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抑制剂 】
至今,我们对于前庭神经核内神经递质的研究与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无疑,这些方面的进展对于开发新的前庭抑制药物和了解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更多的事实表明,初级与次级前庭神经元之间存在的主要神经递质是一种兴奋性的氨基酸,可以是谷氨酸抑或天冬氨酸,主要作用于红藻氨酸盐受体 。尽管如此,我们对于阻断或调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尚缺少足够的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着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因此,全身给予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可能产生全身的副作用 。 作用方式 如前所述,前庭抑制剂主要是阻滞前庭信号通过前庭神经核向呕吐中枢和其它脑干自主神经中心的传播途径 。 显然,这类药物作用于多个部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前庭神经系统,而是广泛作用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这就是前庭抑制剂虽然可以控制眩晕,但也可以产生许多副作用的原因 。在神经递质中,乙酰胆碱属于前庭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前庭神经核内存在着毒蕈碱样受体,这才是抗酰胆碱类前庭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其次,解剖学研究表明,组织胺能神经系统也投射到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的自主神经中枢,无论是前庭神经核还是前庭的周围部分,均有三种组织胺能受体的表达,即 H1、H2 和 H3 。其中, H1 和 H2 受体均存在于突触后,而 H3 则位于突出前部位 。临床上,多使用拮抗 H1 受体的组织胺拮抗剂治疗眩晕,同时,也具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 。 苯环类药物 属于 r -氨基丁酸协同剂,后者主要是前庭神经元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再者,H3 受体参与调制前庭神经核内依赖这种递质的神经传导过程 。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内,也存在着多巴胺受体,但尚不清楚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否能够对前庭神经核或其它相关的中枢发挥作用 。血管紧张素能神经元也存在于背侧的中缝核内,而后者直接分布到前庭神经核 。 |
|
来自: FATOTAKU111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