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灰心丧气的时候,重读王小波是必要的

 走路once 2019-11-04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王小波

我这一代小村、小镇、小城出身的70后,由于小时候受的教育不好,没怎么读过课外书,高中刚开始有点醒悟,大学才想起读点好书,但英语普遍不好,根本不敢翻原著,读到本李敖就欣喜若狂了。

我曾奉李敖为偶像,更多的是读王朔,接受这二位的教唆,什么都不再相信,第一反应就是骂人,这已经算不错了,勉强算得上半独立思想。

然后到了1997年,王小波去世,那前后顾准被“出土”,这两位建设者为我补上了重要一课,让我离开了李敖的路数,对王朔也不全盘接受了。

反正就我个人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四位,王朔调侃,李敖泼皮,顾准深刻,王小波有趣,他们的书我一本不落地看完,从王朔的“单立人”,到顾准的真假日记,到李银河整理的小波的各种杂碎文章,还有李敖越来越垃圾的各种“有话说”,尽到了一个忠实读者的责任,以酬谢他们曾给我的指导,虽然这营养本身也是营养不良。

在我心目中,这几个人的排名不分先后,但受“二王”恩惠最多,所以常常找机会念叨。

王小波的书,记得最早读的是《黄金时代》,然后是《我的精神家园》,后来该书扩充到《沉默的大多数》,他以小说和杂文(也可以叫评论)两条路,同时在两个领域达到了同行的一流水准,而且这两块又互相帮忙,评论写的像小说一样好看,小说写得和评论一样有情怀

对于小说我不太懂,只是直觉上认为王小波是早逝的大师,如果假以时日,他可以写得更出色。也有冯唐那样的观点,说王小波的小说写的差,这个我不同意。

但在评论这一块,我可以笃定地说,王小波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在我十来年的评论编辑生涯里,遇到很多拔尖的评论作者,有的影响力还超过王小波,但就个人阅读体验,他们还没到达王小波站的那个地方。

我足够晚熟,禀赋和环境也都一般,25左右的高龄才开始正式接受王小波的精神启蒙,比如神圣是虚假的、极权是反人类、洗脑最可恶、罗素的“幸福的本源”、有趣的价值、愚蠢是最大的罪孽、重视逻辑、最重要的是明辨是非等等。看似卑之无甚高论,多是一些理念的普及,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有洗心革面再造新人的效果。

王小波还使我对理科生敬仰有加,从他开始,我觉得文科生讲道理不靠谱,喜欢胡搅蛮缠,把自己和别人都搞糊涂了,而受过科学训练的理科生,有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有一种深入浅出的方法,能把道理向读者讲清楚(当然我这个观点也偏颇了)

这个看似简单,但在各种愚昧和蒙昧的环境下,能帮读者的头脑“解套”,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工作。在这一方面,王小波是完成的最好的。

25岁之后,30岁之前,在王小波的帮忙下,当然也有很多思想者的贡献,把价值观这一块搞成形了,虽然还很粗浅,但看问题能基本靠谱,有思辨的能力,有不偏激的心态,脑壳没有坏掉,不再受人蒙骗,在这个世道,已经是值得庆幸的成绩,有多少人在青春的关键期遇人不淑,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啊。

这是我每每想起王小波,就有一种温暖的感激的原因,如果在古代,见了面是要叫一声“恩公”的。

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不信你观察一下,那些口头和文字里经常跳出“有趣”“趣味”“好玩”“逻辑”“特立独行的猪”“理性”的,多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从王小波去世以后,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怀念,尤以十年声势为盛,但那之后,随着世道艰辛,人心哀哀,王小波提倡的那些理念,在现实困境中往往派不上用场。

显然,王小波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是他过气了?还是我们已经配不上拥有王小波?在离开王小波的这些年,这个世界没有变得更好。

但是不管你乐观悲观,有力无力,他都懒洋洋地站那里,抄着兜皱着眉头看着我们,仿佛对我们的颓挺不满意。

当我们灰心丧气,甚至感觉无以为继的时候,重读王小波是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面,其实都在他的经验之内,还有比他的青年时代更糟糕的年头吗?

尤其近来,目睹很多事情,颇有日暮途穷之感,经常胸口烦闷,就一篇一篇读王小波,《思维的乐趣》《蛊惑宣传》《我的精神家园序》《沉默的大多数》《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谦卑学习班》,确实能让心情好一些,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情,他早已经剥洋葱一样给剥开讲透了,而且你能学到他看事情、谈问题、评价人的方法,既有思考的力量,也有思维的乐趣

以心里怀着谢意,把王小波再次推荐给年轻的读者和听众,驴鸣犬吠,就当打精神疫苗了。

-end-

哪些作家/作品教会了你「独立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