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用以释疑解惑

 循天园 2019-10-31

       《内经》认为,“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是当时开启人们步入探索生命奥秘殿堂大门的钥匙,因此广泛地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构建其医学理论体系,将此前逐渐形成的阴阳哲学观念与医学内容融合为一体,成为源于而又深刻于哲学的标志,是中医理论体系发生的文化基因。

       阴阳理论可全面解释人体生命过程

       《内经》是在“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阳生命观念指引下,全面应用阴阳理论解释生命现象。以“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人体生理状态;用阴阳失调概括人体疾病的基本病机;用“善诊者,察色按脉,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突出阴阳理论在诊法、辨证中的地位;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原则下,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乃至临床各种治疗方法的实施等。

       第一次用阴阳理论解释生命科学

       阴阳理论形成的先秦,时逢《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之时,必然将其引入医学领域。先秦“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子·四时》)等阴阳观念,直接成为《内经》阐述生命科学知识中阴阳理论的运用,这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第一次应用阴阳理论解释生命科学知识的范例。

       应用阴阳理论举例

       阴阳理论体现于《内经》所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所有层面,如:阴阳解释人体脏腑结构,至今都是中医药理论中研究脏腑知识的依据;用以解释人体生理机能;分析病因性质和发病规律;归纳相关病机;指导临床诊断和辨证思维;指导制订相关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用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的分析;指导建立养生理论和调养方法等。

       大道至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内经》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阴阳理论这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此处仅以部分原文为例,表达阴阳理论在构建医学知识中的作用及其意义。《内经》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充分凸显了原创的阴阳思维套路,这就是张介宾所说的“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传忠录》)。(张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