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甜味剂:骗得过味觉,却骗不了大脑和肠道菌群

 知足常乐919 2019-11-03

甜味剂在食品界是个有趣的角色,有人认为这能拯救嗜甜吃货,减少糖带来的危害;有人认为它们破坏健康甚至致癌,那么甜味剂究竟是好是坏呢?

有趣的是,最初甜味剂的发现都是被“舔”出来的

1879年,Constantin Fahlberg在实验室手上撒了试剂,晚上吃饭发现面包竟然特别甜,因为做完实验还没有洗手,然后发现了——糖精

193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有个博士学生在研究一种新药的合成,边抽着烟边做着实验,当手指扫过了嘴唇,甜!然后发现了——甜蜜素

1965年,James Schlatter在研究合成氨基酸作为抑制溃疡药物过程中,为了捡起一片纸,下意识地舔了自己的手指,然后发现了——阿斯巴甜

1967年,Karl clauss为了捡起另一片纸,又舔了自己的手指,然后发现了——安赛蜜

1976年,英国皇家学院一个研究糖的氯化物的实验室,尝了尝试验产物,然后发现了——三氯蔗糖

(看来不爱洗手不戴手套还是有好处的嘛,当然这并不值得提倡。)

以上几个甜味剂,在很多食品饮料(如甜味饮料、蜜饯果脯、零食糖果,甚至一些咸鲜味的食品)的配料表上都有出现,有时一个产品还不止添加一种,多是为了增加甜度和改善口感

如果我们仔细留意购买饮食的配料表,可能会发现自己几乎天天摄入甜味剂,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甜味剂都有哪些成员?

在加工食品中,对比白砂糖、果葡糖浆这些添加糖,甜味剂具有不含糖(减少因糖带来的的龋齿风险)、甜度高(蔗糖的几十甚至上千倍,极少添加量即可)、不参与人体代谢过程(血糖反应小)、不提供或只有较少的热量水溶性和加工稳定性好(方便加工食品中使用)这些特点和优势。

主要品种包括糖醇类: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低聚糖类: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高倍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甜味剂还可以分为非营养人工甜味剂(可以是天然或合成的)和营养性低热量甜味剂(糖或糖浆氢化作用后获得)。

允许使用的甜味剂——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按规定使用是安全的

甜味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基于严格的科学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的。

如果甜味剂用在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使用要求的食品中,或是超量使用,那就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的添加饮食,正常情况下这些甜味剂的量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有毒有害的反应

甜味剂无毒害作用,但不意味这以甜味剂取代添加糖就是非常健康的,孕妈、哺乳期妈妈以及糖尿病人也应注意这点。

某些甜味剂悄悄影响着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深受我们每日饮食的影响,添加量极少的甜味剂本是被忽略的,结果也逐渐被发现它们悄悄产生的影响。

近期就有研究表明,部分人工甜味剂(高倍甜味剂)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影响葡萄糖转运系统,来加速葡萄糖不耐受和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

此前也有报道,非营养性甜味剂影响代谢的可能机制:改变肠道菌群,激活口腔、小肠、胰岛β细胞和大脑等组织器官的甜味受体,进而刺激胰岛素和肠促胰岛素的分泌、上调脂肪生成、改变大脑的养分传感。

这很可能是导致现代人肥胖和糖尿病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糖尿病人在日常饮食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甜蜜的假象”。

例如:有研究发现糖精可引起肠道物生物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抑制某些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糖精摄入后会通过尿液排出,在体内不被代谢,然而它能穿过胎盘,并能通过母乳使婴儿摄入,因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需注意。

天然甜味剂甜度比蔗糖高、没有热量、没有致癌作用、不影响胰岛素的产生,其中甜菊糖苷可被拟杆菌利用,而其他天然甜味剂还未见有报道。

营养性低热量甜味剂通过被动扩散有少部分被小肠吸收,一些蔬菜、水果、菌菇类就含有多种糖醇类成分。

一部分糖醇(如异麦芽糖,麦芽糖醇,乳糖醇和木糖醇)可到达大肠增加双歧杆菌数量,具有潜在的益生元作用,例如乳糖醇可增加丁酸盐和IgA(一种抗体)分泌的产生。但需要注意过量摄入也会引起胀气不适。

大脑也不太吃甜味剂这套

味觉受体细胞表面存在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蛋白,当糖分与这些受体结合后,其产生结构变化激活胞内信号传递,使与之相连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并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各级神经,大脑就感受到甜味带来的喜悦。

但甜味剂虽然尝起来甜,但似乎没骗过对糖和油带来的热量十分热衷的大脑,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能会让你觉得更饿从而吃得更多。

研究发现大脑中负责甜味剂诱导饥饿效应的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因为大脑中存在一个被称为“奖励中心”的区域,它能把感觉到的食物甜度和身体对能量的摄入量联系起来,当甜味和能量失衡后,大脑会重新校准并且增加总能量的消耗。

可以说,虽然甜味剂满足了口感上的追求,但大脑还是会发现真相,促使你摄入“真正的能量”;同时甜味剂的某些成员也会给肠道菌群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许我们偶尔借它们来解解馋就好,平时如果渴望甜食,就只吃一小份甜品或尽量选择新鲜水果吧。

让肠道默默忍受那么久,是不是该补点有益菌了?

参考资料:

1、《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18)

2、Francisco Javier Ruiz-Ojeda et al.

Effects of Sweeteners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Advances in Nutrition, Volume 10, Issue suppl_1, 1 January 2019, Pages S31–S48

3、《How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Influence Hormones and Health》

4、https://mp.weixin.qq.com/s/lqWvL7RNmGpXTZFVKzW_BA

5、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26494791951108

6、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635988085548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