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插队记忆碎片三:下海

 闻理书屋 2019-11-02

                                                             印吴陵

当年所谓“下海”,是去盐城大丰一带“海边”去寻草做绿肥。

69年4月底,我们“一家”四人乘生产队下海寻草的水泥船出发。出发时带着一点小资的憧憬,下海嘛!海,是多么引人遐想的浪漫所在!说不定还能在海边拣几个漂亮的贝壳呢!后来才知道,兴化人把沿海的县市所辖地区一律称为“海”,我们所到的地方恐怕距离海边还有百儿八十里呢!

途经戴窑镇,我们特意去镇上的照相馆拍了张合影。这是我们四人唯一一张“全家福”。随后,孟映秋返回生产队,去迎她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父亲。

水泥船继续驶向大丰。吃住都在船上,每人交七八斤米,各自带咸菜和酱。船头有一个做饭的锅腔。偶尔在路上买点青菜烧锅汤,就感觉是无上的美味。我们睡在中仓。这原本是男劳力睡的地方,他们特意让给我们,自己则挤到只有一个圆盖的前后舱中,那是黑暗而闷气的地方。途中最不习惯的就是如厕,女社员都坐在船帮上解决,我们执意下船。

船行了两天,河水渐渐咸了,预示着我们快到目的地了。当年兴化号召积肥,大战“海陆空”——“海”是河中水草,“陆”即地面杂草,“空”指树叶。海陆空大战,让兴化几成不毛之地,于是向沿海地区扫荡。由于兴化来沿海一带寻草的人多,当地社员们说草已不及以往了。寻了一天,收获不大。一天早上,我们突然发现一处青草较茂密,三人立即拿了铲刀篮子往岸上爬。玉莲忙喊使不得,那是大中农场的地方,会有人来驱赶的。然而宝藏在眼前,我们三人还是不管不顾地闯了进去。果真来了一个人!他打量了一会铲草的我们仨,说你们是知青吧。我们点点头。他又说我们大丰的知青都是无锡来的,我的孩子也在附近公社插队。这里草多,你们就在这里铲吧,但是不要再喊其他人。他还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劳改农场。远远看去有一面红旗正在慢慢升起,他告诉我们这是上工的信号。那人走后,我们又偷偷地把玉莲她们喊过来铲草。几天下来,青草结结实实装了一大船。同行的社员们都说,这次亏了“陆一”她们几个呢。

返回途中的一天傍晚狂风大作,大雨滂沱。泥糊的锅腔塌了,柴草湿了,船里船外全是水。天已漆黑,我们顶风冒雨来到了一个叫“洋心洼”的地方,领队带我们上岸借灶求宿。风狂雨急,船靠不了岸,男社员站在水里,弯着腿,让我们和女社员踩着上岸。当地生产队热情安排我们烧饭住宿。我们仨住在一个军属家,女主人执意将大床让给我们三人睡,自己和女儿打地铺。我们很不好意思,很感动。男社员就睡在灶间稻草上。

翌日,雨过天晴,我们继续趕路。我们仨脱掉湿鞋,抢着和社员们一起背纤。岸边都是沙地,光脚踏上去软而细腻,有舒服的感觉。我们一直拉了十八里才肯换人。

记得在往返路上,我们都给家中写过几封信,在戴窑镇、小海镇寄回家。信中报喜不报忧,才下乡的新鲜劲儿尽在言语之中。如今回忆这段往事,虽然忘不了途中的艰辛,仍然怀着几分小资的留恋。尽管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捡到贝壳,但收获满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