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容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我的七彩石 2019-11-04

品味人生——宽容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人们逐步从独断论的框架中走出来,从教条的传统中走出来,酿成一种以宽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思考方法。科学发展打掉了人的妄自尊大,使人类变得谦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科学本身是宽容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说:“我确信,象绝对的必然性、绝对精确、最终真理等观念,都是从科学中排除出去的幽灵”,“在我看来,这种思维规则的放松,是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福音。因为我觉得,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已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把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那必定会使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而胎死腹中。波普尔在谈到一个开放的社会时说,他宁愿用辩论说服另一个人使其遭到失败,也不愿用势力、威胁和恫吓或花言巧语的宣传来压服他。他说:“我认为我是正确的,但我可能是错误的,而你可能是正确的,不管怎样,让我们进行讨论罢,因为这样也比坚持认为自己正确更可能接近正确的理解”。宽容精神也与实证和理性精神息息相关:宽容精神基于对实证和理性精神的信赖,品味人生——宽容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具有实证和理性精神的人也很自然、很容易具有宽容精神

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用生命捍卫你发表这种观点的权力!”泰戈尔曾向爱因斯坦明确表态不相信存在脱离人之外的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爱因斯坦无法说服泰戈尔,只好说:“我不能证明我说的是正确的,这是我的信仰”,这表现了爱因斯坦对其它信仰的一种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必然带来怀疑和批判,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合”起来,因此宽容精神对科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爱因斯坦还说:“凡是真正伟大的并且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能够自由地劳动的个人创造出来的”,“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但是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无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宽容精神。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无数次探索未知中,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态。摘得国际大奖桂冠更是偶然中的偶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在默默从事着清苦的工作,为某一个未知的质变而积累无穷无尽的量变。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过:“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宽容都是科学精神的要素。然而,“科学精神”四个字看上去很美,真正能领悟并遵循的人却不太多。一旦落实到具体的论争上,往往容易跑偏,背离初心。宽容精神是追求真理所需要的,也是追求真理这一目的所要求的:宽容可以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智氛围,从而有助于新思想的涌现和新真理的达成。

品味人生——宽容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表明:凡在开展百家争鸣的时期,都会带来学术繁荣、知识进展、社会前进和人的创造力的极大发挥;凡是罢黜百家,独尊一家,必然导致言路阻塞、学术凋零、科学和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静而动、由此达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总会出现偏差和谬误,科研人员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遭失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回顾理论物理学的历史时,我们说得过分一些几乎可以称之为错误史。在许多科学家提出的所有理论中,大多数是错误的,因而没有生存下来。只有少数正确的理论才继续生存,是没有少数成功背后的许多失败,知识就几乎不可能有任何进步。”事实上,人类的整个科学史也几乎是一部“错误”的历史,人类就是在“犯了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才逐渐看到了外在的一些真实,逐步接近了某些真知。雨果说过:“犯错误是人的权力,不犯错误是天使的梦想。”科学研究更应是容错进取、允许试错探索的。任何创新,都是一种试验,是一种探索,而试验和探索都是有风险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和创新基本上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失败,就不可能有创新,越是突破性大的成果,失败的几率就越高。如果我们禁止了所有的错误和失败,也就禁止了所有可能的创新;剥夺了可能犯错误的权利,也就剥夺了创新的权利。正像黑格尔所说:“这种害怕犯错误的顾虑本身已经就是一种错误”,因为它剥夺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用宽容精神来宽容一切有为科学而失败的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却普遍缺少一种允许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和环境。我们往往习惯于“以一时一事论英雄”、“以一时一事定终生”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习惯于对失败者轻易下定论,这样一种历史惯性。社会不容许失败,创新者也害怕失败的环境,导致一些创新者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或者在遇到挫折后丧失了前行的勇气,从此一蹶不振,从而严重影响和束缚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四届一次全委会上,前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指出:“不怕失败,是创新的条件”。她强调中国科技界要努力塑造一种创新的氛围,要形成允许失败的氛围。朱部长的这一见解切中要害。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创新,激励他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敢于思前人未思之题,解前人未解之谜,创前人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观念。宽容科技失败实际上是在支持创新,宽容既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赞许,也是给失败者一种心灵的慰籍,更是鼓励他们东山再起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创新,当允许和宽容失败”的观念。这才是我们对待创新的理性思维,也才有利于创新的开展和深入。宽容的主体宽容精神要求社会为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宽容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科学同行、科研组织与管理部门包括政府、普通大众,其中以前两者对科研活动、科技工作者的宽容最为重要。理解一切便宽容一切”,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宽容精神,就要让全社会来理解科学,理解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同行、学派之间的相互宽容。

科学的宽容精神突出表现在科学研究,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创造,任何给科学研究设定框框的行为,都是不宽容的表现。著名的科学家费耶阿本德从科学活动的分析中同样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宽容精神,对一切给科学加以限制的企图都予以否定,主张科学研究是“怎么都行”。宽容精神蕴涵着平等精神并“派生”出怀疑意识和批判理性。宽容就是建立一种人人平等的对话关系,形成一种圆桌会议式的探讨。宽容意味着发言机会的均等和公平,任何一方不得剥夺他人发言的权利,意味着不同理论、观点、学者、学派可以进行平等地争论,不以资历、名望、权势等作学术是非的标准。宽容是科学进步和发展的条件,怀疑和批判则是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人们常常把不宽容和怀疑批判联系在一起,其实,二者恰恰是对立的,在一个不宽容的时代和环境,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因为真正的怀疑和批判是不会被宽容的。人们又常常把宽容与怀疑批判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宽容的时代和环境,需要真正的理性的怀疑和批判。以宽容的名义反对一切怀疑和批判,是一种有害的越位。为什么要提倡科学的宽容精神?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和最高价值,真理不是条件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宽容,但是同时宽容又要有限度的,不可滥宽容,我们提倡在一定原则和规范下的宽容。我们提倡的宽容并不是一种不问是非的宽容,不是要无原则地调和而放弃个人的主张和观点,也不是对一而再再而三故意犯错的姑息纵容,它更没有取消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一句话,宽容是有限度和边界的。如果对某些事物的宽容居然使宽容本身成了问题,这些事物就不应再被宽容。正是由于宽容是一件好事,我们才提倡它,所以,为了让它得以保持下去,我们应该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同时还应确立必要的不宽容,反对那些对宽容的存在构成威胁的行动和言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萨达特说过:“除了说谎、伪造和歪曲真相的行为以外,其他都是可以给予宽恕的。”在科学领域里、在科研活动中,故意弄虚作假、伪诈欺骗、“黑箱作业”不应得到宽容。比如近些年来,伴随着科学成果价值的显现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提高,一些打着科学旗号宣扬各种超自然、超物质的学说和伪科学理论纷纷出笼,一些“拉大旗作虎皮”的骗局伪技术也频频亮相。对这类不学无术、愚民、惑众、欺骗、误导、敛财的伪科学不但不能宽容,而且还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和清除。再如,若有人在宽容的旗帜下,超越学术争论的范畴,违反学术规范,对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进行不负责任的恶意的造谣中伤、谩骂攻击,那就背离了宽容精神,是对科学共同体公认规范的藐视。这不但不应予以宽容,还应当予以惩戒,否则宽容精神将难以真正实行。宽容精神是一种能震撼心灵的美德。(图片来自网络)2019.1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