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文临写与商周历史(一)

 昵称55301288 2019-10-31
本期临写一篇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小臣缶方鼎》

原拓:

微尘临摹(附释文)

实物长这样:



铭文释文:


王易(赐)小臣(缶)渪

(积)五年,缶用

乍亯大(作享太)子乙家

祀尊。父乙。


大意:

商王赏赐其近臣渪地五年的积贮。因此作了这件鼎,置于家庙,用来祭享死去的父亲太子乙。


对于这尊商鼎,著名学者李学勤有一篇论文——《小臣缶方鼎与箕子》,文章猜想小臣缶,就时孔子说的“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


因为图中字较小,费眼,所以将图横屏展示。但还是不方便阅读,在此将图中大意摘录出来。


此鼎原藏于清宫颐和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小臣缶是作器者,其中缶是上“午”下“口”,与说文解字中“缶”字相合,但晚商金文中“宝”字从“缶”,不是这样书写的。

因此学者有将其隶定为“舍”字的。


有人认为小臣是一个官职,其实只是臣下对王的一种谦称。




“渪”为地名,“责”(积)在周代金文中常见,《兮甲盘》中有“四方积”的说法,就是四方附属邦国进贡的财物。“大子乙”即太子乙,庙号,是商王的已故太子。


小臣缶方鼎是少数与甲骨文卜辞对应起来的青铜器,所以显得特别重要。黄组卜辞中也出现了“小臣缶”。癸未卜辞中,缶的前面冠有“J侯”,而J可以推测为“箕”,因此推测缶就是商纣王的叔父、帝乙的弟弟箕子。


如果缶是箕子,太子乙是其父亲,那么太子乙就是武乙的太子,文丁(史记作太丁)的兄弟,也是殷墟卜辞中说的“兄乙”。



根据李学勤的考证,铭文中的“渪”,即“湡”,在今河北邢台,商代曾做过国都。



本文的好几个关键衔接点,证据不是很充分,线索单一,没有旁证支撑,猜想的成分很大,李学勤自己也说明了这一点。


铭文中对李学勤解释为“箕子”的部分,于省吾释为“举”,商代有很多跟“举”有关的青铜器,比如“举方鼎”,一般认为这是举族的族徽。



殷商的历史文献很少,大量甲骨文字和金文材料又未完全破译,所以很难得出定论,此处李学勤之猜想完全是作为参考,学习考证方法而已,并不作为结论。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