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大豆 | 大概是最不稀有的保护植物

 昵称37581541 2019-11-05

野大豆大概是最不稀有的保护植物吧。别说乡村野地了,连奥森等城市公园里都很常见。

【 野大豆 Glycine soja 】豆科 >> 大豆属


野大豆,豆科大豆属,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是我国II级保护植物。虽说是保护植物,但野大豆一点也不“稀有”,前面也说了,随处可见。

不同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是有一定直立性的,能靠自己站起来。但野大豆是缠绕藤本,必须爬在什么东西上。

奥森路边的栅栏上、植物上就缠绕着很多野大豆。

但奥森的野大豆是相当不起眼的。纤弱的茎,细小的花朵和种子,好在三小叶复叶辨识度稍高一些,不然很难把它从路边草丛里揪出来。

五六月份是野大豆的花期,紫色小花可称微小。花虽小,但豆科特征俱全。

等到九十月份,豆荚就成熟了。

成熟后的豆荚长一厘米左右,上长满了黄锈色毛,挺扎手。完全成熟后,颜色变得乌黑。随后开裂成两瓣儿,把其内蕴藏的2~3枚种子甩了出去。

一般认为,野大豆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大豆的祖先。

《中国植物志》里写到: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通常被认为是由[豆劳]豆 Glycine soja 驯化而来,现知约有1000个栽培品种([豆劳]豆就是野大豆)。后来的一些研究对大豆、野大豆做了基因组测序,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1]。

我国有悠久的大豆栽培历史,把种子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野大豆,驯化成如今的大豆,我无法想象这之间的过程。

据吴文婉等人的统计,距今9000~7000年前先人就开始利用野生大豆属植物。而从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时代开始,考古中发现的大豆属种子就出现了明显的驯化特征。[2]

[2]摘自古代中国大豆属 (Glycine) 植物的利用与驯化

不单是种子大小发生了变化。前面也说道,野大豆豆荚成熟后就会崩裂开,甩出种子。栽培大豆豆荚就不容易自然崩裂。

这大概是因为,人类栽培大豆的时候需要采集豆种,豆荚会自然的崩裂品种种子不容易被采集,就逐渐被淘汰。

当然栽培大豆与野大豆的差异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分析。

↑注意这张是两型豆

在野外,还有一种豆科植物 两型豆 Amphicarpaea edgeworthii 容易与野大豆混淆。期两者容易辨别,另外两型豆的种子没有这么多毛。

然野大豆随处可见,但作为大豆的祖先,文明的见证者,我觉得将它位列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是有道理的。况且,“稀有”也不是评定保护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Singh R J, Hymowitz T. The ge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ine max (L.) Merr. and G. soja Sieb. and Zucc. as revealed by pachytene chromosome analysi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8, 76(5): 705-711.

[2] 吴文婉, 靳桂云, 王海玉, 等. 古代中国大豆属 (Glycine) 植物的利用与驯化[J]. 农业考古, 2013 (6): 1-10.

作者:蒋某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