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南极故事12》- 神秘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队,南极有多少冰?

 昵称34089335 2019-11-03

回到上海以后,得知我国正在计划组织第6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简称内陆队)。出发时间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将成为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支分队。

每次的南极科考队里都会由几支小分队组成,主要是根据工作地点和任务来划分,比如有雪龙船队、中山站队、长城站队、大洋考察队等。有内陆队的时候内陆队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派往南极内陆地区的考察队。

内陆队不是每年都有,在之前的23次南极科考队里,只有过5次内陆冰盖队,另外还有3次格罗夫山考察队。1996年底第一次内陆冰盖队从上海出发,共由8人驾驶了3辆雪地车和3台雪橇组成。他们用13天完成了一个333公里的深入了南极内陆的来回穿越,携带的物质几乎耗尽了才撤回到中山站。这是一次开创之举,意义非常重大,开启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由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战略跨越!

进到南极的内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家知道,那里是世界上最大最荒芜也是气候最恶劣的无人区,人类在那里存活的难度比在沙漠里还要大很多。冬天负90多度,夏天也有负30来度,极寒的气温下不会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一言不合就会来场暴风雪,再加上常年的下降风,更加显著地降低了人的体感温度。加上闻之色变的“冰裂隙”,南极内陆冰盖被誉为生命的禁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下降风”

也可称为下坡风,南极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中间高处的空气遇冷收缩从而变重,沿斜面下滑而产生的风。

“体感温度”

人体所感受到的实际体温指数,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

“冰裂隙”

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层受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因冰川各部运动速度不均而产生。

首次队的风险是最大的,每向前一步都是人类从未到过的地方,随时都有可能连人带车掉入万丈深渊的冰裂隙,我在长城站越冬的时候就见识过它的威力。而且时至今日,国际上也不断有南极科考队员掉入冰裂缝的事故。

雪地车是德国制造的,我国那时候还没有可以在这种环境中信赖的在雪地上使用的车辆。所有的生活物资和雪地车使用的燃油都是放在一直拖着的雪橇上面。

之后的连续两年,我国都有派出内陆冰盖队,第2次内陆队的时候往前推进到了464公里的地方;第3次内陆队推进到了深入南极内陆1108公里的地方,离冰穹A”只剩100多公里了。

冰穹A是由英文的“Dome A”翻译过来的。Dome的原意是指半球形的屋顶,在西方的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建筑中非常常见。冰穹A的形状和这种屋顶相比,有点类似,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形状,所以也就采用了这个单词。“A””Argus”的缩写,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人物。

南极大陆上除了冰穹A,还有冰穹B、冰穹C、和冰穹F。有科学家认为,这也是南极冰盖上最早出现的几个小型冰帽,后来慢慢变大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并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一个整体的南极冰盖。

冰盖是指覆盖面积大于5万平方公里的冰川,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岛冰盖是地球上目前仅存的两个冰盖。南极冰盖以绝对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一称号,它的面积约1398万平方公里,占南极大陆总面积的约98%,也大约是中国国土面积的1.5倍。这么大面积上的平均冰厚达到了2.16千米,最厚的地方接近5千米。这个体量一共是多少冰?可以计算出来冰盖的总体积约245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资源总量的70%。说简单一点,就是如果把南极的冰都化成水流入海洋里,地球海平面将上升62米!

冰穹A这个地方虽然有了名字,但从来没有人去过,大家只知道它是所有几个冰穹里海拔最高的,那当然也就是整个南极冰盖的最高点。离开最近的海岸线也有1200多公里的距离。这么远的距离,开雪地车单程就需要20来天,因此在国际上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下格罗夫山考察队,它其实也算是南极内陆考察队,因为也要去南极的里面。但我们习惯上把它和“内陆冰盖队”分开,以后提到的“内陆冰盖队“都是指去”冰穹A“的考察队。那格罗夫山考察队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介绍过南极98%的面积都常年被冰雪覆盖,只有2%的地方没有。这2%的面积一部分是南极大陆四周沿海地区裸露的岩石或者土壤;另一部分就是整个南极大陆上高出冰盖的山峰,这种山峰其实有个专用名词叫冰原岛峰”。格罗夫山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它们的位置在南极内陆延着中山站到冰穹A的这条路上,前进464公里,再向西约101公里的地方。464公里处是第二次内陆冰盖队到达的最远端,到了这里以后,他们就折返回去了,所以这里也叫“第二折返点”,现在也是“泰山站”所在的位置。

因为南极的大部分山地特征都被埋在了冰盖下面,所以这种为数不多的“冰原岛峰”就是很珍贵的地质样品,是开展地质科学考察的理想地方。而且,更重要的,“冰原岛峰”附近是地球上收集陨石最理想的地方。

陨石在地球表面降落的几率是一样的,但掉在南极冰盖上的最不容易被腐蚀。冰川运动把它们带着往下游方向移动,到“冰原岛峰”的地方,冰川会被山体吸收的热量消融,而陨石则被聚集起来了。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十上百万年,使得“冰原岛峰”附近成了地球上的陨石富集区域。裸露在蓝冰表面的黑色陨石非常抢眼,因此很容易被发现。

据统计,各国考察队在南极找到的陨石目前已超过了40000块,而在世界其它地区发现的陨石数量总共才几千块。

截止到2019年,我国一共派出了6次格罗夫山考察队,共收集到了12665块南极陨石,数量上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到了2004年,也就是我刚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班的那一年,我国决定要派出一支内陆队攻克冰穹A这个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支内陆队由13人组成,在其中一名机械师在1100多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严重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剩下的12名队员成功登顶,并精确测量到了冰穹A的海拔高度为4093米,创造了一个奇迹!人类终于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成功登顶了。

时间到了2007年,冰穹A登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国决定在这一年的年底再派出一次内陆队前往冰穹A。这次的任务目标主要是探测冰穹A地区的冰下地形,找出冰最厚的地方,要在那上里建深冰芯钻,建科学考察站。

这时候的我刚从南极长城站越冬回来,本来对去南极够够的心都有了,但碰到这样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错过了04年底登顶的那次队伍已经让我遗憾了好几年了。经常听老队员说在南极越冬虽然苦,但和内陆队比起来这就不算什么了。既然已经尝试了在南极越冬,我为何不再挑战一把南极内陆队呢?

还有一个原因想参加内陆队是因为我的专业。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以我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管理南极科考站的机械设备也算对口,但在长城站担任管理员其实是不太对口的。当然长城站一年对我的南极实战经验、后勤物流这一块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我那时比较年轻,放到科考站去锻炼锻炼对我后来的发展其实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内陆队更适合我,因为内陆队最重要的就是机械设备。雪地车是我们移动的工具,没有它们我们寸步难行;发电机给我们提供每天赖以生存的能源,另外雪地车也离不开发电机,熄火以后,需要靠它给一些关键部件保温;另外还有雪橇,没有它们装运物资,我们也哪都去不了。所以说内陆队最关键的人员组成是机械师,这话不会有人不服的。所以我那个时候相信,去参加内陆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的预选队员选拔训练,这次的训练和越冬队的训练不同,是在西藏进行。

内陆队为什么要选在西藏训练呢?因为内陆队要去的冰穹A地区的海拔高度是4093米,比拉萨还要高400多米。由于地球的自转,在高纬度地区,同等高度的空气比低纬度更加稀薄。因此,那里的空气含氧量是非常低的。再加上上一次成功登顶的那次内陆队里已经有一名队员在那里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所以这一次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安排我们和西藏登山队一起训练。训练过程中有高原反应的当然就要退出,以后也再也没有机会进入内陆队。

下一章再来详细介绍西藏训练的故事……

... 未完待续 ...

都是真实故事,涉及到队友照片和名字的地方,如有介意,请务必联系我,我会尽快删除,感谢队友的支持!

作者:曹建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