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体诗词如何进行“创新”

 杏坛归客 2019-11-02

春艳诗友在论及“用典”时说:“如果没有创新都运用古人的东西,是件悲哀的事。如果没有李清照的创新,哪有今天的黄花瘦。”我深有同感。 

我初学诗词很少用典。为学用典之法偶尔为之,也总是留下一些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比如我曾写过一首《咏柳》(新韵)“细叶春风剪,依依舞灞陵。晓风残月处,疏影动离情。”虽然有诗友还鼓励说“后两句化典无痕”,但很明显有刻意堆砌典故之嫌:其一,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二,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其三,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短短四句竟然借三位大师之诗语诗境,还有什么是作者我自己的呢?再说,每个典故出处中的古代诗人都在写柳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柳枝柳叶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的喜爱和赞美,或借柳写离愁别绪;而我的《咏柳》几乎就没有自己鲜明的感情色彩,无非就是像教科书上解读的国人有折柳送别、借柳伤别的习惯而已。这样看来,我的用典毫无意义更不要说创新,连我这首《咏柳》诗都毫无意义。像我这样去写诗用典,岂不悲哉! 

上面说的写作实践,好像是对上次讨论”用典“补充了一个典型教训的案例,好像和创新相去甚远。

关于诗词写作的创新,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很难有李清照“黄花廋”那样经典的创新,但可以尽量有自己新颖的思考、想象和符合规范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述。记得我写过一首《咏白玉兰》:

神鸟居高树,衔来万木新。

迎风张素羽,桃李愧争春。

虽然诗友批评有“写作对象特点不鲜明”的毛病,但我觉得“神鸟”“张素羽”的想象还比较新颖,“桃李”之拟人还比较合理,那毕竟是用我自己的语言在表达我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倾向

有人为了诗词的古意在文本中总喜欢用一些早已消失了又少有提及的东西作意象,如菱花、弧帨等,让现代人欣赏起来很困难。我认为在不影响诗词意境的情况下,现代新词汇入诗词是诗词创作与时俱进必须打上的时代烙印。比如我曾在父亲寿辰时尝试学写了《浣溪沙·赞我的父亲》:

善目慈眉鹤发须,朗声健步伟身躯,花生伴酌甚欢愉。   

笔墨稿笺皆故友,诗联网站是新衢。书香气质一萌儒。

其中“网站”、“萌儒”等词就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表现了我的父亲的个性气质。我不是说我写的诗词多么好,我要说的是:这样恰当让现代新词入古诗词挺好!


丁香


关于诗词的创新,我认为主要是传承和继承。创新,不是以形式华美的格律技巧为支撑,而是对于诗词文化精髓的传递。

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云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写景诗以拟人的手法,层层递进,写出了春雨的恰逢其时。全诗细腻生动,意境淡雅,这是我们在写景时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清龚自珍的组诗《己亥杂诗》里有两首,其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二,“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首诗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层次清晰,涵有诗人对于时局的个人看法和主张在里面。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浩然正气,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生命价值观。

我们写这类诗时应该避免以口号、流行语入诗,或者不要为创作而创作,写出所谓的“应景诗”、“老干体”,从而失去诗词的艺术美,使人读来索然无味。

只有更好的传承与继承,我们才能够有发展、创新。诗词的创新不是在创作上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而是结合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与时代特色,写出今人的人文情怀。


蓼汀花溆

一、诗词的组成是一些固有词汇。比如在唐代罗隐的“回首东风一断肠”中,“回首”,“东风”,“断肠”,此等术语已经被古人用滥。

二、我们要创新,立意自然要不落俗套,那么词语的使用自然也要融入新的元素。比如使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物像。雾霾使人身体不舒服,可以写。看到了一种古人没写过的花草,比如白杜,也可以写。

三、考虑到古人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过是在古文的基础上省去一些虚词,所以我们自然可以多读古文,增强古文功底,积累新的词语,比如看到“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句话,便可积累“不系舟”的典故。


秋水长天


当代人写近体诗,必须旧瓶装新酒,反映当代人的情感生活,平台上食古不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做文字游戏者比比皆是。


耕云种月


关于格律诗词创新的话题:

我是初学者,至今不到九个月,谈不出高深的理论,谈点入门体会。我认为需要创新,不能一味模仿古人,但也不能为创新而臆造词语,让人看后不知所云,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毕竟时代不同,现在吃的穿的用的都和古代不一样,选取意象应当选取现代能见之景象,比如:古代通讯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异地鸿雁传书。诸如“尺牍”、“尺帛”、“双鲤”、“芝检”、“雁足”、“鸿鳞”等等意象常出现在交通十分困难的古代,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现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十分快捷。如再照抄前人之意向表达现在的情感,就有点牵强。

2018年1月1日,我参加灵石竹林诗社步韵中华诗词学会范诗银副会长《减字木兰花·新年寄春》活动,原玉:

海花掬过,捧得月痕圆几个。山雨沈吟,缕缕丝丝忆念深。 

时光剪断,春可同君常作伴。鸥鸟殷勤,托给长天那片云。

我步了两首,第一次学填词,其中一首《减字木兰花·步范诗银会长韵 》:

浮光掠过,天下人知心几个。梅竹松吟,情比桃花潭水深。

归鸿望断,新柳盼来春作伴。风解殷勤,舒袖私微一朵云。

我这儿想到现代通讯工具微信,想到了私微这个词语。因此就用了私微这一意象表达蕴藉的寄情。多向各位师友学习,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交作业。


婵韵依梦


①诗词词汇的创新与发展:

诗词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发展就意味着继承和创新。很多名篇也大都反映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的生活百态。所以我觉得新词汇是可以入诗的。

比如“琉璃”,在唐代以前,一直只有皇室贵族们使用,民间很难得到,唐以前的诗文中几乎没有使用此词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这个东西出现了,那么就自然而然出现在诗文里。

那么当今的一些词“冰箱”“电视”等同理。只不过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产品是外文音译过来的或者比较直白,好像与我们的古典韵味不太符合。但我想,诗歌既然有社会功能,那么写一些当代的词汇也不足为奇。

因为诗词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因循守旧不可取。但是怎么使之更好的溶于韵味,这是个问题。

②诗词词汇的传承:

对于古典诗词中固有的一些典故“红豆”“折柳”等,虽然已有被用滥之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合理的正确运用也无不可。我觉得,先模仿再创造,适用于任何领域。

当然,在使用这些的时候,如果能用出新意或者更有想象力就更好了。这里拿我之前的一首旧作示例:

五律·无题(新韵)

分手犹八载,西窗夜剪烛。

小枝孤影远,微雨冷香疏。

素帕结红豆,琴弦长绿芜。

今朝成陌路,故曲送新途。

这里用了很多典故,那个时候不太会写,就是借用了一堆意象(汗颜现在还有这个毛病)不过颔联“素帕结红豆,琴弦长绿芜”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其实当时就是想表达分手后的相思之意。这里“素帕”借用了“横也丝来竖也丝”之意,结了红豆,就更表相思之情。“琴弦”古时“琴”通常与“情”相通,这里也取了双关意。这些典故单独来说其实都算是“用滥”了的,但怎么结合的更好,怎么写出新意,我觉得这才是传承。


凉笙墨染


昨天读了春艳诗友“如何看待诗词中的'典故’运用”的观点,其有谈及诗词的创新,受益颇深,也联想到了自己之前的创作风格,以及语言的运用问题。刚才大致翻了一下自己曾经的作品。多数都还是按照古人的思路去联想,去创作的。比如我曾经写过的《花上月令》:

秋风无寐过西楼。月痕浅,曲声幽。一帘萧瑟芳菲尽,怅凝眸。檐下燕,去还留。

薄字殷勤凭远寄,书未至,鬓先秋。可怜望处山千远,恨难收。纵添酒,不消愁。

这首词虽然是表达了我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有一部分的内容却是按照古人的思路去考虑的,尤其喜欢把“愁”“秋”和“酒”联系到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无秋不愁,无愁不秋”。尤其词中的“秋风无寐”、“西楼”、“曲声幽”等词汇,也是古人的诗词中经常用到的。

再就是我曾写过的《念奴娇·寄故人》中有一句是“滴泪残烛,强颜欢笑,渐远离人语。”里面的一句是“滴泪残烛”,其实自己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到蜡烛了,填这首词的时候,亦是没有蜡烛,所以此处也是直接借用了古人的语言,并没有创新。

但是创新也是有限制的,不能把现代词汇乱用,也不能什么词都用。比如之前看到的一些格律诗中直接用四字词语“八方相助”“万众成诚”“登上大桥”等等,我觉得这样大白话就不要在诗词中出现了,不但不能增加诗词的美感,反而让其变成了所谓的口水诗。

曾经我也想过写写自己的女儿,但是很多时候,融入了太多的现代词汇以后,感觉失了古诗词的韵味,没有了那种古典的美,不知道怎么去融合,可能还需要下一番狠功夫吧。

当然,创新的同时,还是要多读古人的作品,去学习古人的创作手法,感受古人的那种情怀,那种诗境和意境吧。而不是去照搬词汇。并且觉得在创新方面,自己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创新,惭愧,只能总结经验,以后再接再厉!


子丘


关于“旧体诗如何进行'创新’”我想从大家也都谈过了,我主要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谈。

1、现代词汇入诗。

历朝历代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新的事物入诗是非常常见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造词也不一样。比如汉代传入的葡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比如五代传入内陆的西瓜(贩来北枣堪充膳,种得西瓜可析酲。)。但是今天造词,有时候为了简要,我们觉得不容易入诗,比如电器,我们叫“电视、电话、电冰箱、电脑”等等。

下面分享我写的一首《鄂东连日秋雨致稻谷大量减产有感》:

八月秋分禾更秀,连天翠色满江东。

霏霏堤上旧时雨,烈烈埂边经岁风。

才见青茎吹半折,便知仓廪复犹空。

农村所以多为客,稼穑何如去打工!

“打工”这个词,是改革开放以后传入内陆的,很多人觉得放在旧体诗中很别扭,但是我这里用,个人看法非常恰当,也没有违和感。

2、立意的创新。

立意的创新主要是表现作者个人独特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比如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这一点不好把握,因为有的人往往陷入误区,认为“别人支持我就反对、别人反对我就支持”就是一种立意的创新。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观点,但是一定要说出道理来。

临近清明节,我在某诗群看到很多人写的诗都是表达哀思,但是都没有新意(当然表达哀思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写得内容都差不多,就不容易吸引人)。我写了下面这首《清明路上》:

鄂东春晚雨纷纷,新土假花堆旧坟。

敢问归来祭祖客,当年可是孝行人?

在众多表达哀思、孝敬先祖的诗词中,我这首却是表达了质疑。后面,就有几位诗友顺着我的意思写了一些类似“创新”的诗词。当然,我不是无缘无故有这样新的思考,而是亲身经历、细心观察,才有这样“特别一点”的诗。


最后,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黄金辉的文章《诗词创新“三不同”》,他说:

文学艺术最讲求创新,诗词是文学的精髓,尤其不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这就需要作者在立意、构思、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三不同”: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本人。

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许多新生事物是古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我们尽可选取这类题材来写,避免落入古人窠臼。古人写过的题材十分广泛,当代作者再写这类题材,头脑里要有“不同于古人”的意识,警惕拾人牙慧。要么作“翻案文章”,从立意上颠覆古人成见,另辟蹊径;要么在构思时选取新的角度,从“侧面包抄、反面迂回”以达到“克难攻坚”之目的。

当代诗坛高手如云,无论古今题材,总有标新立异之作。仅以油菜花为例,古有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笔者(指作者黄金辉)曾和许多同事一道去武汉市郊消泗乡参观万亩连片油菜花,写过一首七绝:“炫富守财唯此乡,黄金铺地当寻常。谁人摘朵金花去,遣蝶驱蜂追缴忙。”


癯仙立雪


浅谈诗词曲写作创新:谈创新是个沉重的话题,争议甚多。就我自己的想法说几句,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知识的积淀是重彩,包括:字,词,典故,生活及各个方面的知识等等。以上可以说是具备的能量,那么创新则是要具备的能力。

如何培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其次是对万物的细心观察,体会,思考,构思,造境,包括人品的提升,样样重要!为什么创新难?因为古人对做事的态度严谨,对事物的研究透彻,对万物的观察细微,你能想到的看到的古人都做到了,反而你没有想到的看到的古人都发现了。语言既发达又成熟。古人的生活是纯天然的,幽静的,现代的生活是装修过的,是喧嚣的。人们的心是浮躁的,快节奏的生活是很难入诗味。嗡嗡的空调,嗡嗡的洗衣机嗡嗡的机动船……怎么能入诗。我曾经试着写这些真是无法提笔。但是从古至今总有与众不同的佳作问世,比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同等条件下黄巢用一个假设就改写了新的诗章,由此可见构思的巧妙有多重要。


下面是我选择有点新意的拙作与各位交流。

【越调•天净沙】情人节老公发红包:

红包发送读真,白玫省却扶贫,酒对荧屏共饮,老公追问,为牛可否弹琴?

注:老公属牛。

这里运用了红包,发送,荧屏,这是现在人们熟悉的事与词,尾句化用了成语“对牛弹琴”。新与旧的搭配,觉得还是衔接的。下一首:

【越调•天净沙】勾画

铺宣泼墨犁春,涂萍点絮扎根,衬月留白去粉。勾丹一寸,疫苗注入谁侵?

这里用到了“疫苗”,主题勾画是双关语,即勾画画面,也是勾画梦想。第二句按照常理浮萍,柳絮都是没有根的,或是根浮在水面上的,我偏将二物写成扎根,这是想让二者扎根,或是我要把二者画成扎根。当时有感于人们总说身不由己,还有一些诗圈的腐败等,使之突发奇想来反抗现实。所以说品质提升也是写作的源泉!以上属于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各位诗友互动!

(子丘补充:癯仙立雪是散曲名家,同时也是《琐尾诗集》编委成员。她在散曲创作方面颇有心得,也从自己的散曲创作谈了一下创新。散曲是最贴近生活气息的韵文,也最能在曲中使用新的事物。)


心随流水


诗词写作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如何写?前者指诗词的思想内容,后者指艺术形式。谈诗词写作的创新,也就是谈如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的创新。

创新与传承对应,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传承是基础,没有传承,无从创新;创新是目的,没有创新,也无法传承。。

诗词内容的创新无外乎思想、题材和意境。“诗是一个时代的不死灵魂,诗人是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良知。”诗人应有时代价值的重新体认,对新时代、新格局、新世情有新观察、新思考、新认识、新体验、新境界。如“爱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爱国与春秋战国楚国大夫屈原的爱国,肯定不一样。也许,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是两者的共同点。而前者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后者的思想中心是忠君。不是说前者比后者更先进,只是时代不断发展的结果,应该历史地唯物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几年前我写过一首《叹荒田》:

村前屋后尽荒田,留守妇孺皆赌仙。

莫问老牛闲卧处,忧思十里稻香年。

描写了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中,良田荒芜,耕牛闲置,留守妇女日夜赌博,儿童缺少关怀等等现象,也算是自己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思想嘛!

随着时代和改革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诗人在创新题材和意境上,大有可为。如交通信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地球已然成为一个村庄。电话微信问候分分钟,一份礼物快递几天就到了,人们不再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觉了。由此可以想象,送别诗的意象和情感会有极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诗人去重新认识和体验,重新去挖掘和表达。

去年底,我坐动车从武汉去成都开会,一路上写了七首竹枝词,最后一首《达成都东》:

李白曾经困万重,如今半日到城东。

并非我有双飞翼,坐上和谐快比风。

就是描写动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感受。若是在写景、造景和意境的营造上,也不再是马车、驴子和舟楫,而是动车、飞机,甚至是神舟飞船。再举个例子,在一次飞花令(以“雨打梨花深闭门”为韵)诗课练习中,第二首《打》是这样的:

莫怕京东网购假,往来退货快如马。

买书可享六七折,盗版客评能痛打。

就写到了京东网购这个新生事物,它的优点是便捷、低廉、打假,还可以退货,有网评监督。

在诗词艺术形式的表现上,可创新的途径可就更多了。“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就是诗词格律在押韵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为现代汉语和普通话与古汉语及各地方言的发音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依然要求现代人只能按照平水韵去写近体诗,道路一定会越来越逼仄,让近体诗创作走进死胡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师们已经看得很明白。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平水韵,丢了平水韵,丢了入声字,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一千多年的近体诗,就会失去原有的声韵之美,后人将无法去体会押韵带来的声韵回环的谐和之美,平仄带来的跌宕起伏的参差之美,节奏带来的合乎吟唱的节律之美,还有对仗带来的整齐划一的对称之美。所以,我在创作近体诗时,是两条腿走路,根据需要选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

在我看来,如何写?语言创新的潜力最大。《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大辞典》,几年就要再版一次,词汇量越来越大。为什么?就是因为新生事物多了,词汇也就多了。国家越来越开放,对外交流也多了,舶来词也多了。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派生词、缩写词、简化词,俗语、口语也越来越丰富,由此带来的语言创新有了极大的空间。当然,语言创新绝非换几个新名词,在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还可以借鉴西方文艺的新理论、新方法,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比如意识流、象征派、解构主义等等,也可以拿来和尝试。

在体裁方面,也是可以创新的。唐代刘禹锡,就总结了流传在巴蜀夔州一带的民歌“竹枝曲”,改二句体带衬字为三平的七绝体的竹枝词,并得到不断发展,清代达到创作高峰,并流传至今。当下有些诗词微信群,创新一种丢开词牌词谱的 “自度词”和“自度曲”,我看未尝不可,不管前途如何,也算是一种创新和尝试,待后人和历史去评价。原本,词为诗之余,曲为词之余。

如果从诗词创作的主体(作者)和客体(作品)来看,创新不仅在诗词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上,还需要作者的自我超越。不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思想、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章法,几十年不变,既无拓展,也无提升。那些老干体就是这样,必然走向衰亡。

(子丘补充:心随流水是武汉竹枝词学会秘书长,具有丰富的竹枝词创作经验,同时也是《琐尾诗集》编委成员。)


慕容骊歌


仿古不泥古,创新不落俗。诗讲求韵律和字句的美,古人用典都熟读经卷,写者和读者都意于理解。今人用典应偏于常见的,耳熟能详的,例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典故大多都是能读懂的。

现代语入诗是创新,也是时代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气息。但个人认为要运用的巧妙才好,不然只是白话,就没有了诗的飘逸的美,读起来乏味。诗词需要延续,就要寻求一种能被大众接受的语言,展现自己的特色。


墨言之


从另外的角度谈谈在创新上的一些思考:

1,为何要创新?

创新是个特大的话题,一直是今人乃至古人所推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诗经、乐府、歌行体、格律诗,宋词和元曲等丰富多彩的体裁。创新也源于一些多年写诗的人“模仿唐诗宋词而自苦”之后的探索。创新有可能是题材的创新,也可能是语言的创新和写作手法的创新,个人觉得归纳起来是审美观的创新。

2,如何创新?

一是新,新是基础: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花,芸芸众生也不是千人一面。题材在手,可以分析其个性,找到不同点,找到亮点,理清思路,意在笔先,有意才有诗,有新意才有好诗。比如找不同和找相同:找到被前人说尽意境之外的其他意境(找不同);或者找到表面看来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相关的那个地方(找相同),这个相同处就是立意也就可能是新意了。

二是创,创是审美观的创造,是精神和美学的自由,不是天马行空的尝试(练笔除外)。创造自己的风格几乎是每位诗词爱好者的愿望,但风格过于固定还是会束缚自己。所以觉得创新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瓶颈的过程,这个就是子丘引用《诗词创新三不同》之中的“和本人不同”的最高境界和乐趣吧。

3,关于创新而衍生的一些议题。

一是现代人写古代诗词是否可以用古代词汇,以及时语入诗的探讨。个人觉得每个词汇都是为诗词立意服务的,不能堆砌而内容空洞,要根据立意,看是否符合语境,是否将古代词汇或者时语用于修辞上。

二是对应制诗和老干体,要分析其实质,而不是见题材和词汇而简单贴上标签。古人也有一些应制诗是名篇,近代现代有革命口号的但是比兴手法和语言环境和写作背景到位的,也有不少好诗。个人觉得不能仅仅看诗词中的主题和词语来简单判断,而是看是否有比兴手法,是否语言生动流畅,是否词浅意深,立意是否高,是否弃小我而写大我(我非指自己,而是指人类)。因为质量不高的应制诗和老干体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歌功颂德或者表达豪情时候内容空洞、空喊口号、堆砌词汇、语言直白,这点和很多生硬堆砌拼凑古人古风词汇、表达情感用古人古风词汇直白表达(用抒情语言喊口号),而主题不明确、句子不流畅,过于追求句子的美而忽视语言环境和起承转合及立意,其在实质上和质量不高的应制诗和老干体,存在一样的问题(建议这个话题可以下次开展讨论)。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因篇幅有限,也没有展开,也没有举例子。


风雅钱塘


说到创新,这是个大概念,话题太大,我没有那么大的格局,还是小处着眼好了。

怎样让自己的创作与时俱进,真可谓见仁见智。记得去年我们这里有一个对联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副对联非常抢眼:子女出行长扫二维码;爷娘买菜全凭一卡通。二维码,一卡通,非常时尚的词语,组成对联,毫无违和之感。

再说到我自己的创作,可能是自己长期写游记的缘故,语言一点也不精炼,这恰恰是诗词创作的大忌。记得我写的一首《有感于打工者腊月二十九半夜长途跋涉回家》:

腊尽年更未领酬,囊中愧疚几多忧。

高堂体弱心常念,稚子衣宽泪总流。

忍看娇妻浮厉色,唯朝黄犬乞温柔。

文钱困倒英雄汉,常使男儿满面羞。

第七句实际上是我们口头上常说的一句话,但放在这里,似乎也没什么不适。再比如刘能英那首《西江月》结尾处,阿公软语劝阿婆:看下新闻联播。这语言不是很新潮吗?但这首词画面感极强,信息量巨大,琅琅上口,好记又好理解。

综上所述,创新不必刻意,刻意的是平时有心观察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