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PP名人陈仁科:乡村振兴产业导入必须要与当地资源和条件匹配

 gobeyondlxy 2019-11-01

大家都知道,自2016年国家正式推出特色小镇之后不到半年,田园综合体又开始大行其道,紧接着不久,美丽乡村有隆重登场,到今年乡村振兴成为最热话题,很多人是不是被整糊涂了?

以我个人的理解,其实,乡村振兴包括了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因为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美丽乡村,其目的、功能、理念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小镇或者乡村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衡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因此,国家在制定其标准时,都明确指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要宜居、宜业、宜游,要注重生态、生产、生活。

我下面会有些内容是针对特色小镇的,但他们的操作原理是一样的。

一、乡村振兴产业现状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风口,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乡村振兴。但,时至今日,乡村振兴也好,特色小镇也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没有产业导入,或者产业导入盲目,应该是个关键因素。乡村要想振兴,首先就必须先解决“产业振兴”。这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产业”是乡村的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产业的乡村,无论你有多么好的资源,无论传承下来多么醇厚的文化,无论你怎样吹嘘的高大上,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灿烂,甚至没等花开就已落败。

但是现在一谈到乡村振兴的产业,无不是旅游、养老、农家乐、民宿客栈,还有什么四季花海、林木苗圃、经济观赏园等,大片大片的农田被流转。有的甚至打“擦边球”,“以租代征”,进行房地产开发,完全忘了农业才是乡村振兴最基础的产业。导致了农村没有了农业生产,农民进了城,村里却没有了人。

当然,农业种植效益太低,单纯的以现在的农耕方式进行生产,无法改变城乡越来越大的差距,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全社会需求结构的快速升级,人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不仅仅再是种和养,而是呈现出以农业为基础,以田园风光、自然生态为主要吸引力的多元发展格局,这给乡村产业振兴带来巨大空间。

巨大的空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于是万军争过独木桥的现象难免出现。那么,乡村振兴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呢?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到底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乡村振兴产业的6大误区。

二、乡村振兴产业导入误区

误区1:产业导入必须高大上。

这是很多政府的普遍想法,认为只有高大上的产业才能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只要引进高大上的产业就能迅速促进经济发展。其实,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能自身造血,能支撑乡村的正常运转,能得到市场认可,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能增加居民或者农民的收入,就是最好的产业。比如,袁家村就靠餐饮业而带动了整个村的发展,你能说袁家村的餐饮业就不是产业?大理的民宿带动了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你能说民宿就不是产业?

误区2:没有品牌的产业不是产业

很多人对产业和品牌理解不清。他们认为,有品牌的就一定是产业,品牌名气大就一定能成功。比如,同样是餐饮,袁家村做出了品牌,它就是产业,而更多的农家乐因为没有做出品牌,就不被认是产业。再比如丽江的酒吧成了品牌,那就是产业,但其他地方鼓浪屿的酒吧就不是产业。所以,在对产业定性上,政府考核的一个指标就看是不是品牌。但这里,我们必须纠正:品牌不是产业,品牌只是产业的代表。

误区3:文旅不是产业

有一次我去看一个项目,当地的领导就跟我们说:

“欢迎到我们这里建文旅小镇,我们这里山好水好。而且还有传承的历史文化,特别适合做文旅小镇。”

“但是我们有一个硬性的指标,就是你们做文旅小镇的产业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产业。在立项和审批的时候是很难过关的。”

大家注意,他问的是你们文旅小镇的产业是什么?也就是说,文旅小镇的文旅不是产业。

这就让我有点不明白了,难道文旅不是产业?那么请问,海南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国家又为什么专门成立文化旅游部?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别官员的问答,我所接触的政府官员,百分之九十都存在这样的误解。而且,不仅仅是政府官员,很多,我说的是很多小镇投资开发商一样是这样认为。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呢?

这主要是对特色小镇的概念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特色小镇的特色就在于产业,比如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服务业。那么,我又整不明白了,什么是特色农业?难道把农田都整成四季花海就叫特色?难道工业都是智能化、航空就是特色?难道服务业只有高大上的物联网、金融、5G才是特色?

这显然是对特色小镇“特色”两字的误解。我们在这里必须声明:

文旅是产业,而且是最有市场潜力,最有发展前景,最有经济价值的产业。

误区4:产业必须规模化。

应该说,各地都有很多现有产业,在现有产业上继续做大做强,是有基础的,也是比较具有操作性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具备了操作性,并不等于就具备了发展的潜力和势力,因为在现有的产业中,有的产业才刚刚起步,尚未见效,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将导致极大的发展风险。比如莫干山这个曾经发生“民宿奇迹”的地方,就因为简单模仿并大举扩张,导致民宿数量激增,2016年底莫干山民宿已经将近800家,趋于饱和,使得这个行业进入了洗牌期。到了17年底,莫干山大批的民宿和农家乐倒闭。

此外,有些东西是做不大的,农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比如是从化的迟菜心,这些充满了地方特色的产品,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扩大规模,降低质量呢?

误区5:产业照搬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

很多人认为复制照搬成功案例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本来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各类生产资源的客观现实,只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那就会变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以袁家村为例,我们不能只看袁家村表面红火的一面,而忽视其独特的顶层设计和定位,忽视其成功背后潜藏着的无法复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背景,一旦冒然复制,必将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仅在陕西,模仿袁家村模式的村落就有近60家,许多地方在区位、文化、环境上都不输袁家村,但最终经营惨淡。山西有84家模仿袁家村,死掉的有82家,还有两家还差一口气。这些复制者只能复其形,而无法复其魂,且永远无法超越袁家村,不可能产生比袁家村更大的影响力,也不可能成其为品牌。这些例子都说明模仿不是成本、风险最小,而是风险巨大。

误区6:乡村振兴是个筐。

很多地方发展产业,就是把小镇或者乡村当成了一个筐,文化、创意、旅游、康养、金融、互联网等等,恨不得全都往里装。一个地处偏远、毫无产业基础的小乡村,一夜之间就要以这些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主业了,借网友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这想象力也是逆天了。比如丽江的雪山艺术小镇,本来是发展婚纱摄影、艺术创作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后来却跟风引入了攀岩、卡丁车、直升机、热气球等业态,最后也就以失败告终。产业多元是好事,但是一阵风的盲目上马行为对产业的危害极大。作为乡村振兴的设计者,更应懂得循序渐进的规律,也更应从实现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出发,合理谋划产业的布局范围和推进速度。

三、产业导入必须与当地资源和条件相匹配

产业的开发和导入,最根本的是落地,不能落地的产业,不管是如何高大上,如何先进,如何有市场,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中国地大物博,每个省、市、县、乡镇,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未来乡村产业发展也将更多着眼于“特色、品质”。但目前乡村的发展日渐重视对特、精、奇等特色产业的追求,产业也以外部资源输入推动为主,而反过来忽视了乡村自身资源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当地百姓能否融入该产业中也基本没有考虑,从而导致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产业与当地生产、生活脱节、产业难以存活等问题。

其实,目前我国乡村有很多资源躺在那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一旦得到有效利用,将释放巨大的发展红利。所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选择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挖掘和整合利用乡村内部资源,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绝不跟风照搬。像农产品原材料丰富的乡村,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发展,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生产优质特色加工产品,把农业附加值留在农村,如青岛平度就利用当地的白菜、辣椒等农产品发展泡菜加工产业,其泡菜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了泡菜产业振兴龙头;农业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可利用生态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空置住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产业,如北京怀柔区田仙峪村委会把拥有闲置宅院的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流转30处农民院落的经营权,租让给国奥集团,后者把农家宅院改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养老院出租给市民。交通条件好的乡村,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推动不同乡村立足不同优势资源、形成不同的产业和专业特色,比如浙江临安龙岗坚果电商小镇,依托优良的生态自然资源及优越的区位条件,凭借优质的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思路,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四、乡村振兴产业导入的四个原则

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绝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什么产业先进就能够导入什么产业。乡村产业的选择,有四个原则:

1、必须尊重项目的定位

无论是乡村还是小镇的产业选择必须要尊重小镇的定位。这是因为定位解决了小镇特在哪里,决定了开发方向,指导所有开发环节和细节。小镇定位时就已经考虑了什么类型的产业最容易导入,最容易成活。甚至是产业的规模、层次、技术难度、投资额度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你定位是足球小镇,那么导入的产业必定是与足球相关,足球培训学校、训练场、球迷俱乐部、足球产品开发、足球文化用品开发、足球酒吧……可是,如果你在足球小镇突然塞进来一个什么乒乓球少儿培训学校,又或者搞个羽毛球训练场是不是很尴尬?如果你定位的是运动小镇,那么这没什么,甚至你把跳水、田径整进去都可以,但你定位足球小镇,就只能是与足球相关的产业。再比如一个休闲度假小镇,导入的却是航空产业,哪怕你把环境打造的再美,航空文化做的再足,那你看看有多少人去那度假?

但现在很多小镇因为规模较大,单一产业很难支撑,于是就出现了“小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乱象,只要是产业都拉进来再说,至于是否与定位一致,是否能够成活好像没多少人去管。

2、产业能否导入要看资源是否匹配

产业能否落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乡村的资源是否匹配。小镇的资源分为三类:

一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山、河、湖、海、森林、沙漠、草原、温泉、土壤、气候等。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样的资源匹配什么产业好?大家都知道,除了旅游度假,康养产业更合适。除此之外,特色教育、培训,高端会议和商务都可以考虑。这是因为,这一类产业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安静、舒适、有利于身心调整是基本条件。

二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有古代建筑、历史名人、传统文化、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很多人说文化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开发文化产业要么投入大,要么存活难。我们不否认这种观念,但是,文化并不只是大投入才行,从传承的文化中开发产业,无需多大投资。比如,去年我们在做四川大凉州喜德县全域旅游规划时发现,该县彝族文化中的漆器非常精美,完全可以开发成艺术品,礼品,其市场非常广阔。另外,彝族服装非常靓丽,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做过专辑,如果做些简化,完全可以做成时装。再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策划的宜宾高县庆岭乡乡村振兴项目,就是依托“吃春酒”这个习俗,开发“春酒”系列产品,上下游各种资源对接,形成产业链。

三是产业资源。很多地方的特色产业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但多数处于附加值低的环节,可沿着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农业、文创、旅游休闲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我们策划的沙河豆腐,以豆腐为核心,带动了大豆种植、豆制品加工、豆腐产业园、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联动。

四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才、技术、氛围、环境等,这是保证产业落地的关键因素。乌镇之所以建互联网小镇,是因为杭州有阿里巴巴,集聚了一大批互联网人才,是杭州最具互联网氛围,如果你换到其他地方搞个互联网小镇试试?不是没人试过,海口就有一个互联网小镇,至今却成了一个笑话。还有很多类似的笑话,如有个云南深山的小县,他们想做一个航空小镇,当他们向我咨询时,我除了笑之外,还能说什么?不是什么产业都可以导入的,必须考虑你拥有的资源是否匹配。

3、产业导入要考虑成长性

小镇产业可以不高大上,但一定要具有很高的成长性。

一是精准定位市场。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市场,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群体的需求,这就要求小镇产业锁定的目标消费群必须精准,对他们的消费特征,比如消费实力、偏好进行走深入的了解。比如凤山的康养产业,当地居民就厌倦了单纯的山水康养,而希望能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康养。针对这一诉求,就要把康养与当地香火旺盛的凤山庙相结合,发展禅养,不仅养身还养心。

二是竞争力强。看谁活的长就看谁选择的产业生命力最强。一般来说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竞争力是最强的。但是,很多从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特定地域中挖掘、开发的产业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风行的王老吉凉茶,从1828年传承至今,经历了太多的风浪,却依然拥有广大的市场(虽然最近败诉,但我相信其生命力依然强劲)。再如瑞士手表,虽然现在各种电子表、智能手环涌现,但瑞士手表的品牌影响力却没有丝毫削弱。

三是有技术保护。我在这里说的是技术保护,而不是科技含量,是因为科技更多的是针对新兴产业,而很多传统产业同样有很强的技术和独特配方,前面举例的瑞士手表就因为保持传统的手工技术而享誉世界,同样,很多非物质文明遗产,也是因为其独特的技术被传承才得以保存。如喜德的漆器、龙泉的青瓷、云和的木雕、三都的马尾绣等。即使是餐饮,重庆的火锅也因为其制作和配料而无法被取代。所以,小镇导入的产业如果有很好的技术支持,其成长性会更快。

四是产业上下链成熟。产业不同于产品,一个产业成长性怎样,还要看整个链条是否成熟,虽然我们在小镇产业导入时,不可能将某个产业的全链条导入,但是,如果该产业某一环节还有缺陷,我们导入后很难保证在小镇的健康成长。现在很多小镇导入智能化产业,但到目前成功地的却没看到,就是因为智能化还有很多环节还需改进,而一个小镇又无法单独完善,导致产业导入失败。

4、产业导入要符合产业逻辑。

显然,乡村振兴不可能只发展单一产业。在确定主导产业之后,乡村还要配合其它产业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格局和发展水平。这就涉及各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乡村各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不能相互冲突。

比如说要发展康养产业,除引入养老机构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问题,还可打造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医药产业,以及满足老人休闲心理需求的艺术、绘画产业等(学院生活还可满足老人抗拒孤独、喜欢朝气热闹的心理诉求)。假如发展重工业,则对自然、人文环境的破坏于康养生活环境是完全相违背的。

再比如,河南郑州有个以儿童服装设计、生产为主的乡镇,因为突然有开发企业和大量资金注入,大规模的土地被征用。仅以童装单一产业难以支撑,于是盲目导入金融、戏曲、古玩、足球等产业,导致大量土地被开发,却无一个产业存活。

五、产业导入的4个方法

产业选择绝非只有这四个原则,但把握好这四个原则,一般来说就不会错到哪去。原则确定了,方法更重要,我们来看看有哪些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1、选择土生土长的特色产业

有些地区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产业,比如广州花都的皮具、中山的灯具、顺德的家具等等。对于这些地区,无需另外引入主导产业,只要对现有产业重新进行规划引导和提升,实现现有产业升级。我们之前说到的沙河豆腐也是如此。

2、选择自我进化的特色产业

有些地方本身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但却有明显的特色资源。对于这类乡村,就应该立足本地特色,导入与之最相关产业。把比如空气质量好的地方,可以导入养老产业,比如清远;有温泉的地方可以导入休闲度假产业,比如从化;有特色农产品的地方可以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比如增城荔枝。

3、选择竞争风险小的特色产业

同样的资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开发不同的产业。说到丽江,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利用丽江的资源优势,气候、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但是我之前诊断的一个项目,为了避开竞争,决然深挖纳西文化寻找一条不同的路,以纳西族放鹰狩猎的传统文化为依据,打造一个贵族小镇。

4、选择服务周边的特色产业

有些小镇本身既没有什么特色产业也没有什么特色资源,但是却毗邻中心城市,这类符合条件的小镇可以承接周边城区产能过剩的产业,为大中城市提供特色服务。比如,广州黄埔的教育小镇就引入了大量国内外名校,成为了广州新的教育高地。

陈仁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房地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兰课泛太平洋城市智库执行主席,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清远市政府专家顾问。广东省文化学会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PPP名人堂特色小镇专家。广州市房地产行业协会、广州市房地产学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新人居“双十佳”组委会特聘专家组委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文旅产业与特色小镇开发运营总裁班”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中交、中冶、中铁、中粮、中电建、中建五局、绿城、保利、碧桂园、北京金融街、香港恒基、上海复地、西安紫薇、大连一方、南国置业等50多家房企特聘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