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一 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本章层次分明:前面以“之用”收尾的三句,不仅结构相同,体现的客观规律,即蕴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作者连说这样三句话,就是想昭示那道理,所以接着用后两句予以挑明。——因此,末两句头上的“故”字,翻译为“所以”、“据此可知”、“可见”、“这样看来”,都不失准确性。但请注意:层次分明不意味着“意思简明好懂”。 【解说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1、头句中的“辐”字,是指将车毂(车轮中间的空环,车轴的末端就是插在其中)和车辋(车轮外周)结合起来的直条,也叫辐条,看似车轮的半径,古时一个轮上共三十条;“共”是连词,相当于“和”。所以此句像是摆出一个客观事实:车轮是由车毂、车辋和三十根辐条组成的;换言之,此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个车轮了。——请注意:辐条的一端是连在车辋上,故“辋”的存在不言而喻,所以就未说出来了;从接下两句是对此句作“反驳性补充”可知,这不是陈述客观情况,而是指出人们的一个错误观念:这样省略和这样行文,是老子的“文风”。 2、第二、三句是作转折,指出人们对车轮的上述认识不正确,说:其实,只在当车毂中间有个空洞的时候,它才真地具有车轮的作用。——“当”在这里是介词,用来介出时间、条件,相当于“在”。“其”是指代“意之所属”,这里自是指代(人们观念中的)车轮,因为这一句是针对上句所说而发。“无”是名词,理当是指车毂中间的空洞;因为只要有此空洞,辐条、车毂、车辋三者结成的“整体”就能作车轮用了,又说后两句就不好理解了。于是可以认定,“无”字前面省略了“有”字:因为下句是接着“其”说的,即主语还是“其”,谓语是“有”,故可作这样的“蒙后省略”,不省,则会重复“有”字,修辞上不好了。 【辨析】 1、这头一句,《今注》的译文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任先生的译文差不多,只是“汇集”作“集中”)。——这译文至少有两处不当。 “汇集”是动态概念,这里只是讲辐条和车毂、车辋连在一起就是一个车轮,谈不上“汇集”,更不是汇集到“毂当中”。“有车之用”的“车”只可能是“车轮”的省略说法,不会就是指“车”,因为“当其(有)无”时也还只是有了“车轮”这个重要部件,老子哪会就说“有车的作用”。 2、《译注》注释说:“当其无:那车的空间。当,在。无,指车的空间之处。一说指车毂中空处,能令车轮转动。”所以它此句的译文是:“三十根辐条共同支撑着车毂,那车的空间,是车的功用。”——对这译文,我如果做评论,就得把我上面的解说再说一遍,所以不想做了。但想说个意思:此书作者必是认为前句的“共”字是借作“拱”,即是“支撑”义;我也曾经这样想过,但考虑到这里要谈“支撑”的话,辐条支撑的该是车辋,不是车毂,因为设立“支撑”当然是为了“车辋不被压扁”。所以我终于认为那“共”字乃相当于“和”。 【解说二】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1、只要知道“埴”是粘土,“埏”(在有的版本作“挻”)是揉和义,“凿”是挖通、打洞的意思,“户牗”即门窗,“室”在古代可泛指房间,这两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但细加分析,更会发现: 从这两句的头一分句都用“以为X”收尾看,本章首句的完整意思应该是:用三十根辐条和一个车毂支撑着一个车辋“以为车(轮)”。我以为,老子一定是想这样说的,只因这样说的话,该句就太长了,又考虑到有后两句作“参照”,意思已经到了,于是“言简意赅”地说成了“那样子”。——这是古人为文的“常情”,古汉语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的杂糅。 第三句也有个特点:“凿户牗”与“埏埴”虽然都是动宾结构,但宾语“户牗”不是“凿”的对象,而是凿出的结果;因此,接下的“以”字是介出目的,“凿”的对象当是首尾相接的围墙,此句是说在它上面“凿户牗”好将它变成“室”。这样,接下说“当其无”的“无”,就不是指另外某个空处,而是指的门窗本身;据此又可推知,这里说的“户牗”乃是泛指“沟通内外的空洞”,非指带有框子的门窗“那种东西”。——可以这样为文,只好用老子认同孔子“辞达而已矣”的意见来解释了。 本章开头三句虽然都是例示“无”的作用,但立论角度明显不一样:第一句是说,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要真有其特定的“整体功能”,不仅不能少了必要部分,还有赖于不好列为“部分”的“无”;第二句是改换角度说,像器皿般的单一质料形成的东西,也要拥有了以“没有那质料”为表征的“无”,才能作为器皿使用;第三句更是说:谈不上有“无”的存在物,只有让它有了像“户牗”那样的其本身就是“无”的“东西”,才能起到特定的作用。——从这样三句话概括出一条规律、一个道理来,不容易吧? 2、现在明确了:本章说的 “无”,也是同“有”对言的。以第二句为例:“当其无”的“无”自是指谓“埏出的埴制品中的空隙”,把那空隙称为“无”,则是因为说这话时,论者的着眼点和想要强调的,是那里“没有埴”,即他是用“没有”来定义“无”的。因此又要说,这样说的“无”和它的对立面“有”,都还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东西”,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纯无”、“纯有”,还不是“最高抽象概念”,而是很切实用的概念。 【辨析】 1、这两句,《今注》的译文是:“揉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既然“做成器皿”了,怎么又说“有了……才有器皿的作用”?门窗四壁会不“中空”吗?这样措辞,是因为译者没有读懂原文,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2、《译注》有注曰:“凿:指开凿窑洞。”译文是:“揉搓黏土制成器具,那器具的空间,是器的功用。开门窗、凿窑洞为居室,那居室的空间,是居室的功用。”—— 怎么“空间”成了“功用”?仅此一点就说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误吧? 【解说三】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这两句无疑是上面三句所说意思的概括,即是揭示那三个事例共同体现的客观规律,指出其中蕴含的对人行事具有指导作用的大道理。具体意思是什么?我以为是说:人拥有某个或某些东西,还只能说是有了从事某种活动的手段、凭借,还要适当地丢掉它的一些部分,才能让它发挥预期的特定作用,亦即从它实际得到想要的用途。——上文三句话不是句句都是例示这意思吗?说明:我这里说的“丢掉”,就第一句而言,是指给车毂钻个洞;第二句:挖掉半成品器皿的一些黏土;第三句:在围墙上凿“户牗”。 2、可对这两句作上述解读的训诂根据是:这里说的“有”和“无”是名词,前者是泛指“已有的东西”,后者是对“有”的否定;两个“之以”是“以之”的倒文;“利”是“赖”的借字。所以两句最好这样句读:有,以之为利;无,以之为用。又,《国语·晋语六》:“夫利君之富,富以聚党,利党以危君。”其中“利”字就是借作“赖”。 3、从这两句对仗得很工整看,老子是把“利”和“用”看作一组对立面的,他认为,凡是人为的东西(如车子、器皿、居室等),从共时态看,直观地看,都是“有”和“无”亦即质料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从历时态看,对人的作用看,则都是可以凭借之物与有实际用处之物的对立统一,或者说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用他的话说,就是“利”和“用”的对立统一。这说明老子的辩证思维能力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接触到了”事物的质料和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但他不就是在论述这个问题,他着眼的,想要教诲的,是人所能依凭的东西,和人想借以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关系,也即同那东西能够实际起到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辨析】 1、这两句,《今注》的译文是:“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任先生的译文意思相同,关键词“利”也译为“便利”。——这明显不通:“有”已经“给人便利”了,就是对人发挥好作用了, 怎么还把“发挥作用”专归于“无”,说“‘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难道“无”让“有”发挥的是另一种作用? “有”本身给人的便利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回答不好,就说明译文有误。又,老子心中的“利”决不会是“便利”的意思。理由很简单:他既然以上述三例作喻,就不会又认为人有了无洞之毂、无凹处的粘土和无门窗的四堵围墙,人就已经得到“便利”了,因为这时人感到的正是“不便利”。 2、对这两句,沈先生说:“‘有之以为利’的‘之’为‘器’,喻邦国或天下;‘无之以为用’的‘之’为‘执’……,喻‘君事’。”——认为两个“之”字所代不同,这颇令人不解。但我只想说:他企图找出《老子》这一章对于为政施治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应该肯定的。也许,老子的“有”“无”概念的外延确实可以扩展到诸如权力、地位、声誉之类的无形的东西。不然,这一章对政治家、统治者的意义何在,就说不清了。 3、《译注》在本章题解中说:“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而不是为了对比说明‘无’比‘有’重要。”我以为,头两句是废话,第三句是错话,只有末一句说得对头。应该说,本章是提醒人们,必须注意“无”对事物发挥其特定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只是事物“能够发挥其作用的”的基础、前提;因此,也就是对不懂得“无”的重要性以致盲目追求更多的“有”的人做批评;末尾两句正是也只是明确道出这个主旨意思。既如此,哪里是一般地讲“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要全面地看待事物”。这段话隐含着一个观点:人对事物的“利”和“用”是分别冲着事物自身的“有”和“无”而发的。这毫无根据,译注者这样说,必是基于对本章所说“有”和“无”的误解。——该书这两句的译文是:“因此,‘有’是物体形成的条件,‘无’是物体功用之所在。”这译文也不通:原文显是针对“人”该如何行事而发,哪会里是讲“物体”如何。 4、王蒙对本章的转述是:“三十根辐条构建成一个轮子,轴瓦与车轴之间,是留有空隙的。有了空隙,轮子才能转动,车辆才有车辆的用处。和泥炮制做成器具,由于器具有自己的空无(空间),才能使用。开门凿窗做成房舍(疑指洞穴、窑洞式的房舍,否则不应该说开凿而应该说是建造),由于室内并无堆积占据,门窗都是留下了空隙的,才能当做房舍来使用。这就是说,万物万事,有了有,才有了依凭,有了方位,有了握持的便利。同时,因为预留了空间,预留了缝隙,留下了不确定性,留下了余地,就是说预留了空无,它才有发挥使用运用发展的可能。” 【译文】 人们以为,用三十根辐条和一个车毂支撑着一个车辋就有一个车轮了,其实,还要在车毂中间钻个洞,这个车轮才真有车轮的用途。同样地,揉和黏土用以制作器皿,只在做出的器皿挖出空处后,它才能真正发挥器皿的作用;在首尾相接的围墙上开凿出门窗来当房间用,也只有把可视为门窗的空洞打好了,它才能真可以当房间使用。据此要说:人已有东西只是人从事活动的凭借,适当地丢掉一些才能让它实际发挥人所希求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