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第十七章解说

 江山携手 2019-11-02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章前四句意思明白:无疑是说,从和百姓的关系看君主大不一样,可分为四个等级。——接下五句是针对何人何事而发,什么意思,就不好讲了,所以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

【解说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头句说的“上”,是和“下”对言的,加之后段有个“百姓”,可知是特指居上位者,即君主;“下”自然是指百姓了(《老子》中有不少以“上”指称君主的例子,如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为什么“上”前加个“太”字?冯友兰先生说:“这个‘太’就是‘太上皇’,‘老太爷’那个‘太’,皇帝的父亲称为‘太上皇’,老爷的父亲称为‘老太爷’。”可见中国人喜欢用“太”字来表示“最高级”,所以这个“太上”可翻译为“最好的君主”。接下三句都用“其次”领出,证明这个理解不会有错。

2、四个“之”字是指代谁?我理解,都是指前句说的“太上”、“其次”者其人,所以都是指君主。因此,这四句就是字面义,明显是按“同百姓的关系状况”将君主分为四等。自然,也就把社会政治局面划分为四种类型了。——注意: “下知有之”是说:老百姓仅仅知道有他这个君主存在;言外之意是对他既无感激之心,也无怨愤之情,视之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每个“其次”都是针对前一个而言,所以后两个不必说成“再次之”、“又次之”。“亲誉”是亲近并且赞誉的意思;“畏”是惧怕义;“侮”不会是欺侮义,应是轻视、瞧不起的意思,因为老百姓对于差劲的君主大概也不敢欺侮的。按这个排序,老百姓对后三种君主是“带感情的”,而且从后往前说,是向好的方向“递升的”。据此,你看出作者实际上是怎样评价第一种,即“太上”之君了吧?读这几句时,我自然地记起《庄子》中的名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并且认为,庄子的这几句话最好地注释了本章这开头四句的排序。

辨析

1、《译注》注释此段末句说:“最下等的国君,百姓敢于蔑视侮辱他。”这理解恐怕不切实际:说“百姓敢于”这样对待君主,岂不是说百姓有胆有识,从而间接地说明那君主或者无能,以致“压”不住百姓,或者并不怎样坏,故而百姓不太“畏”他了?所以我以为,原文的“侮”字应是“瞧不起”的意思,译文中加个“在心里”的限制语,可能更切原义。——翻译难啊。

2、沈先生对这一段的理解与众不同,他将头一句标点为:“太上,下,知,有之”,还认为四个“之”字都是指代民众。因此他这一段的译文是:“最高明的君主,谦下,了解民众,使民众富有;次一等的,亲近民众,使他们日子过得快乐;再次一等的,使民众对他畏惧;更次一等的,欺压民众。”——注意:将“下”用作动词,“谦下”义,这在《老子》中还有用例,如“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61章)。认为“下、知、有”共以“之”字为宾语,“誉”通“豫”,“欢乐”义,又和“畏”一样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些也都能够成立;“侮”更本有“欺凌”、“伤害”的意思。因此,从训诂方面看,他这理解是一点没有问题的。我为什么不取他这理解呢?下面将作说明。

【解说二】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成功遂事,

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对这后段头两句,我要说两个意思:

这明显是个条件复句,表达一个假言命题,等于说:君主(“上”)要是“信”不足,百姓(“下”)自然就会不“信”他。——前一“信”字是诚信义,后一个是信任义;“安”是连词,相当于“乃”、“于是”(《战国策·魏策一》“因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

但这一句的“作用”很不清楚:是解释君民关系会有如上所说差异的原因,从而也是指出那四个“大事实”给予人的启示,还是为了转到后文将要说的意思,就先用这样两句做引子?似乎无从判定。——我思考的结果是:这两者兼而有之,但主要是、直接是为了后一目的,因为引出了后文,前一“任务”就同时完成了。所以我把这两句安排为本章后段的起首句,并且认为,整个后段不过是申明圣人从开头四句陈述的事实得到的启示,和他据以选择的做法。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两句前头省去了(亦即可以添加)“故圣人云”这样的话,后面则略去了(即可添加)“是以”二字。

2、接下的“犹兮”句是说:他总是显得犹豫不决的样子,因为他十分看重自己说的话,生怕说了却做不到,以致失信于民。——“犹”字就是第十五章中“犹兮其畏四邻”句的“犹”,“犹豫”的意思(那句话正是描述“古之善为道者”),“言”即言论、说话,这里是指对老百姓的许诺、表态之类的“言”;“贵”还是“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看重义,但引申为“因为看重而不敢随便说”的意思了;“其”字也同十五章中“犹兮”句的“其”字一样,是句子的主语,指代圣人。

3、末两句其实是一个复句,是承上句说的“贵言”,指出圣人在“贵言”这一点上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意思是:以至于事情做完、工作结束之后他都不张扬,不透露口风说那是他做的,故而百姓尽管得到了他带给的好处、实惠,因他改善了处境,却都不明就里,说“是我们自己做到这样子的”。—— 注意:这里,“功”是“事”的同义词,事情、工作的意思,非指功绩、功劳,即就是第九章中“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功”。“成”和“遂”也是同义词,都是完成,终了的意思。“而”字是针对“百姓得到他的好处了,本来会对他发出谢意的”这个“情理”做转折,相当于“却”。“我”是借用百姓的口气说的,即“我自然”是直接引语。“自然”在这里是“自己使然”的缩略表达,“我自然”应翻译为:是我们自己做到这样子的。

4、现在我可以说了,就内容而言,本章同上一章联系得很紧密:上章是教诲君主,只要放弃“有为”而取“无为之治”,就会改变对于百姓中“旁作”者的偏见,相信他们也在努力落实人的本性;本章是继续君民关系这个话题,又从君主等次的角度告诫君主说,百姓对你的信任、拥戴程度,是你对百姓的诚信、忠诚程度的反应,故而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就因为看出了这个联系,我没有采纳沈先生对本章前几句所作的孤立地看也十分有理的解释。

辨析

1、这后一段的开头,即“信不足,安有不信”两句,《今注》采用的版本后面都有个“焉”字,没有“安”字。这并不影响句义,可《今注》作者将这两句处理为上段的收尾句了。《译注》给出的原文(前句后面有个“焉”字),本章就一段,即根本不分段,但从它给出的这两句的译文是用“所以”领出看,译注者也是把这两句看作前文的“尾巴”,而不是后文的“起首”。足见两书作者对这两句的“作用”的认识,同我大不一样。——谁的认识正确些?这好判别:他们对这两句和本章开头四句大意的领会,同我并无差别,所以,只要看一下在他们那里,这两句的译文是否同上文也衔接得很好,“十分对榫”,就知道了。为节省篇幅,我不援引他们的译文了。

2、本段第三句头上的“犹兮”,《今注》和《译注》采用的本子作“悠兮”,两书都不认为“悠”是“犹”的借字,分别理解,翻译为“悠然”、“悠远”;其中的“言”字,则前者以为是指“发号司令”,后者以为是指对老百姓的“说教”。——所以《译注》给出的该句的译文是:“好的国君仿佛是那么悠远,百姓很少听到他的说教”。——这样解释,可说“也有所据”,译注者想出这个解释来,更是用了苦心的,但请读者琢磨一下译者的思路,再同我的解说和译文比较一下。到时你就会有你的独立见解了。

3、最后三句,注家们多不解释“其”字的含义和用法,对“自然”的解释则多有不同。《今注》的译文是:“[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任先生的翻译几乎与此全同。——按这译文的理解,这几句就和上文简直没有联系了,而且令人费解:“不轻于发号施令”应是说对于“发号施令”慎重其事,甚或畏首畏尾,紧张得很,既如此,怎么还能“悠然”?“事情办成功了”的主语是什么?若仍是“最好的统治者”,似乎与事理不合,因为并看不出他的“成功遂事”与百姓有什么关系,老百姓不应平白无故地针对他来表态,所以全句读来颇不贯气;若是“老百姓”,这一句就不但和上句脱节,自身内容也显得莫名其妙了:老百姓自己办成一件事后,为什么要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自然”怎么会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这里,说“我自然”可是在声明“我们得到了这些好处的原因”,而不是回答“我们为什么有此生理特性”啊!又,《译注》将这“自然”翻译为“自然而然”,也令人莫名其妙。

4、我要说明,在世传本,这三句中都没有“而”字,唯独帛书甲、乙本都有。我以为,有了这个“而”字所提示的转折,就明确、才明确交代了“成功遂事”的主体就是前头说的“贵言”者,而非“百姓”,与上一句联系起来看,更暗示了他完成的功和事乃是他经过犹豫后“言”过的,即是他此前以某种方式向百姓承诺了的事情。这样,下面说“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有所承接了,就明显是说:尽管他兑现了承诺,替百姓办了大好事,百姓们却因为不知情而并不感谢他,竟说“那是我们自己干的”。

5、这一章,王蒙的转述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下边只知道有这么一些人,知道有他们就是了。差一点,人们还需要忙着靠拢他们、歌颂他们、讨好他们。再差一点,这些王侯官员让人害怕、畏惧。更差的是老百姓轻蔑和嘲笑的那些统治者:他们缺乏公信力,人们信不过他们。 如果你做了不够诚信的事情,也就有人不相信你了。好样的统治者是从容不迫的,说话也不多,言语珍贵。事情都办成了,老百姓说,那是我们自己干的呀。”   

译文

最好的君主,老百姓不过知道有他存在罢了;次一等的,老百姓会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老百姓是畏惧他,躲避他;又次一等的,老百姓就会怨恨他瞧不起他了。

所以圣人有言:君主对百姓要是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他自己则一定是行事十分小心谨慎,决不轻易向百姓许诺什么,即使事情办完了,工作结束了,他也决不张扬,以致别人不知道那是他做的,因此,百姓得到实惠改善处境了,也会说“是我们自己做到这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