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袋鼠临证】赵进喜教授治疗肾脏水肿五法

 问道学者 2019-11-04

肾脏病水肿治疗不能单纯运用利尿消肿药物。赵进喜教授治疗肾脏病水肿提出祛风、解毒、理气、活血、补气五法,疗效确切。

01

 治水需祛风,风去水自清

慢性肾脏病水肿多因感受风邪加重,尤其肾炎水肿患者常因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研究发现,风邪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的主要病因,并常兼有寒、热、湿邪。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风湿热、狼疮性关节炎等继发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风邪密切相关。风邪及其兼夹外感病邪是慢性肾脏病产生和进展的始动和加重因素。

肾炎属于中医学“肾风”范畴,《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庬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上文指出肾风的病位在肾,病因为风。故运用祛风治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水肿除可减轻水肿之外,尚可阻止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祛风一法具体可分为祛风散寒、祛风清热、祛风除湿、搜风通络治法,如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治当祛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物常用荆芥、防风、苏叶等;如感受风热,症见发热,汗出,咽痛,鼻流黄涕等,治当祛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物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如感受风湿,症见四肢沉重,关节痛,受寒或雨天加重,治当祛风除湿,方用羌活胜湿汤、五藤饮加减,药物常用羌活、独活、穿山龙、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络石藤、桑枝等。如风邪入络,症见肢体麻木不仁,治当搜风通络,多用虫类药,药物常用蝉衣、僵蚕、蜈蚣、刺猬皮等。

02

治水需解毒,毒去水易除

“毒邪”致病相当广泛,在肾脏病变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慢性肾脏病水肿的发生、发展与“毒邪”密切相关,并且“毒邪”常于水湿互结,使得病情缠绵难愈,解毒即给邪以出路,邪有出路则水肿易消。“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常见风、热、湿毒,内生之毒有痰、瘀、湿、浊毒,虽引起肾脏疾病的毒邪种类不一,但在某一种肾脏病变中可见多种毒邪常兼夹为患,如风热毒邪、湿热毒邪、瘀浊毒邪、湿浊毒邪等,且可相互转化及发展。在临床实践中,祛除病因之毒,截断或扭转毒邪的传变,应贯穿于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

解毒一法具体可分为疏风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利湿解毒、泄浊解毒、清利湿热解毒。如感受风热邪毒,治不得法,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咽痛,蛋白尿、血尿、水肿等,治当疏风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物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如热毒伤及肾络,旁及皮肤血脉,可出现狼疮肾、紫癜肾,表现为皮肤红斑或紫癜,治当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常用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等

如肾脏病治不得法,病情迁延,发展至慢肾衰,脏真受损,湿浊邪毒内生,表现为乏力倦怠,恶心纳差,皮肤瘙痒,大便干,小便多沫,治当益气养血活血、利湿泄浊解毒,方用当归补血汤、萆薢渗湿汤、升降散加减,药物常用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土茯苓、萆薢、石韦、白鲜皮、地肤子、蝉衣、僵蚕、姜黄、大黄等;如慢性肾脏病并发泌尿系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治当清利湿热解毒,药物常用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土茯苓、车前草等。

03

治水需理气,气行水不聚


慢性肾脏病水肿经常伴有气滞症状,如嗳气、呃逆、胸脘痞闷、腹胀、大便不畅等,单纯运用利尿消肿药物效果不佳,须加入理气之品,此外理气亦可助水肿消退,正所谓“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理气一法具体可分为疏肝理气、和胃通降、疏利三焦,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症见善太息,胸胁苦满,急躁易怒,胸闷气短等,治当疏肝理气,方用四逆散加减,药物常用柴胡、炒枳壳、赤芍、白芍、香附、香橼、佛手等;气郁化热,症见口干、口苦、心烦者,治当清解郁热,方用柴苓汤加减,药物常用柴胡、黄芩、丹皮、栀子、猪苓、茯苓、泽兰、泽泻等;如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导致脾胃气滞者,症见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嗳气呃逆,大便不畅,治当和胃通降,方用香苏散合五皮饮加减,药物常用苏叶、苏梗、香附、陈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等;三焦气滞即上、中、下三焦均有病变,一般水肿较为严重,治当疏利三焦,方用导水茯苓汤加减,常分三焦用药,上焦药物常用苏叶、苏梗、瓜蒌、炒枳壳、苦杏仁、桑白皮、葶苈子等;中焦药物多用陈皮、半夏、大腹皮、木香、砂仁等;下焦药物多用木香、槟榔、荔枝核、乌药、土茯苓、萆薢、石韦、泽泻等。另外尚需注意,气滞兼有阳虚者,加用桂枝、肉桂、炮附子等温阳化气之品;气滞兼有阴虚者,使用行气药物要中病即止,因行气之品多辛温香燥,可耗伤阴液,加重病情。


04

治水需活血,血行水自解

慢性肾脏病水肿常伴有血瘀,可表现为面黑唇暗,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斑,月经错乱、色暗、有血块,使用活血化瘀治法治疗此类水肿,常收到较好效果。《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王冰曰:“去菀陈莝,谓去积久之水物。”王冰认为其为祛除水饮治法,也有学者认为其为活血化瘀治法,据《素问·针解》曰:“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笔者认为“去菀陈莝”为活血化瘀治疗水肿之滥觞。

活血一法具体可分为活血化瘀、活血散结、活血通络治法,如症见面黑唇暗,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斑,治当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常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葛根等;如肾脏病水肿兼见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脂肪肝等,治当活血散结,方用牡蛎泽泻散加减,《伤寒论》曰:“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药物常用牡蛎、鬼箭羽、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等;如症见唇暗,舌质暗,左侧少腹有压痛,失眠,健忘,或精神失常者,治当活血通络,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药物常用桃仁、桂枝、地龙、穿山甲、土鳖虫、水蛭等。

05

治水需补气,气足水易去

慢性肾脏病水肿普遍存在气虚表现,气虚具体又有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之别。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蒸化,三脏气虚均可出现水肿,如《景岳全书·肿胀》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补气一法具体可分为补益脾肺之气、补肾气,如症见乏力,气短,自汗,易感冒,纳差,大便溏等,治当补益脾肺之气,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药物常用黄芪、炒白术、苍术、防风、党参、太子参等。其中黄芪固表、补脾肺、利尿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气虚水肿的主药,一者补脾肺,脾肺气足则水液得运;二者固表以防外邪入侵,因肾病患者常因感受外邪病情加重,如《本草备要》曰:“黄芪补气,固表,泻火。”三者利尿以治标,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黄芪善治胸中大气。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可见古代医家早认识到黄芪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有研究表明黄芪可减少尿蛋白,促使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加强,从而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进而改善水肿状况。笔者临床习用生黄芪,常用量30~120 g。如症见乏力,腰酸痛,夜尿频多等,治当补肾气,方用吕仁和教授经验方益气固肾汤加减,药物常用黄芪、淫羊藿、金樱子、芡实、猪苓、炒白术、川芎、丹参等。气虚又可兼有阴虚、阳虚,气虚兼有口干、手足心热,盗汗等阴虚表现者,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药物常用太子参、莲子、地骨皮、黄芪、车前子、茯苓等;气虚兼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阳虚表现者,方用玉屏风散合桂附地黄丸加减,药物常用黄芪、炒白术、苍术、防风、桂枝、炮附子、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莲子、芡实、倒扣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