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中了'极简主义的'毒'?

 一心1jkvniqi9f 2019-11-02

最近YouTube上走红了一位美国姑娘Youheum,目前她在YouTube和Ins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0万,所制作的视频观看次数也达到了六七百万。

而让她走红的原因,只是因为两个字——“极简”

我们为什么

Youheum

在Youheum的家里,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家具。客厅里面没有沙发、没有茶几,甚至没有一把椅子,只有两张地毯、几个坐垫,还有一个猫窝。当需要放东西或有客人来时,才会拿出可以折叠的纸凳出来用。

让大多数女性为之疯狂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在她的生活里也统统消失了踪影。打开衣柜,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明明是年轻女生,却只有4个衣架,所有的衣服裤子,总共才10件,鞋子也只有4双而已。

更夸张的是,她家里没有床,一个布质的吊床,就算是睡觉休息的场所了。

我们为什么

Youheum的极简主义,不止体现在装修和家居风格上,更是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她每天瑜伽健身,在阳台上种一些自给自足的蔬菜,坚持简单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在物质丰饶的现代社会,如此彻底的“低欲望”生活却让她甘之如饴。

其实不止她,从社交网络上follow她的粉丝数量也看得出,极简主义越来越被现代人认可,土豪如金·卡戴珊也开始追求大house里“空无一物”。

我们为什么

金·卡戴珊

在中国,极简主义一样大行其道。

我们从某个城市随便选择一座住宅楼去观察,8年前是地中海风格和田园风格的天下,5年前则是简欧和韩式的风格居多,而近几年来,则是北欧风、Ins风、日式等追求极简的风格越来越多。

黑白灰加原木和绿植的搭配,样式简约且统一色调的家具,无不阐释着当下的最流行的价值观——少即是多。

我们为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了极简主义的毒?

其实这和爱情有些相似之处。莫文蔚在歌里唱“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人类的情感需求就像是一个化学实验,每一种需求都有着独有的量杯,它有着极为精细的容量刻度,当某一样东西的配比过高时,人们就会停止对它的需求,而转向其他东西的需求。

曾听过一句话:

“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你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你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

其实这并不是贪得无厌,情感需求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配方,总是在下一刻,又缺少一点别的东西,直到最后一刻,一切尘埃落定,才发现最初想要的不是这纷纷扰扰、热热闹闹的繁华世界,而是一份内心的安宁。

同理,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前所未有的丰盈让我们从开始的喜悦,到后来的享受,再到现在的一点点厌烦,这种感觉这“一点点倦”就转化为一种源动力,驱使着人们把关注点从物质世界转变为精神世界,开始认真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我们为什么

之前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叫做“鞋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远古居民兽皮裹脚,来避免足部受到伤害,后来皮革之类材质因为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鞋袜”穿——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鞋。

鞋子刚开始就是用来保护脚的,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赋予了鞋子更多的元素,各类的花纹、样式、材质、甚至不同的作用,从表面来看,仿佛是让鞋子得到了更充分的诠释和细分,但是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三寸金莲、花盆底,还是15世纪法国宫廷开始流行的高跟鞋,都是以美为名义,让脚受到了伤害。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慢慢淡化了鞋子的“初心”,那么人心呢,是不是也容易在物欲横流中迷失呢?

极简主义的盛行,或许就是因为人心厌倦繁华,返璞归真了。

我们为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极简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中国的传统美德里早就有所涉猎,我们一直强调“艰苦朴素是传统,勤俭节约是美德”,这不就是与极简主义相吻合的传统思想么?

究其本质,“艰苦朴素”和“极简主义”是两种形似神不似的价值观。“艰苦朴素”更像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经历战争、饥荒、物质匮乏等困境所形成的一种生存哲学。

就像论语里讲的,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霸主割据的春秋时代,颜回生活困顿并不是他的自我选择,而是大多数人皆是如此,唯有他艰苦朴素却又苦中作乐,所以孔子称其贤德。

而极简主义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通过简化物质去简化生活的一种价值观,是一定要经历过物质的充裕,然后发现物质对精神的过度控制,阻碍了精神世界的发展,因而发自内心想要去“断舍离”,追求自我和内心舒适的一个过程。

极简主义的理念不是被动的去克制欲望或者转移欲望,而是从内心需求着手,主动地去割舍物质欲望。

我们为什么

晚唐《二十四诗品》里说,“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这形容的是“疏野”的艺术风格,讲究疏略简易,质朴天然,和如今的极简主义不谋而合。

不过,如果真要从中国古代,找一个极简主义的先驱者,我们可以试着把目光放到同样低欲的魏晋时期,这时的文人衣着宽松简约,形态随意放松,他们追求庄子的淡泊,向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闲适。

魏晋的陶渊明有一首诗写到“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来看,这仿佛与我们所追求的极简主义生活隐隐相似。

熟悉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洒脱,更像是一种对当时时局的逃避,因为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无论是竹林七贤还是陶渊明,都是一种求而不得后的“假洒脱”。

失望而又无奈,只能通过避世来得到内心的安宁,那么他们的这种极简主义,是主动割舍还是被动放弃呢?

我们为什么

其实,仔细反思现在追求的极简主义,仿佛隐隐约约的,也带着一点点自我逃避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