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人鲁迅的温柔育儿经

 冬不拉拉 2019-11-04

编者按

这位父亲给他的朋友们写的关于孩子的信件是这样的:

关于孩子到来的无措。“当出院回寓时,已经增添了一人,所以势力非常膨胀,使我感到非常被压迫,现已逃在楼下看书了。”

关于带孩子辛苦。“他已出了三个半牙齿,能说的话还只三四句,但却正在学走,滚来滚去,领起来很吃力。”“(孩子大了起来)越加捣乱,出去,就惹祸”,“但在家里,却又闹得我静不下,我希望他快过二十岁,同爱人一起跑掉,那就好了。”

关于孩子放假。“从下星期一起,敝少爷之幼稚园放假两星期,全家已在发愁矣。”“他整日在家里闯祸,不是嚷吵,就是敲破东西,幸而再一个礼拜,幼稚园也要开学了,要不然,真是不得了。”

关于反叛。“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你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这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就是那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而孩子是周海婴。亲历亲为带孩子,不时向朋友们吐吐槽,当时如果有朋友圈的话,鲁迅先生一定也是个晒娃狂魔吧?

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狂人鲁迅的温柔育儿经

孩子出生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其后与许广平相识,从1925年3月起,鲁迅和许广平通过书信建立了恋爱关系。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鲁迅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于是,他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鲁迅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辗转到上海,与许广平在上海喜结良缘。

正是在各种辗转下,周海婴意外出生于上海。但是,孩子的到来还是给年近50岁的鲁迅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因为孩子一生下来,皮肤是发红的,所以以“小红象”作为对孩子的昵称。而他哄孩子睡觉的儿歌也不一般: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大概绕口令也是哄孩子的好办法吧!

狂人鲁迅的温柔育儿经

顺其自然倾听孩子心声

上海的夏日,烈日炎炎,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家中没有电风扇,小海婴经常热得满身都是痱子。这个时候,鲁迅就会把海婴抱在床上,一点一点地为孩子涂上痱子药水,这时候许广平会在一旁扇着扇子,而此时最舒服的就是躺着“享受”的小海婴。

鲁迅对孩子的教育并未如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师那样搞各种形式的单独授课,每天检查督促作业,询问考试成绩等。而是像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与海婴》里提及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父亲这种教子方法在当时是极为逆反的,也招致许多人的非议。为此,他曾写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为回应。

周海婴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各式各样有趣的玩具,鲁迅也一改平日只光顾书店的习惯,常常在一些杂货店和卖玩具的摊位上驻足,花心思为孩子挑选玩具。一次,他给海婴买了一套木匠工具,让海婴模仿工人劳动。海婴高兴得手舞足蹈,拿着它四处敲敲打打,完全沉浸在当工程师的意境中。鲁迅的一位朋友曾送给海婴一辆儿童三轮脚踏车,海婴天天骑着它,骑破了,恳求父亲为他再买辆新的。

尽管鲁迅平日生活非常节俭,但是,看到孩子因为经常骑车锻炼而变得结实强壮的身体,欣然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在他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欢乐的,而游戏玩耍可以使孩子解放天性,获得收益。

鲁迅非常珍惜同孩子相聚的时间,这对惜时如金,彻夜工作的他来说是非常不易的。周海婴说:“他的幼年是十分幸运的,凡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电影,父亲总是陪我去观看,像《泰山之子》、《米老鼠》、《仲夏夜之梦》都是我那时钟爱的影片。”

有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享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简直是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地想去观看。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担心孩子受到惊吓,没有带他去看。海婴当时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十分失望。

父亲注意到了孩子的情绪,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再找别的机会,白天陪他去观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鼓励孩子提问

鲁迅经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他会声情并茂地为孩子讲述狗熊如何生活,饶有兴致地为孩子细心解释萝卜如何长大。

他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他记得自己读私塾时,曾问先生什么叫“怪哉”,先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他绝不愿意自己孩子也遭受这种不能问和不敢问的冷遇,他总是启发孩子提问。

狂人鲁迅的温柔育儿经

孩子稍大,开始用童心探索世上的奥秘时,就用一串串的问题去打扰父亲了。周海婴的问题尽管是幼稚荒唐的,可有的问题却大胆地触及了世界的本源。对这一切,鲁迅总是含笑地倾听着,耐心地解释着,尽量不使海婴失望。

孩子成长中也有话语权

鲁迅给人写回信一般都是在下午。回信时,他会根据写信的对象来选择信笺。鲁迅非常喜欢艺术,所以他买了很多信笺,这些信笺是根据收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选择的使用。有意思的是,他选择写信的时间通常是周海婴放学回家的时候。

周海婴回忆道:只要他看见父亲写信,拿信笺,自己就很积极地帮他挑选。当时他并不了解父亲挑选信笺的意义,只是以一个孩子的审美观来选择信笺。如果自己挑选的信笺图案、内容和父亲愿意回复信的这个对象不一致,父亲就会比较为难,但又不直接说,只是委婉地表示“你怎么选一个这个?”,或者说“选一个牡丹花的信笺写给一个不太认识的朋友,那就不太好了。”然后用商量的口气问:“是不是再换一张?”直到两个人互相达到一致,才最终决定写信的信笺。

周海婴说:“一位叔叔为我买来了两套丛书《儿童文库》和《少年文库》,每种几十册。母亲收藏了内容较深的《少年文库》,让我看浅显的。我反复翻阅了多遍,不久翻腻了,向母亲索取《少年文库》,她让我长大些再看,而我坚持要看这套书。争论的声音被父亲听到了,他便让母亲收回成命,从柜子里取出来,放在一楼内间我的专用柜里任凭选阅。这两套丛书,包含文史、童话、常识、卫生、科普等等,相当于现在的《十万个为什么》,却着重于文科。父亲也不过问选阅了哪些,或指定看哪几篇,背诵哪几段,完全‘放任自流’。”

不图虚名让孩子自食其力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病逝。当时海婴还是个在上学的孩子,每天早上极不情愿地在美梦中被催促声叫醒,接着听到的便是“要上学了,快点!”

然而那一天早上,并没有人催促他动作快点,更是连学校都不用去了。小海婴心想又不放假,又不是周末,怎么不用去学校呢?一直照顾他的阿姨对他说,穿好衣服后先不要下楼。

他一下楼,就看见自己家里来了很多人,屋里屋外全站满了人。满心疑惑的他,用目光在人群里寻找着母亲,当他看到母亲并跑过去的时候,他看见父亲躺在离母亲不远的床上。母亲拽着他,不让他过去,那一瞬间,小海婴立刻明白了,自己没有爸爸了!

鲁迅临去世时,留下的遗言收录在《且介亭杂文末篇》中名为《死》的那篇文章。对于孩子的未来,鲁迅自然是希望“后来居上”的。他说过希望他儿子做父亲做得比他还好。但是,对子嗣未来谋生的手段,鲁迅却写下这样的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一教诲始终贯穿于周海婴的一生。鲁迅去世后,周海婴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入北大物理系后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他曾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一直从事广播电视规划工作。

人生有很多东西不能永远存在,但父亲给予周海婴的爱却是永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