、租银,并规定风伯庙每年祭祀的方式。

在尹太爷的重视下,每年春秋二祭时,樟东各行各业、船户、乡民士绅等都要到场祭拜风伯,以祷家乡百业兴旺,古港红头船一航风顺……

故事之五:   

风伯庙的没落,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随着机航船与汕头港的兴起,樟林港渐退出潮汕之航运史。辛亥军兴,清廷倒台,风伯庙这一依靠政府官员以行政手段运作起来的官庙自然没落了。

故事之六:教育新兴

宣统元年,随着清政府之各地建立中小学堂之训令,塘西人陈淑瑜在风伯庙建了广智高等小学。进入民国的1931年,改称为区立高等小学。1939年,抗战烽火燃起,澄中迁来风伯庙上课。1943年底,日寇占樟林,1944年春在风伯庙设樟东日语学校和伪三中。抗战胜利后,1946年陈卓凡等聘请王鼎新在风伯庙创建了苏北初级中学,他在校中聘任了几名中共党员为教师,抵制了三青团组织在校中活动,使苏北中学成为国统区的一片净土,使从风伯庙毕业的学生解放后参加工作政审时,全部履历清白。至1996年,苏北中学迁住尾园,现为苏北区校友会所在地。

综上所述,樟林风伯庙是在清红头船旺盛时所建立的,所以研究红头船史不得不研究风伯庙史,他是当年樟林古港航海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应列入始发港口文物保护的重要范围。

笔者以为,在古港文物保护这条项链圈中,樟东风伯庙应是一颗美丽的珍珠,我们如果抹去其灰尘,必发出耀眼的光辉。

投稿/合作:87199705@qq.com

或添加趣味妹微信号QuWeiMM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