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具有多核巨细胞的皮肤和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一)

 binho900 2019-11-02

摘要

多核巨细胞可见于多种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中。文献[1]对具有多核巨细胞的皮肤和浅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对其主要内容翻译如下:

前言

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GC)是一组可在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以及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慢性炎症中出现的可识别的细胞。MGC对组织重塑/修复至关重要,它们是起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在巨细胞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聚集在一起,对周围组织病理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MGC免疫表型的变化与它的形成到黏附、成熟和存活这一过程中受到的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各种激酶等)不同有关。尽管已有理论解释了MGC的发展和分化,但其发展仍有许多有待发现的问题,包括局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多种类型的MGC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疾病,包括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XG)、坏死性黄色肉芽肿、黄色瘤和真皮纤维瘤中的杜顿样巨细胞,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和多核细胞血管组织细胞瘤(multinucleated cell angiohistiocytoma)中的小花样(floret-like)巨细胞,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和真皮纤维瘤中的异物型巨细胞,软组织巨细胞瘤、真皮纤维瘤和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中的破骨样巨细胞,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multicentric reticulohistiocytosis)中的毛玻璃样巨细胞(glassy giant cells)等。

MGC表型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的差异来说明。杜顿样巨细胞的特征是细胞核呈中心环状,胞质均匀嗜酸性,外周胞质可因富含脂质而呈泡沫状。这种MGC表达溶菌酶、α1-抗胰蛋白酶和α1-抗糜蛋白酶。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或均匀的细胞质,含有多达100个均匀的卵圆形细胞核,小核仁和周边染色质(small nucleoli and peripheral chromatin)。这些细胞表达破骨细胞标志物如CD45、CD51和CD68,不表达CD163。小花样巨细胞有深染的环状核,周围有嗜酸性胞质。这些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和CD34,不表达S100和CD68。玻璃样巨细胞是一种组织细胞,胞质丰富,呈粉红色,呈玻璃样,细胞核呈随机分布(如异物型巨细胞),或位于细胞周围(如Langhans巨细胞)。这种类型的MGC表达TRAP、CD68、溶菌酶和HAM-56。

注:表格来源于华夏病理网文章:从《ABC》聊《骨病理知识点》(一),其链接为:http://news./article/3745.html

(图片来源文献2)结节性筋膜炎:(A)结节性筋膜炎表现为短束状梭形细胞,伴有红细胞局灶性外渗和散在的多核巨细胞;(B)黏液样背景和束状梭形之间可见黏液样微囊散在分布;(C)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偶尔可见明显的核仁,分散在明显的黏液样基质中,细胞间有明显的裂缝;(D)破骨样多核巨细胞与神经节样和梭形细胞混合分布,伴散在慢性炎症细胞。

(一)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giant cells)

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是鳞状细胞癌一种罕见的亚型。大多数病例都是发生于日晒增加的老年患者。有研究表明,与普通鳞状细胞癌相比,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可能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如中到低分化、较大的肿瘤体积、更具侵袭性的行为和更差的预后。此外,与普通鳞状细胞癌相比,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比在普通人群中更为常见。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通常表现为外生溃疡性病变,常伴有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头颈部;躯干和上肢部位比较少见。在Chung等人的报道中,发现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和17%。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是先前报道的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中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GC)的主要类型,被认为是一个反应性过程。

组织学上,肿瘤由中等至低分化(圆形至梭形)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其细胞核呈漩涡状浸润真皮(图1A和B)。大多数先前报道的病例显示SCC存在肉瘤样成分。肿瘤可能与表皮基底层相连,也可能不相连(图1A)。可以穿透真皮、皮下脂肪和皮下筋膜。典型或不典型的核分裂象是常见的,破骨细胞样的多核巨细胞可能很明显。巨细胞由大量嗜酸性胞质和多个核组成(图1B)。多核细胞通常均匀分布于真皮中,偶尔聚集。细胞核可能是随机排列或周围排列的。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EMA)、34βE12(图1C)、p63(图1D)和AE1/AE3,不表达CAM5.2。巨细胞呈弥漫强阳性表达CD68(图1E),不表达细胞角蛋白。

图1 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表现:皮肤活检标本有代表性的切片显示真皮和局灶表皮中弥漫性嗜碱性细胞浸润(A);瘤细胞呈非典型梭形至上皮样细胞,胞质嗜酸性,多形核和深染核浸润真皮呈漩涡状,右侧可见混合多核巨细胞(B);免疫组化显示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斑片状)(C)和p63(D)在肿瘤中表达,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E)。 

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发现了多种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TP53、CDKN2A、NOTCH1、AJUBA、HRAS、Casp8、Fat1和KMT2C(MLL3)以及三种抑癌基因突变,包括NOTCH2、PARD3和RASA1。据报道,KMT2C突变可预测鳞状细胞癌患者侵袭风险增加和疾病预后恶化。然而,还没有分子标记物可以区分伴MGC的鳞状细胞癌和普通鳞状细胞癌。

伴MGC的鳞癌需要与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细胞角蛋白阴性,p63通常阴性)、梭形细胞黑色素瘤(细胞角蛋白阴性,黑素细胞标记物如MART1、SOX10和HMB45阳性)、平滑肌肉瘤(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阳性,细胞角蛋白阴性)进行鉴别。在形态学上,如果没有角化珠或与被覆表皮连接,将鳞状细胞癌与这些疾病区分开来是困难的。

大多数伴巨细胞的鳞状细胞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广泛的手术切除整个肿瘤。随后可能进行放射治疗和/或化疗。在有转移的病例中,可以使用化疗和放疗和/或靶向治疗或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

(二)伴巨细胞的黑色素瘤(Melanoma with giant cells)

伴多核巨细胞的黑色素瘤是比较少见的;这些细胞更常与黑色素细胞痣有关。然而,多核巨细胞可见于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气球细胞黑色素瘤(balloon cell melanomas)、透明细胞肉瘤、恶性雀斑(lentigo malignas)和一些退行性黑色素瘤。据报道,不同类型的巨细胞与黑色素瘤有关,包括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杜顿样巨细胞和异物型巨细胞。

据我们所知,文献中仅报道7例具有破骨样巨细胞的黑色素瘤。黑色素瘤中巨细胞的起源尚不清楚。一种理论认为黑素细胞可以分化成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而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是反应性巨噬细胞。

有趣的是,只有三个黑色素瘤患者有杜顿样多核巨细胞。这三个病人都超过70岁,并表现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例为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样黑色素瘤,2例为黄色肉芽肿样黑色素瘤。Medina等人报道了一例Spitz样黑色素瘤(Spitzoid Melanoma),患者,女性,15岁;瘤细胞间有杜顿样、破骨样和异物巨细胞。

组织学上,伴巨细胞的黑色素瘤由非典型细胞组成,细胞核深染,并与不同类型的大而分散多核巨细胞(图2A和B)混合在一起,包括破骨细胞样和杜顿样巨细胞。伴巨细胞的黑色素瘤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包括梭形细胞(图2A)、结节性、促纤维增生性和多形性。肿瘤细胞中可见也可无黑色素。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黑素细胞标记物,包括S100(图2C)、SOX10(图2D)、MART1/MELAN-A(图2E)和HMB45(图2F)。多核巨细胞不表达黑素细胞标志物,大多数病例表达CD68、vimentin、p16和小眼转录因子-1(MITF1)。

图2 伴巨细胞的黑色素瘤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典型切片显示弥漫性非典型梭形上皮细胞增生(A);非典型梭形至上皮样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多形性并深染,散在多核巨细胞,局灶性神经周围浸润(B);肿瘤细胞表达S100(斑片状)(C)、SOX10(弥漫性强),(e)mart1(局灶性)和(f)hmb45(斑片状) 

黑色素细胞肿瘤最常改变的三个分子途径是RAS-RAF-MEK-ERK(通过BRAF、NRAS或KIT突变)、p16 INK4A-CDK4-RB(通过CDKN2A或CDK4突变)和ARF-p53(通过ARF或TP53突变)。较少改变的途径包括PI3KAKT(通过NRAS、PTEN或PIK3CA的突变)和典型Wnt信号途径(通过CTNNB1或APC的突变)。BRAF突变在浅表性扩散性黑色素瘤中常见,NRAS突变在结节性黑色素瘤中常见。BRAF突变也存在于梭形细胞黑色素瘤中,尽管其频率远低于浅表性扩散性黑色素瘤,NRA和KIT突变在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和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中非常罕见。

需要与伴巨细胞的黑色素瘤鉴别的疾病包括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纤维组织细胞瘤、坏死性黄色肉芽肿、黄色瘤、异物反应、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伴巨细胞的转移性脏器发生的癌。由于缺乏黑素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所有这些肿瘤都可以与黑素细胞病变相鉴别。

据我们了解,还没有发表关于伴巨细胞的黑色素瘤预后的长期前瞻性研究。然而,有研究表明,伴多核巨细胞的黑色素瘤与无多核巨细胞的黑色素瘤具有相似的复发和转移率,并且多核巨细胞表型与较短的生存期无关。

参考文献

[1] Skin and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neoplasms with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Clinical, histologic, phenotypic, and molecular differentiating features.2019.

[2] Practical Soft Tissue Pathology: A Diagnostic Approach[M].2018.

~~~未完待续~~~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