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云趣小集 2019-11-04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三国时期,制瓷工艺中已经使用化妆土,但使用并不普遍,所以实物资料发现很少。施用化妆土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

西晋末年,婺州窑匠士们就充分利用金华地区资源,施用化妆土衬底以遮盖胎面的深色。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1. 东吴高荣墓出土青釉盘口壶 2. 东晋婺州窑盘口壶 3. 东晋德清窑青瓷碗

化妆土是用含铁量少的瓷土,加工成洁白细腻、呈白色或奶白色、施于坯体表面的一种装饰层。

使用化妆土可使胎体表面光滑平整,釉层柔和滋润,以提高瓷器质量。同时因能覆盖胎面各种不良呈色,为制瓷业充分利用劣质原料生产瓷器创造了条件。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东晋 瓯窑青瓷点彩鸡首壶

西晋后期出现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彩料,在已施釉坯件的口沿或肩部以圆点的形式着彩。在整体的青色中缀以几点褐彩,非常醒目,因在釉面之上着彩,故称“釉上彩”。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东晋 瓯窑青瓷点彩盖钵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南朝 越窑青瓷点彩碗

瓷器上使用褐彩,在三国已经开始,但使用很少,至于点褐彩最先由哪个瓷窑发明与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983年,南京雨花台长岗村吴末至西晋初的墓葬出土一件带盖盘口壶,通体绘褐色彩绘,釉呈青黄色,绘有仙草、异兽、人首鸟身、佛像、莲瓣等纹饰,充满神秘色彩,是研究六朝早期绘画艺术的重要标本。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三国(吴)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这件盘口壶不仅是我国年代最早的一件彩绘瓷,而且是一件釉下彩绘瓷器,把我国生产釉下彩的时代由唐代提早到三国或晋初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和佛窟造像,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受苦之人精神上解脱之需要,为佛教流布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时机,佛教艺术因素直接出现在了瓷器上,莲瓣纹和忍冬的出现就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南朝 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北朝 青釉覆莲座烛台

这种纹饰被大量的运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和它的形态变化多样,延绵不断,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创造。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这时期南方各地瓷场烧瓷用的窑都是龙窑,生产能力比较大,一窑可烧盘口壶500件以上,烧碗1万件以上。三国以后,窑顶设投柴孔,龙窑窑身更可以延长,装烧量越来越大。

窑加长后,产量大,余热的利用率高,燃料省,单件产品的成本降低,龙窑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窑顶设投柴孔是龙窑结构的一项重大成就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随着窑炉结构的改进,烧窑技术也有提高。瓷器胎骨细洁坚硬,吸水率与气孔率都很低,多数瓷器达到正烧。

同时越窑、瓯窑等窑烧制的青瓷,釉层透明,多数呈青或青灰色,还原气氛的控制相当成功。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东晋 越窑青瓷博山炉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二)

托珠窑具

窑具的体积也由大变小,由高变矮,筒形窑具减少,三足支钉被淘汰,新增了托珠用于间隔,从而节省了制造窑具的工本和原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