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年兄弟相顾 平凡良心义薄云天

 企业家军师 2019-10-31

——刘来福五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大哥

在这个功利、匆忙、浮躁和人情日益淡薄的时代,很多平凡人,生活得几乎让社会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但一位老人的去世,一场体面的丧礼,却让一位叫刘来福老人,温暖了人心,感动了社会。

刘来福是河北省沧州市新城开发区人,74岁,去世的老人是他的哥哥,刘来会,享年82岁。哥哥刘来会32岁时便瘫痪在床,无妻儿,弟弟刘来福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长达50年,50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悉心照料,不离不弃!并侍候老大哥寿终正寝后,将其入土为安,使大哥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当我听到这段佳话,与当地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刘来福家时,他家刚为刘来会办完丧事没几天,还在悲痛中的刘来福心直口快:“我有什么好采访的,我伺候自己的亲哥,那是应该的,我不求别的,只求自己的良心能安。”老人不想多说,从邻居、从社区工作人员那儿,我了解了老哥俩五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

       老哥俩是新城小李庄人,都在家务农,后来弟弟刘来福搬迁离小李庄六七公里的新城二十二队务农,做了当时的农工。刘来会身高180的个头,年轻力壮时,是一个好劳力,干活从不惜力气,由于长时间的劳累与劳动环境的潮湿,使刘来会在32岁那年犯了腰病,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导致腰以下肢体失去知觉,腿更不能弯曲,只能仰卧或俯卧,行动只能靠爬行。当时刘来会哥俩的父母已早逝,没有留下半间房屋,又因当时特定历晚条件下,因为家庭成份高,一直未能成家。

弟弟刘来福在新城生产队二十二队干农活,取了一位哑媳,将家安在了二十二队,说是家,其实就是一间低矮的小土房子,就是当地人总挂在嘴边的“一间房半间炕” 的那种房子。得病后刘来会跟着堂伯住在一起,白天由堂伯帮忙照顾一下,晚上劳作了一天的刘来福,便从五、六公里处的二十二队走着回小李庄照顾刘来会,给哥哥们做饭、洗衣,起早再赶回二十二队干活,就这样他一走就走了十八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冬天的烈风,夏日的蚊虫,从没有阻断他去照料哥哥的行程。这些年算起来,刘来福仅往返于小李庄二十二队之间的路,按一天10公里算的话,一年就是3650公里,十八年就是六万公里,地球赤道周长也就四万公里,可绕地球走一圈半。从未出过黄骅市的刘来福对这个令人惊奇的数字,也许并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因为他心目中的距离,是靠心而不是靠脚来丈量的。

听老人一位本家说起,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当地雨水大,去小李庄必须要过一条河,但河上的小桥都被水没过了,白天还好点,晚上稍不留神就会掉进河水里。刘来福好多次都是掉进河里又浮到河边,一身湿漉漉的泥水进哥哥家,又穿一身湿衣赶回十多里干活。

刘来会虽然腿不能动,但脑子还是正常的,他成份不好,工龄不长,当时没有工资,看到兄弟家的生活也只是能吃上口饭,自己不能帮上忙,还给添累赘,他在吃饭上能少吃一口就少吃一口,有时想不开时就不吃。刘来福知道后,生气地冲他大声嚷:“你放心,有我一口饭吃,就不会饿着你!”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吃粮食都是定量供应,刘来会每月的粮食定量是30斤,其中粗粮18斤,细粮12斤,当年刘来福也是正值壮年,而且做重体力劳动,家里还有一妻一儿,自己的口粮也就是将就能吃饱。弟弟为了能让哥哥吃的好一点,到每月买粮后,就从自己的细粮中舀出两碗放到哥哥的口粮袋子里,然后肩背手扛的送到小李庄,就这样坚持了十八年。

由于刘来会大伯年事已高,堂伯白天照顾他也已吃力,刘来福就决定将大哥接到二十二队跟他一起住,这样照顾起来更方便。考虑到自己家的一间小土房,大哥来了没地方住,刘来福便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弄来土、和上泥,用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垛了一间土房。大哥的住处有了着落,刘来福便借来一辆人力小拉车,自己就把大哥拉到了二十二队家里,从此刘来福结束了两地跑的日子。但是照顾大哥的责任还得延续。

照顾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不但需要爱心,更需要耐心。刘来福说,因为哥哥躺在床上无法行动,难免觉得寂寞,他就经常坐在哥哥床边陪他聊天,给他解闷,讲一些有趣的事情逗他开心。尤其是到了农忙季节,农活忙得不可开交,起早贪黑的干活,还要坚持照顾哥哥,为此他每天都是筋疲力尽。哥哥整天躺在床上,闷在屋子里,有时候心情不好,甚至会发点脾气,刘来福和家人都忍受着,耐心安慰他,劝导他。夏天天好的时候,刘来福还做了个木板,跟儿子或邻居抬着刘来会出去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久卧在床的人,身子也虚弱,大哥天一不好就容易感冒发烧,刘来福就托人去医院弄点药来给哥吃,要再不好,就只好送到医院打点滴。家里走不开也得去,当时还是集体,队上也没有什么车辆,就求这告那的,求个马车走。实在求不到,就拉个小拉车,拉着哥哥去十多公里的医院去输液。他说:最怕我哥闹病,他得一场大病,我得一场小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哥哥也都快60岁了,弟弟怕他晚上自己在一个屋里睡觉,有事时照应不上,便抱着铺盖老哥两住到了一起。早晨起床,刘来福端来水让刘来会刷牙洗脸,帮他穿衣服、戴帽子、陪他聊天,待早饭做好后端给他吃,这充满温情的一幕,几十年来,每天都在这间屋子里演绎着。弟弟年轻时由于一次在切草时不甚使右手受伤,落下终身残疾,除大拇指外其余四个手指头不能伸张,但是弟弟就是用这双残疾的手为哥哥洗澡、洗衣服,一直到哥哥去世。

瘫痪病人最困难的就是大小便,因为瘫痪在床,老人长期便秘,每到这个时候,弟弟比谁都急。时间长了,弟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平时尽量给哥哥吃流食或好消化的食物,大便之前先给哥哥揉肚子。但即便是这样,每次大便还是十分困难。而给哥哥掏大便更是常有的事。

刘来福每天出门干活前,要在土炕下堆好一堆土,那是给刘来会大便准备的,刘来会下身不能动,腿还不能弯曲,如果大便的话,只能靠两只胳膊和手支撑着炕挪动身体,一点一点蹭到炕边,将大便解决到事先准备好的土堆上,尿壶放在伸手能够拿到的地方,等刘来福回来,再清理掉。有时因挪动时费劲,来不及大便就会弄到炕上,再一动就会蹭的炕上到处都是,刘来福只好给他擦洗身子,换洗衣裤和炕单。晚上,刘来福给哥哥翻翻身子,洗洗脚,剪剪指甲。刘来会总是感慨拖累了兄弟,有一次刘来会觉得拖累弟弟,心里很过意不去,对弟弟说:“兄弟啊,你也年龄也越来越大了,我还是拖着你,让你每天这么辛苦,我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刘来福安慰哥哥:“哥哥,前些年条件那么艰苦,我们都过来了,现在生活好了,应该好好的活着才对啊,再说了伺候你是老天爷的安排,咱父母早逝,我没伺候上,老天总得让我伺候一个呀!”哥哥被兄弟这纯朴的话语感动的满眼热泪。

  刘来福家也在2005年由二十二队搬迁到新城城区住上了三间正房三间南房的房子,刘来福也都六、七十岁了,按理他该是过上退休在家种种花、养养鸟,跟老伴出去转转,走走亲、访访友的日子,可是因为大哥需要人照顾的原因,家里亲戚家有个大小事他都走不开。有时刘来福心里着急,心情不好也会跟大哥发脾气,哥俩也会吵起来,“我呀,就像一头羊,被你迷在这儿,围着你转圈,哪也动不了啦!”可是吵归吵,该怎么伺候还是怎么伺候。“现在条件好了,他想吃啥,就给他买啥。一到赶集的日子我就会问他:哥呀,你想吃啥啦,今儿是集,我给你买去。现在他走了,再也用不着我给他买了。”刘来福边说边哽咽。

  一天一天,兄弟相搀相伴,转眼间50年过去了,弟弟74了,哥哥已是82岁的高龄,身体逐渐衰老。他在弥留之际跟刘来福提起:“兄弟呀,我死后丧事不要大办,我无儿无女,活着的时候你伺候我,死了还不是得花你的钱。”刘来福的儿子回想起刘来会在弥留之际曾跟他说起过:“我这辈子亏了这个兄弟啦,活到82岁我知足了。”

  刘来会老爷子走了,留下伺候他50年的老弟弟,晚上一人坐在他们屋子里掉眼泪:“他都走了好几天了,我还不适应,吃饭时还想着盛上碗饭端过去,走了两步才想起人已不在,每天回到家总是在门口扒着头往里看他,这会儿还这样,就是再也看不到人啦,晚上一觉醒来翻身看看他,这会儿身边空了。”

50年呀,半个世纪,18250个日夜,就算是儿女又能做到这样吗?”刘来福的邻居和亲朋们无不叹服,无不感动。在张仲天去世后举办葬礼时,张福天和他儿子张卫华的亲朋友好友、左邻右舍都赶来帮忙,丧事办的很体面。在悲回的哀乐中,人们一说起老哥俩的事,都眼里含着泪光。他们都说“刘来福老爷子这辈子,给大伙树了榜样,我们佩服,刘来会老爷子办丧事我们一定要到。”

五十年的风雨,五十年的岁月,刘来会老人是不幸的,因为上苍没有给他一幅好的身体,五十年瘫痪在床无法自理;但他又是幸福的,兄弟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无微不至,悉心照料,终于以82高龄安渡一生。刘来福老人也该休息休息了,老哥俩相依相伴,五十年日夜操劳,一天天过来了,也该享受自已的幸福晚年了。

我无法一一还原老哥俩这五十年的岁月,因为老人说起来是那么平淡。而一天天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但这平凡良心,却累积起难以企及的道德高山。老人平凡,却善良、淳朴、坚强着和执着着。这义薄云天的平凡良心,宛如一缕缕大爱的阳光,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