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览经史子集中的悠悠水乡

 闻道山人 2019-11-04

参会者在论坛现场观看“图史与笔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画创作文献展”。

问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引到风景如画的江南。在10月30日举行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问道江南:学术流派及其思想世界”分论坛上,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经史子集中的江南水乡画轴。

江南文化是“活的生命”

词,流传千古,至今经久不衰,词体虽产自北方的胡夷里巷,但流传到南方后,立即成为南方文学的代表样式。诗人虽逝,但经典词句依旧“活在当下”。唐宋词调中,大量均与江南有关,甚至直接用“江南”命名。“比如说《忆江南》《望江南》《江南柳》等,而《望江东》中的江东,说的也是江南。”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国忠对江南词派颇为喜爱,“列举30位著名词人,欧阳修、晏几道、王安石、秦观等19位都属于江南词人,足见江南词人在宋代词人中的分量。”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词人吴梅村这句“世间何物是江南”的诗句很能让人寻味,他为什么说“世间何物是江南”?到底什么是“江南”?“江南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文物,不是古籍尘封的故纸,也不是电子书中的数据,更不是时尚与商家的泡沫,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是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晓明教授认为,要努力将江南学问、江南文章,化为每一个人可以体会的道理和诗意,就如每一处小小的古镇,都能体会什么是江南之美。

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栖所

作为水乡泽国的江南,在北宋靖康之难、南宋定都临安后,更成为繁华的都市中心。话本小说的叙事中,有不少呈现了江南的意向,大体可以归纳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栖所。“综合来看,江南地区透露出的感觉是浪漫爱情的发生场、温柔乡,同时还是商业发达之地。”来自台湾的学者吴仪凤选取了《唐解元一笑因缘》《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例子加以佐证,“尤其是水上船舶,水域的温柔荡漾,恰与温存之爱情心理相互呼应。”

金陵在江南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文学意向,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太多的文人骚客来此寄托情思,曹雪芹、吴敬梓也不例外。“曹雪芹和吴敬梓的人生轨迹正好相反,曹雪芹是遭抄家之后被迫离开故土,而吴敬梓则是怀着对家乡的失望到金陵寻梦的。”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认为,《红楼梦》《儒林外史》几乎同时问世,两部作品中的“江南金陵”却不尽相同,值得深入品味。

江南士大夫的“退隐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或因为官场失意而厌倦政治,或为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明清士大夫退隐在江南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也造园林。以顾文彬为中心的交友圈,典型而又形象地展示出晚清苏州城市空间的绅士生活风貌。“顾文彬居家期间,与一批志趣相投的乡宦绅士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觥筹交错之际,诗文酬唱,清音度曲,卧游园苑,赏鉴金石书画,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通过《过云楼日记》重点考察了晚清浙江官员顾文彬退官回籍后的交游、收藏、慈善等“退休生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兼以身心愉悦,从事诗文唱和、金石赏鉴收藏雅事,这可能是江南士大夫最为留恋的乡居生活了。”

藏书

万千典籍传承江南文脉

如果要用一个最恰当的词来描述江南,答案是:读书。这是昨天参加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藏书江南:从典籍看江南文脉”分论坛的专家学者,得出的一致结论。书是文脉的骨干。盛世修典,太平纂帙。在论坛上,来自长三角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藏书界等业内的20余位专家学者聚坐论道,探究典籍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的延续离不开文献典籍,万千文献典籍构成了文化江苏的重要内涵,点染出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轨迹,又在日月常新中发扬光大。

文化结晶

“文采风流为天下冠”,南京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徐忆农这样形容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她说,古往今来,江苏不仅是我国的经济重镇,也是文化重镇,历来被视为人文荟萃之地,“数千百年,天下皆以吾吴为文章渊薮”,江南典籍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论坛上了解到,江南的藏书业最称繁盛。南宋无锡人尤袤所著《遂初堂书目》和浙江安吉人陈振孙所著《直斋书录解题》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经典。中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名单,江南人十占八九。晚清的中国四大藏书楼,江南独占其三。“总之,江南产生及保存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近年来致力于江苏图书馆古籍普查,她拿出了翔实的数据:江苏现存古籍450多万册,分布在156家收藏单位;江苏有藏书家998人,占到全国总藏书家的近20%。

薪火传承

珍贵的江南文献典籍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在江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用“书聚江南,脉传中国”来诠释江南藏书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他认为,江南藏书尤其是江南藏书楼,对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及书香传播、文脉承传影响深远,“每一座宜居的城市,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让图书馆为城市和市民带来文化的温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从清代《三礼》文献的收藏整理中,看到了江南文脉的传承。他说,如果把江南文脉比喻为一条宝石项链的话,那么清代江苏学者收藏的宋元本《三礼》文献、校勘成果和仿真翻刻本,则是这条项链上鳞次栉比的宝石,熠熠生辉。

来自早稻田大学的日本教授稻畑耕一郎,从日本收藏的中国清代江苏文人顾禄的遗文和手迹中,发现了江南文脉不仅在中国国内渊源流传,还延续到了同时期的日本,成为外国学者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的宝贵文献。

发扬光大

江苏文脉就是江苏人的历史、现在、未来,是生生不息的乡愁记忆和内在发展动力。文脉的整理与研究,能够让人们在传统的典籍中寻找智慧,为当代江苏文化建设勾画蓝图,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江苏文脉不仅属于历史,更推动着今天的进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馆员王桂平说,江苏藏书风气浓厚,藏书家“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对于今天浮躁的现代人有莫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以书藏为线索,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驰梳理了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他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传统书藏是现代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中国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图书馆思想的诞生。

丹青

山水笔墨勾画审美传统

多年来,在人杰地灵的江南,众多大师级的画家为中国画的复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世纪以来,国画家们继承前辈宏志,在宽松活跃的文化环境下蓄力齐发,用不断革新的丹青笔墨渲染日新月异的壮美河山,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江南故事”。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丹青江南”分论坛上,嘉宾云集,就“图史与笔墨”的话题,对江南绘画文脉展开了精彩论道。

“写意”是江南绘画文脉重要的审美特征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樊波:江南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艺术学概念。而江南绘画文脉则是地理学与艺术学相结合所构成的一个历史现象。江南绘画文脉形成由宋元到明清,有一个重要取向,这就是对“写意”的偏重,或者说,“写意”是江南绘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审美特征。

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合二为一,从而使“写意”方式风靡天下的,当属元人绘画。从刘因的相关论述来分析,可以说宋画已达“形似之极”,于是必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而转向崇尚“意”的追求。在宋画“重象”覆盖下的“意”,正是在这种历史转向中显露而出,这种转向就是绘画审美意象结构的变更,就是宋画到元画的演化,至此“泻胸中之丘壑,泼纸上之云山”的“写意”方式全面蔓延开来。

江南文脉是诗画关系变迁的审美支撑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顾平:以北宋为例。到北宋后期,江南审美文化彻底扭转了以北方“景观”为主的审美体系。那么,“平淡天真”、富有“真意”且具有江南地域特征的绘画审美形态,为何会得到北宋宗室及文人的推崇呢?

首先是因为其图式中诗意的自显。画者在画面中营造开放性的意象,为观者提供多元的审美想象,具有“溶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审美品格。其次,北宋晚期具有江南地域性特点的审美形态还没有被附加过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属于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审美体系。

北宋晚期确立的江南审美文化特征成为最具特色与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发掘传统、承续传统,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江南文脉的再发现与再复兴,于当代文化建设意义巨大。

写意油画是对江南文化的另一种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写意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是不是用什么工具都可以来表达?油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另一种绘画的语言体系和工具,其中有没有国人的精神状态在?有的。因此写意油画对江南文化来说,也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范迪安认为,写意油画的本质支撑和内在学术理想是“写意精神”,因此展现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语言特征。对于画家而言,他们都有各自的体验。作品的感人之处及有效性在于其表现的意识,即“意”之所在,由“意”所建立的公共性。“意”对画之主体具有聚合作用,能产生共鸣或共振。主体精神与意义表达,相辅相成。油画家们对蕴含江南文化精神内核的作品创作,均可视作一种融合的实践。

参会者在论坛现场观看“图史与笔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画创作文献展”。

问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引到风景如画的江南。在10月30日举行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问道江南:学术流派及其思想世界”分论坛上,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经史子集中的江南水乡画轴。

江南文化是“活的生命”

词,流传千古,至今经久不衰,词体虽产自北方的胡夷里巷,但流传到南方后,立即成为南方文学的代表样式。诗人虽逝,但经典词句依旧“活在当下”。唐宋词调中,大量均与江南有关,甚至直接用“江南”命名。“比如说《忆江南》《望江南》《江南柳》等,而《望江东》中的江东,说的也是江南。”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国忠对江南词派颇为喜爱,“列举30位著名词人,欧阳修、晏几道、王安石、秦观等19位都属于江南词人,足见江南词人在宋代词人中的分量。”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词人吴梅村这句“世间何物是江南”的诗句很能让人寻味,他为什么说“世间何物是江南”?到底什么是“江南”?“江南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文物,不是古籍尘封的故纸,也不是电子书中的数据,更不是时尚与商家的泡沫,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是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晓明教授认为,要努力将江南学问、江南文章,化为每一个人可以体会的道理和诗意,就如每一处小小的古镇,都能体会什么是江南之美。

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栖所

作为水乡泽国的江南,在北宋靖康之难、南宋定都临安后,更成为繁华的都市中心。话本小说的叙事中,有不少呈现了江南的意向,大体可以归纳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栖所。“综合来看,江南地区透露出的感觉是浪漫爱情的发生场、温柔乡,同时还是商业发达之地。”来自台湾的学者吴仪凤选取了《唐解元一笑因缘》《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例子加以佐证,“尤其是水上船舶,水域的温柔荡漾,恰与温存之爱情心理相互呼应。”

金陵在江南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文学意向,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太多的文人骚客来此寄托情思,曹雪芹、吴敬梓也不例外。“曹雪芹和吴敬梓的人生轨迹正好相反,曹雪芹是遭抄家之后被迫离开故土,而吴敬梓则是怀着对家乡的失望到金陵寻梦的。”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认为,《红楼梦》《儒林外史》几乎同时问世,两部作品中的“江南金陵”却不尽相同,值得深入品味。

江南士大夫的“退隐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或因为官场失意而厌倦政治,或为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明清士大夫退隐在江南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也造园林。以顾文彬为中心的交友圈,典型而又形象地展示出晚清苏州城市空间的绅士生活风貌。“顾文彬居家期间,与一批志趣相投的乡宦绅士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觥筹交错之际,诗文酬唱,清音度曲,卧游园苑,赏鉴金石书画,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通过《过云楼日记》重点考察了晚清浙江官员顾文彬退官回籍后的交游、收藏、慈善等“退休生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兼以身心愉悦,从事诗文唱和、金石赏鉴收藏雅事,这可能是江南士大夫最为留恋的乡居生活了。”

藏书

万千典籍传承江南文脉

如果要用一个最恰当的词来描述江南,答案是:读书。这是昨天参加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藏书江南:从典籍看江南文脉”分论坛的专家学者,得出的一致结论。书是文脉的骨干。盛世修典,太平纂帙。在论坛上,来自长三角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藏书界等业内的20余位专家学者聚坐论道,探究典籍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的延续离不开文献典籍,万千文献典籍构成了文化江苏的重要内涵,点染出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轨迹,又在日月常新中发扬光大。

文化结晶

“文采风流为天下冠”,南京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徐忆农这样形容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她说,古往今来,江苏不仅是我国的经济重镇,也是文化重镇,历来被视为人文荟萃之地,“数千百年,天下皆以吾吴为文章渊薮”,江南典籍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论坛上了解到,江南的藏书业最称繁盛。南宋无锡人尤袤所著《遂初堂书目》和浙江安吉人陈振孙所著《直斋书录解题》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经典。中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名单,江南人十占八九。晚清的中国四大藏书楼,江南独占其三。“总之,江南产生及保存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近年来致力于江苏图书馆古籍普查,她拿出了翔实的数据:江苏现存古籍450多万册,分布在156家收藏单位;江苏有藏书家998人,占到全国总藏书家的近20%。

薪火传承

珍贵的江南文献典籍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在江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用“书聚江南,脉传中国”来诠释江南藏书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他认为,江南藏书尤其是江南藏书楼,对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及书香传播、文脉承传影响深远,“每一座宜居的城市,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让图书馆为城市和市民带来文化的温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从清代《三礼》文献的收藏整理中,看到了江南文脉的传承。他说,如果把江南文脉比喻为一条宝石项链的话,那么清代江苏学者收藏的宋元本《三礼》文献、校勘成果和仿真翻刻本,则是这条项链上鳞次栉比的宝石,熠熠生辉。

来自早稻田大学的日本教授稻畑耕一郎,从日本收藏的中国清代江苏文人顾禄的遗文和手迹中,发现了江南文脉不仅在中国国内渊源流传,还延续到了同时期的日本,成为外国学者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的宝贵文献。

发扬光大

江苏文脉就是江苏人的历史、现在、未来,是生生不息的乡愁记忆和内在发展动力。文脉的整理与研究,能够让人们在传统的典籍中寻找智慧,为当代江苏文化建设勾画蓝图,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江苏文脉不仅属于历史,更推动着今天的进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馆员王桂平说,江苏藏书风气浓厚,藏书家“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对于今天浮躁的现代人有莫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以书藏为线索,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驰梳理了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他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传统书藏是现代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中国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图书馆思想的诞生。

丹青

山水笔墨勾画审美传统

多年来,在人杰地灵的江南,众多大师级的画家为中国画的复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世纪以来,国画家们继承前辈宏志,在宽松活跃的文化环境下蓄力齐发,用不断革新的丹青笔墨渲染日新月异的壮美河山,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江南故事”。在昨天举行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丹青江南”分论坛上,嘉宾云集,就“图史与笔墨”的话题,对江南绘画文脉展开了精彩论道。

“写意”是江南绘画文脉重要的审美特征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樊波:江南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艺术学概念。而江南绘画文脉则是地理学与艺术学相结合所构成的一个历史现象。江南绘画文脉形成由宋元到明清,有一个重要取向,这就是对“写意”的偏重,或者说,“写意”是江南绘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审美特征。

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合二为一,从而使“写意”方式风靡天下的,当属元人绘画。从刘因的相关论述来分析,可以说宋画已达“形似之极”,于是必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而转向崇尚“意”的追求。在宋画“重象”覆盖下的“意”,正是在这种历史转向中显露而出,这种转向就是绘画审美意象结构的变更,就是宋画到元画的演化,至此“泻胸中之丘壑,泼纸上之云山”的“写意”方式全面蔓延开来。

江南文脉是诗画关系变迁的审美支撑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顾平:以北宋为例。到北宋后期,江南审美文化彻底扭转了以北方“景观”为主的审美体系。那么,“平淡天真”、富有“真意”且具有江南地域特征的绘画审美形态,为何会得到北宋宗室及文人的推崇呢?

首先是因为其图式中诗意的自显。画者在画面中营造开放性的意象,为观者提供多元的审美想象,具有“溶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审美品格。其次,北宋晚期具有江南地域性特点的审美形态还没有被附加过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属于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审美体系。

北宋晚期确立的江南审美文化特征成为最具特色与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发掘传统、承续传统,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江南文脉的再发现与再复兴,于当代文化建设意义巨大。

写意油画是对江南文化的另一种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写意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是不是用什么工具都可以来表达?油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另一种绘画的语言体系和工具,其中有没有国人的精神状态在?有的。因此写意油画对江南文化来说,也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范迪安认为,写意油画的本质支撑和内在学术理想是“写意精神”,因此展现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语言特征。对于画家而言,他们都有各自的体验。作品的感人之处及有效性在于其表现的意识,即“意”之所在,由“意”所建立的公共性。“意”对画之主体具有聚合作用,能产生共鸣或共振。主体精神与意义表达,相辅相成。油画家们对蕴含江南文化精神内核的作品创作,均可视作一种融合的实践。

来源:无锡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