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第九章解说

 江山携手 2019-11-0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一章,我以为明白好懂,不知为什么,注家们给出的译注却错得厉害。    

【解说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1、这两句明显是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说明做事贪不得,贪了,反而达不到目的。前句的 “持”字,基本意思是“一只手从底下托扶”,所以“持而盈之”最易使人想到的是端着一个容器走路,却把里面的东西(液体物)装得满满的。这自然容易溢出,达不到把它送到另一个地方的目的,所以还不如少装一点。——“盈”是装满义,“之”是指代“意之所属”,此处无疑是指所“持”的容器;“已”是停止义,此处当是“适可而止”的意思;“其”是副词,表示祈使;从后接“不如”句可知,头句中的“而”字不是表示转折,而是相当于“就”。

2、后句的“揣”字是“揣在怀里”的“揣”,“藏掖”的意思,“锐”用作及物动词了(使动用法),削尖义;故此句是说:把一个东西藏在怀里,却又把它弄得尖锐锋利,那是不能隐蔽得长久的(“葆”本指丛生的草,引申出隐蔽义,非常自然)。——可见这开头两句不过是陈述两个身边琐事,是打个“比方”,启发听者思考有关的大道理。

辨析

1、第二句的“揣”字,《译注》从王弼说,训为“捶”,将该句翻译为:“器具捶打得过于尖利,不会长久得以保持。”认同我的理解,该说不仅前半句完全翻译错了,还错把“保”的受体用作后半句的(省略)主语了:此句是说“那就达不到揣的目的”,故理当还是对“揣的人”做陈述。——《今注》也从王弼说,还说“揣而锐之”含有“显露锋芒的意思”,故其译文是:“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这就错得更厉害了:原文并不是说要如何“保住锐势”,而是说要“藏”一个东西到怀里就不得怎样,何谈“锐势难保长久”?

2、这两句,王蒙的转述是:“抱在怀里,满满堂堂?不如就此罢休、放下。锋芒毕露,尖锐刺人?不可能长久保持锐利的。”

【解说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上两句是讲“一般人”行事的应然之理,这两句就缩小范围,专门针对富贵者而发了。细加玩味,会看出前句是承接本章头句的意思作类比:“满堂”也是“盈之”,积聚的财富太多,难免有人觊觎,遭人偷盗,要长期保住是困难的,也不如适可而止(“不如其已”)。——“满”是充盈义,“堂”指正屋,此处等于“屋”,“莫之能守”是“莫能守之”的倒装(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一般都提到动词前面)。又,此“莫”字是代词,相当于“没有谁”。

2、后句则是承接本章第二句说:追求富贵,目的本在过更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不能富贵了就骄奢淫逸起来,否则(“而骄”),必然引起众怒,终于适得其反,害了自己。这是一切为富不仁者的共同下场,与“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有本质上的相通相似之处。——“富贵”在这里是用作不及物动词,等于“富贵了”;这样理解,不仅从表达句义看最为恰当,还使此句同一、三句显得“词律一致”了(第五句其实也最好理解为“追求金玉,却使之满堂”的意思)。“遗”是给予、加给的意思;“咎”是灾祸义。

辨析

1、这两句,《今注》未作注释,只是翻译为:“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译注》做了注释,其译文几乎雷同:“纵然金玉堆满堂堂,没有谁能够将它守住;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在自取灾祸。”沈先生的译文字面有点不同,意思少有差别。——都不好说翻译得不对,但都未表达出原文蕴含的我上面指出的意思和意味。是译者未体认到那些意蕴,还是表达得不到位?

2、王蒙这两句的转述是:“金玉满堂,光芒四射?你守护得住吗(总要慢慢地走失嘛)?财大气粗,由于富贵荣华而傲气冲天,你这是自找毛病,自找倒霉。”

【解说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是更进一层,讲关于“最高领导人”君主的一个应然之理了。可见本章是论述同一个大道理,又分三层按递减式推进,这末句是落脚点。

1、“功遂”,有的版本作“功成”,意思一样,因为“遂”字有成功、完成的意思;这里由于是讲关于君主的“规律性表现”了,“功遂”必是特指取得了统治权,或巩固了统治地位,所以这个“功”字不是指功业、功劳,而就是本义,工作、事情的意思(《诗经·豳风·七月》:“上入执宫功,”其中“功”字就是这用法。“上”是指君上,即君主)。——注意:这句话虽然含有告诫、规劝的意思,但那是“言外之意”(听者悟出来的意思),字面上是把“功遂身退”作为“天之道”来陈述的,主语(主体、施事)自然是“圣君明主”,对他们而言,干什么都不过是“做事”,无所谓“功业”、“功劳”,而这里当然是从他们自己的眼光、用他们自己口气来表述和评论这个“行为表现”的。惟其如此,接下的“评价性论断”才会是“天之道也”。老子这样行文,才道出了、证明了他们有着怎样的风格、气度、境界,是怎样的人,同时也就对他们做了最实事求是的和最高的赞颂。据此我要说:这一句其实是援引明君圣主的言论,即是申明明君圣主从上文所说得到的体悟,因此,可以认为前面省略了“是以圣人云”五字。

2、“功遂身退”当然不是“功遂了”后就自动地退出君位,把它交给别人的意思。这其实是讲明君圣主长保君位的方式、原因啊!质言之,是说他们如何长保统治地位,不被“逼退”。——注意:这“退”字是谦让的意思,不是离去义(《国语·楚语上》:“夫子践位则退。”韦昭注:“退,谦退也。”)“身”是指自己。所以“身退”乃是说:不把“功遂”带来的成果据为己有,而是自己主动地退后一步,让大家一起分享。唐朝人王真说:“‘身退者’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也。”这个理解是正确的,因为符合事理逻辑。

3、对“天之道也”,请注意:因为老子有个“人法天”的思想,所以这一句作为对“功遂身退”的评论,等于说:这乃是人间正道。明乎此,从这收尾句可以得到更多启发,做更多发挥,而且不会离谱。“天”在这里究是何义?我以为,既不是指自然之天,也不是指人格化的天神,而是我们今天也常说的“天经地义”、“天理难容”这些成语中所说的“天”,即是人们对自己作为人的“应然品性”的概括,又把它设定为客观的存在,敬称之为“天”。所以在中国人心中,天道即人道,使用前一说法,只是为了增加说法的权威性。这一句字面上仅是针对“功遂身退”而发,但其实是对本章前述全部道理的概括性评论。因为“功遂身退”不过是前面讲的一般道理的再缩小,即是把那些道理应用到君主身上来得出的结论。其实,将此句改写为“功遂而居,不如身退”,并不改变全章文义,末句是针对全部前文而发,则十分明显了,还更明白地告诫了当今君主:功遂而不身退,乃是属于“持而盈之”、“揣而锐之”这类表现的。当然,这样改了,这结尾句就不是出于圣君之口了,所以老子决定不这样说。

4、现在看出来了:这一章是对上章结语“夫唯不争,故无尤”继续作发挥,因为“功遂身退”也是“不争”的表现,故也会得到“无尤”的报答,对君主而言,那就是长保统治权位,不愁他的江山不稳。

辨析

1、“功遂身退”中的“功”字,一般都理解为“功业”,《今注》就说:“功遂:功业成就。”《译注》也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名就,应抽身而退,是符合天道的。”沈先生也把“功遂”翻译为“事业成功了”。——这必是是因为只想到了“这是在讲君主该如何”,而君主自然是做大事、成就了功勋的,而没有想到我上面说的那些。我那样解说正确吗?想到学问比我大的人都“这样说”,我还真有点不放心。又,对“身退”,多不作注释,译文则含混不明;从《译注》解释为“抽身而退”看,“退”被理解为“退出君位”了。

2、《今注》对“天之道也”的解释是:“指自然的规律。”还征引成玄英的说法:“天者,自然之谓也。”所以该书末句的译文是:“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明明是针对“人事”发评论,这“天之道也” 怎么会是“指自然规律”,“天”怎么是“自然之谓”?莫非所谓的“自然”是“自自然然”的意思?但这样辩解也决说不通的。

3、《译注》在本章题解中说:“本章侧重从反面提出问题,指出要戒骄、戒盈、戒满、戒锋芒毕露等,作为其对比的正面的品德,则是‘功成身退’,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天之道’。”——该书对本章主旨的这个概括,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按我的理解,作者说前四个复句不是为了“对比出”末句的论断,也不是只把“功成身遂”看作“天之道”,仅仅是把君主“这样做”也纳入到“天之道”。是我理解错了,还是我理解对了?

4、沈先生将末句“天之道也”译作“天作出的榜样”,我以为很不恰当。因为能作榜样的“天”是人格化的存在,说“天之道也”就带有比喻性,而这个意义上的“天”必不会“功遂身遂”的,否则,它该早就退了。

5、王蒙对末句的转述是:“事情做成了,成功了,也就该急流勇退了,这才合乎天道呀。”

【译文

想端着一个盆子将水运走又把水装得满满的,不如只是装到适可而止;把一件东西藏掖到怀里却又把它削得尖锐锋利,那是不可能藏掖很久的。

(同样地,)金器玉器挣得多到以至屋里都堆不下,那一定谁都守不住;富贵起来了就骄奢淫逸,那只会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灾祸。

(所以圣人认为,)事情做完了后主动退后一步让大家分享成果,这乃是天理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